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42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力图从流动性过剩这一视角,剖析该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和经营模式变化,探讨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机理,试图从中发现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的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过度竞争导致信用风险快速膨胀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流动性不足会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

而银行流动性过剩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和模式,容易导致过度竞争。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缩减滞留在体内的过剩资金,往往盲目地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容易放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最终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良的影响。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及其危机正是美国银行业过度竞争的结果。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克崮,2007),但是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2l世纪初。

尤其是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

11”事件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并从2003年6月26日~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1年多的时间。

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造成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量竞争者纷纷进入市场。

为了争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一些国际投行纷纷大举收购中小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国际住房公司,2006年德意志银行收购IT抵押贷款公司,以及摩根士丹利、美林、萨克森资本管理公司分别对贝尔斯登、第一福兰克林、安可信贷公司的并购,都是为了迅速进入美国房贷市场(金季,2007)。

同时,受高额的利润回报所驱动,贷款经纪人队伍增长迅速。

二是贷款标准越来越松。

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多,可贷对象少,于是大胆创新贷款品种,竞相放宽房贷标准。

美国次贷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房贷品种,例如,只付息贷款、3年或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

更有甚者,由于房贷市场竞争激烈,无首付、只付息、可调整利率等诱惑性利率不仅用于次级贷款,甚至发展广泛用于次优级、优级房贷。

2005~2006年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有50%具备上述“创新”特征(金季,2007)。

结果,拿不出收入证明或抵押品不足的家庭也拿到了贷款。

过度竞争使得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快速膨胀。

为积极争抢优质客户和降低风险,一些金融中介机构开始运用成熟起来的资产证券化工具,拼命降低融资成本,采取低息战略展开恶性竞争。

结果,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被扭曲,差异化高质量服务的成本根本无法通过利率调整来负担,信用风险也就越积越大(孙立坚、彭述涛,2007)。

在宏观经济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房价上涨,利率下调等),过度竞争导致的“信用风险膨胀”问题就暂时被“虚假的繁荣”所掩盖。

但是,这种过度竞争下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存在致命弱点,那就是无法抵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

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借款人的套利活动就无法获益,金融机构的资金链也很容易断裂,风险随之而来。

二、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生的新变化带来了新风险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一是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

二是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甚至出现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

在追求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信贷模式新变化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寻求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风险,具体体现在银行的贷款对象、贷款品种和贷款运作模式等方面。

1.贷款对象日趋多样化。

商业银行积极开拓零售业务,甚至把那些不完全符合信贷标准的个人客户也纳入到服务范围里来。

同时,还积极给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对冲基金、渠道公司和结构性投资公司等发放贷款。

这些公司通过股权质押或债券质押,从银行获取大量资金。

2.贷款品种出现了新变化。

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次级贷款申请者大多收入水平较低的特点,开发出包括可调整利率贷款在内的多种新贷款产品。

3.贷款运作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一个结构性变化是新交易模式占比越来越大。

以往,银行发放贷款大多将贷款资产留存于本行表内账户。

如今,特别是那些大的、活跃的国际化银行,越来越多地转向“原生—分销”模式,即先发放信贷资产,再把它们卖出去,通常是卖给银行体系外的投资者。

通过转让信贷资产,银行又为发放新贷款创造了空间。

(二)投资模式的新变化美国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因此商业银行多余的资金纷纷流向高收益的证券或“另类投资”(如次级房贷)等金融衍生品。

1.证券投资。

美国的银行可以投资的证券种类较多,包括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按揭抵押债券、资产抵押债券、股权投资等等。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证券投资结构,按揭抵押债券等投资占比逐渐增加。

目前,美国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联银行等银行都将投资重点放在按揭抵押债券市场,大多银行的按揭抵押债券投资量都占到证券投资总额的80%左右。

除了按揭抵押债券投资之外,美国商业银行还投资各类资产抵押债券,包括信用卡应收账款、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等。

截至2006年年末,在上述几家美国的银行中在资产抵押债券领域投资占比最高、金额最大的是花旗银行,其比例为10.52%,金额为270.9亿美元(胡斌,2007)。

这也为2007年爆发的次级房贷抵押债券事件中花旗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埋下了伏笔。

2.“另类投资”。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资产长期的低收益迫使华尔街寻找比传统投资回报更高的品种,“另类投资”应运而生。

所谓另类投资,指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如房地产、证券化资产、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大宗商品、艺术品等,其中证券化资产就包括了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债券以及这些债券的衍生金融产品。

在美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设有专门的另类投资部门。

以花旗银行为例,2007年年末其另类投资部管理的资产共592亿美元,其中自营105亿美元,代客487亿美元。

三、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的收益与风险博弈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资产价格重估泡沫中权衡好收益和风险,权衡好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始终在与监管机构和市场进行着博弈,始终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过程中决策。

(一)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博弈作为世界上风险管理最先进和完备的金融机构,美国大型商业银行不可能不知道次贷及其衍生品投资的风险。

明知次级贷款有风险,明知另类投资风险高,为什么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仍长时间地乐此不疲?

