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519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副本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祖中国境内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教学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_---北京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北京人的基本特征;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2、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我小的时候,总喜欢缠着妈妈问:

“我是从哪里来的?

你们小时候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吗?

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那么人类最早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

也就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上溯历史,揭开中华文明的第一篇,走近我们的远古祖先,探究他们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

学生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故事。

(播放视频)

创设情境1:

(播放“人类进化的演示图”)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经科学考察证明:

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在这幅图中,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人?

(一)元谋人的生活

师生共同学习元谋人生活情况。

可惜由于考古资料的有限,我们对元谋人的活动还所知不多。

能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远古人类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二)北京人的生活

师生共同了解北京人生活时间、地点、环境等。

师:

北京人长什么样子呢?

由于有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使我们终于能够揭开北京人神秘的面纱。

创设情境2:

(多媒体显示:

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胸像”、“北京人采摘果实的想像图”进行古今人类对比活动)这些说明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什么样的特征。

这是北京人和现代人在外貌特征上的不同点。

同学们再对照北京人采摘果实的想像图,看看北京人和现代人在外貌特征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出示北京人劳动图。

引导学生发现北京人主要从事的生产劳动、使用的劳动工具。

创设情境3:

多媒体显示:

韩非子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周口店以及周围地区有115种动物,它们之中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剑齿虎、豪猪等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

通过分析,师生共同得到结论:

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为群居生活(多媒体显示一组火图片)学生分组讨论:

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有什么进步意义?

(过渡)当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

三、课堂练习

下面是小明想像并描述的“北京人的一天”,请找出与我们所学不符的地方。

小明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北京人时代,看到北京人的生活。

天刚刚亮,十几个男性北京人一起走出山洞,来到森林。

小明躲在草丛里仔细打量着他们,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着用骨头串起来的项链。

他们有的手持木棍,有的拿着石块,石块被磨的非常锋利。

这时一只野猪窜了出来,北京人拿着手中的工具追赶并包围了野猪,向野猪展开攻击,最后野猪筋疲力尽倒在地上……与此同时,留在洞中的女性北京人来到了洞边山坡上采集野果……当夕阳脉脉射入洞中的时候,北京人回来了,一个北京人拿了两块石头不断对砸,砸出的火星点燃了旁边的干草,大家坐在火堆旁,高兴的分享着今天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工具制造、用火情况、生活方式、观念和社会组织等方面都比北京人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什么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劳动正是劳动促使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布置作业: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三、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四、作业布置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传说。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2、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

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点和难点】

1、重点:

炎帝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2、难点:

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3、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炎帝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

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联盟

出示问题:

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炎帝庙、轩辕故里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

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

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

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

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4—8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家天下”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2、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

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

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三、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四、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2、都城:

阳城3、建立人: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非常残暴

(二)商汤灭夏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盘庚迁殷

3、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暴君),酷刑“炮烙”

(三)武王伐纣

1、周武王继位,得到吕尚、周公辅佐

2、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1.分封制实行原因

2.分封的对象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4.分封的效果

5.西周的灭亡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6.东周的建立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五、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六、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

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

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

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

2、都城:

阳城

3、建立人: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

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

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

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

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器(讲授新课)(板书)一、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

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二、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

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

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

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商朝开始,我国才有了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西周的金文篇幅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篇幅更长,而且很多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甲骨文和金文对于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板书设计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

三、金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七年级历史赵国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大国诸侯争霸的情况及其作用;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识读《春秋》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讲述春秋的成语典故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认识到战乱纷争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齐桓公称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学生分组展示

出示幻灯片学生分组展示

一、导入新课

提问:

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

(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生产大发展制度大变革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生产力水平提高。

2.手工业发展: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几漆器制作

3.商业:

出现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

(二)王室衰微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分封制怎样瓦解?

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答案

2、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答案

3、周王室与诸侯关系发生哪些变化?

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三)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

师:

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

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2.诸侯争霸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答案

课堂小结:

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生产力水平提高。

2.手工业发展: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几漆器制作

3.商业:

出现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势力大减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战争。

2.争霸战争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前预习阶段有些学生预习不充分,展示时由于预习不充分,占时间较多,以至于时间安排上,学生小组合作时时间有些紧。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合作效率不高,今后教学中,要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要求,增强合作效率。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群雄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等基本史实。

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感知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总趋势,辩证认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识图《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难点:

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三、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1.你知道什么是战国群雄?

战国群雄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

2.战国时期战争特点?

学生回答

3你知道哪些著名战役?

学生回答

4.战争中先后崛起的国家?

学生回答: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

师:

特别是秦国对东方六国威胁最大。

为什么秦国会最强大?

因为秦国改革最成功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

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