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48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检测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副标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19.0分)

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2.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A.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B.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

D.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3.《大公报》载:

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D.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5.《申报》1907年9月:

“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

”材料最能说明(  )

A.商人追求奢华为的是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B.西学东渐影响下人们政治经济观发生变化

C.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

D.沪上不知勤俭说明社会财富有了极度增加

6.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7.甲午战后有人认为:

“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

”这一时期兴办女学(  )

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B.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8.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10.1929年1月1日,政府下令:

旧历年各政府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政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

公务员和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大多选择在元旦。

这表明(  )

A.临时政府倡导移风易俗B.国民政府意图破旧立新

C.洋节盛行冲击传统文化D.政府法令体现民众意愿

11.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

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这些情况

A.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B.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C.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D.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2.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要求群众剪辫的通令。

当时“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留辫者“非讥之为豚尾(猪尾巴),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

以上现象反映了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发式成为当时衡量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

C.当时社会普遍缺少民主理性的精神

D.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社会生活的彻底变革

1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15.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

“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

”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  )

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B.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

C.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D.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

1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17.“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18.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这些变化说明了

A.中国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C.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D.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习俗

19.据不完全统计,1916年全国共有24万近代女工,集中在手工业等轻工企业当中,而少数女子在教会医院、学校、剧团等供职,女子登台演戏也是在辛亥革命后。

这主要表明()

A.女子为生活所迫参加生产活动B.辛亥革命促进了女性的解放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辛亥革命提高了妇女的参政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20.材料:

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来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社会保障是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黎里镇在明成弘年间已为巨镇,清初居民比前又多二三倍,嘉庆年间滋生人丁,岁以千计,又使“地不加增,民鲜恒产。

兼之岁不常丰,人益众,用益繁,米薪亦日益贵”。

地方公益事业就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据《乾隆吴县志》记栽,吴中富厚之家乐于为善,冬施衣被,夏施帐扇,交荒施粥。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余姚遭大水,平地水高丈余,漂溺居民无算,禾稼无子粒。

清廷下诏赈恤,自督抚以下均各捐数石。

清政府规定士民捐资赡族田票值银千两以上者,例得请旨建坊,给予“乐善好施”的匾额。

——摘编自陈勇《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旧制族内鳏、寡、老、独、残疾,每季每人给制钱一千六百文,孤每季每人给制钱八百文。

……今自民国十六年起给寡每季每人给银元四元,全年共计十六元。

……至寡老、孤独、残疾,如实有家贫不能存活,而又无进房可以依赖者,应随时公议酌给,毋得徇情冒滥。

                        ——摘编自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

材料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根据地相继制定和颁布一些项目不多、标准较低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制度。

1948年,东北解放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地区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2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保条例》。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地方公益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其组织运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族规中体现的社会救助方式,并加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以看出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门当户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不能说明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考查对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礼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中西合壁的特点。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是推动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是政治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的根本原因。

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分析理解和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的信息说明晚清对社会习俗的改革,D正确;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此时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错误;B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项错误,儒家传统礼仪遭到批判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以看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习俗变革困难,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故B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需要掌握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解题的关键是对“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说明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6.【答案】B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社会原因”,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完全西化,故A项错误。

旗袍原本是满族服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经过改良在民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得益于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故B项正确。

C项说法显然与违背史实,也无法解释旗袍受青睐的独特性,应排除。

D项是旗袍本身的特征而非社会原因,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考查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的社会原因。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旗袍的由来、兴起的原因的识记。

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7.【答案】C

【解析】

通读材料整体立意,由其中“欲图自强”、“兴国智民”等关键词可知女学兴办的时代背景源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故C项正确。

“开启”教育近代化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故B项错误。

D项中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属于推理过度,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欲图自强”、“兴国智民”。

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演进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依据文明史观及所学知识可知,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撞时,两种文明必然会产生冲突,在冲突中又会融合。

西方工业文明是先进的,而当时中国是一种落后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必然会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冲突中又会融合。

近代中国人们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

①项不符合史实,中国仅仅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据上,排除ACD。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A项西方风气并未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排除;

B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排除;

C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并未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具体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多元化.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多元化,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10.【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政府规定政府机关以及公务员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说明改革旧的习俗,建立的新的习俗,即破旧立新,故B项正确。

192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不是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需要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移风易俗。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移风易俗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通装水管,饮濯称便”等,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渐进(从不认可到认可、推崇)过程,D符合题意;A材料本身未能体现,排除;B属于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C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过发生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

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

1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材料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B中“唯一标准”太绝对,排除;材料中剪发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对未剪发者也扣以政治帽子,说明当时社会普遍缺少民主理性的精神,C正确;D中“彻底变革”太绝对,排除。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可以看出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反映有识之士的倡议风气开化,并不是所有人,故A项错误。

B项中的“反清的政治色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题的关键是对“《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

A.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权的提高,故排除;

B.封建政治的根基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个制度,故排除;

C.服饰、发型、是人民意识思想的一个表现,南京政府在统一剪辫这说明在注重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流意识的培养,故正确;

D.本题的重点在于政府的法令内容,而不是法令形式的意义,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侧重于考查的是服饰和发型的变化。

本题考查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

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

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的了解。

17.【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新中国诞生时,在冷战形势下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故C符合题意;ABD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

AB.其余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故排除AB。

C.“等级分明的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