其中一个原因正在于“格林斯潘期权”。

期权相当于一种担保机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错误由别人承担后果,显性或隐性的担保引起投资者行为的异变,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不怕另类投资出问题,到时美联储不会不管”,在这种信念支配下,美国商业银行集体“绑架”美联储,因此更加大胆地卷入高风险的投资活动。

(二)商业银行个体与市场的博弈按照行为金融学的分析,金融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单个银行经营决策层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最突出的特点。

这种“从众心理”也称“羊群效应”。

在“羊群效应”的驱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风险控制往往会出现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

因此,单个商业银行要与整个市场和潮流博弈,可能会承担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耐心。

(三)商业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博弈在与监管机构的博弈中,商业银行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客户和业务;

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很容易扭曲决策标准,放松信贷条件和要求。

除此之外,美国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董事会结构和薪酬制度安排容易导致金融家更富冒险精神,更偏好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成功了,不但可以带来很高的收益,而且可以带来个人成功荣誉;

金融创新失败了,金融家还可以换个单位继续工作。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传统金融资产收益率逐渐走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繁荣,商业银行在收益与风险的博弈过程中,往往容易放松风险管理的标准。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贷准则。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

面对房价不断上涨,贷款人重点考虑抵押住房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借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

面对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贷款人重点考虑抵押债券或股权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对冲基金、特殊投资实体、证券公司等借款者的杠杆风险和信用风险。

一旦利率提高,一旦市场流动性抽紧,这些抵押物的价值将急剧下跌,甚至存在流动性危机,从而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

2.防火墙原则。

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理应建立防火墙,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防火墙原则常受到冲击,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如此。

商业银行为其投资银行部门开展的资产证券化、次级债券承销、杠杆融资等业务提供信用增级或贷款担保等,在投资银行部门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业务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证券化分散出去的风险,又通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承销、担保、信贷额度、融资承诺等表内外业务,重新回到了商业银行体系内。

3.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随着金融市场之间的不断融合和各种业务的相互关联,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相互交叉和影响,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更为突出,表内、表外业务风险相互影响甚至转移。

因此,以信用风险为主的风险管理应向涵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转换,这要求商业银行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战略定位、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管理技术等方面做好风险管理。

事实上,美国次贷危机的暴发说明,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卷入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强的风险管理技术,也曾经成功地抵御了很多的风险,但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在收益与风险的博弈中,仍然功亏一篑,教训十分深刻,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尽管我国目前并没有次级债市场,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美国这几年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虽然国家在今年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一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面临压力。

但宏观调控不可能长期持续,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趋势并未逆转。

目前,流动性过剩和较低利率环境推动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汇率制度、利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都会增加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

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所带来的盈利压力,大力拓展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和小企业业务,同质化趋向下出现过度竞争;

我国金融管制的逐渐放开,商业银行纷纷朝着综合化经营方向迈进,积极开展基金业务、投资业务、保险业务和投行业务等;

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机制也会导致经营者或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驱动商业银行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如果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容易造成商业银行风险的积累和膨胀。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如何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产业周期性变化。

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从2004年上半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

新一轮的升息周期,大幅提高了抵押贷款成本,使美国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

尽管中美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但国内房地产业近年来的过度繁荣及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与美国都有几分相似,需要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为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投资增长过快,我国从2003年9月开始至2008年3月,共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16.5%,达到历史最高。

同时,从2002年2月至今,共12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31%上调至7.47%。

与此同时,我国的流动性依旧过剩,投资增长和外汇储备增加还比较快,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资本市场波动加大。

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信贷规模控制,按季控制,严控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和投向,宏观调控形势趋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关注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不审慎。

银行为了逐利,不惜放低借贷标准;

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本应履行谨慎义务的受托人,为了追求收益,不惜降低风险溢价,参与对冲基金等高风险投资,这些不审慎的行为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并加剧了由此造成的损失。

目前,在我国流动性依旧过剩,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仍处于高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

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银行的持续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在发展住房按揭贷款的同时,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很快,隐含着一定的风险。

截至2007年10月,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4.69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18.02%。

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达1.76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6万亿元,并且呈加速发展趋势。

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

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低于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

再加上我国近些年房贷市场发展不甚规范,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不合理的便利,贷后疏于跟踪管理的现象也很常见。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要严格执行首付政策,适度提高首付的比率;

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注重客户信用和偿还能力,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严防信贷风险,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客户和重点机构的监管。

(四)加速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和推广,有效分散信贷风险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的快速证券化催生了美国次级按揭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传递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看,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有效剥离了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了证券的购买者,降低了银行业的系统风险。

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程度很低,其潜在不良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之中。

同时,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过大,一旦住房按揭贷款出现违约,聚集在银行体系内的风险就会爆发,从而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震荡。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以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

(五)在加强优质大客户服务的同时,切实做好风险防范由于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存贷款利差仍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主要盈利来源。

在多余资金运作难以改善商业银行的收益甚至难以弥补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时,为了保证业务增长和一定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就会存在竞相追逐大客户和优质客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的冲动。

由于优质大型客户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方式筹措资金,这更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

结果,不问贷款资金用途、降低贷款发放标准和要求的现象可能难以避免,从而导致客户违规使用贷款资金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些都无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集团客户风险和政策风险。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做好优质大客户的维护和营销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密切关注政策风险和集团客户风险。

(六)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鼓励、支持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

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开发包括资产证券化、信贷替代等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

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创造能够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的收益挂钩。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还应加强风险控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切实建立防火墙,尤其要加强对跨市场、跨行业风险的防范。

(七)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严格信贷标准和要求在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等客户的贷款营销力度。

商业银行试图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改变银行信贷投向结构,提高贷款收益水平,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经营战略同质化的情况下,在某些业务领域内,已经出现了过度竞争的苗头,放松信贷标准,不顾风险和成本的“跑马圈地”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过于注重抵押资产,忽视还款来源的情况越来越多。

但是,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泡沫加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业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系统性风险。

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家宏观调控趋紧、信贷规模严控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利润受到更大的挤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也逐步加大。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要严格执行信贷标准,密切关注客户财务现金流,高度重视抵押物品的价值变动,做好压力测试,防止信贷风险积累和不良贷款反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