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68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儒家的管理思想整理版10页文档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互动,个人发展空间增大;

但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没有形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社会成员间相互侵犯现象突出,孔子斥责为“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无职业操守、职业道德)。

2、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萌动着一种强烈而普遍的要求规范社会秩序,要求出现一个为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可、便于遵循的的价值标准的内在冲动。

伟大的思想家、民族英雄孔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3、孔子的家世。

宋国贵族、鲁国“士”之后,变革时代的收益者、了解民间疾苦。

4、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治学背景。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主要活动是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古代文献,“述而不作”。

仲尼文武双全(跑步能追上兔子,身高1米8,射箭、驾车样样精通)、德艺双馨(三人行必有我师)

5、研究孔子的著作:

《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为何语录体,《老子》什么时代写成)

6、孔子的哲学思想

(1)既强调复礼,又强调有所损益。

(2)既强调亲亲,又强调举贤;

(3)既主张礼乐征发自天子出,又要求君使臣以礼

孔子的天道观:

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天道自然无为。

孔子的哲学观:

中庸之道,在“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间保持均衡。

孔子的政治观:

理想目标是王道仁政,实现王道仁政的根本途径是礼治(规章制度加文化习俗),而其思想核心是“仁学”。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修己以安百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5、孔子思想的命运:

破坏时代与建设时代,国内与国外。

二、孔子管理思想的要点

1、管理的目标、出发点、途径、约束条件和注意问题:

(一)孔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谓的“古圣王之治”。

“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章,吾从周”

“古圣王之治”的具体内容有三:

和、富、庶。

“和”指人和人之间(具体来说,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所谓“政通人和”是也。

“富”是民富,“庶”是人口众多,所谓“百川归海”是也。

在这三者关系中,“和”是根本目标,“富”是实现“和”的前提和保证,“庶”是“和”的重要标志。

“和”的实现又有助于进一步的“富”和“庶”,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和”。

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社会更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而“富”和“庶”只有在有利于实现上下和、国家安的情况下,才有积极意义。

(二)孔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他认为人是有欲望的,人的欲望是“富”与“贵”。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小人喻于利”,说明庶民更追求经济利益。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说明即使君子也追求富贵。

所以贵族、小人追求相似,原因是,“性相近也”。

(三)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富民”

“民足君孰若不足,民不足君孰若足”

(四)实现目标过程中重要的约束条件——“义主利从”。

孔子主张“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追求富贵又是人的天性,而人人追求富和利,又难免会发生争夺和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严重影响到人们追求富贵目标的实现。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孔子提出的调节人们物质利益之间的道德原则——“义主利从”,告戒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不义而富且贵”。

“义”,“宜”也,调节人和人之间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冲突的道德原则。

何谓“不义而富”呢?

孔子未做过全面的论述,但汇总他的言论,可知他的“不义而富”有三种情况:

⑴偷窃、抢劫(小人,即社会下层的“不义而富”)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称赞郑国执政子产为政尚猛,结果国内社会秩序很好,“路不拾遗”。

(2)统治者的聚敛、兼并。

聚敛是指超过超越正常的财政制度征收民财的行为,孔子心目中的标准是“周公之藉”、“周公之典”(1/10)。

兼并是指掠夺他人财产,违背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破坏了社会秩序。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有权势的人及其家庭“与民争利”。

孔子赞扬鲁国宰相公仪休“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

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其理由是“农士工女”难以“售其货”。

(五)进行管理活动的几个主要经济原则:

⑴“惠而不费”,即让人们得到实惠而管理者又不付出现实的代价。

原因:

“惠则足以使人”;

实现“惠而不费”的方法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2)“使民以时”。

现实的意义:

使用劳动者要有时间限制,不可瞒无节制,要在保证别人长期愉快、健康劳动的基础上使用民力。

当今一些企业的错误做法,错误理解“以人为本”。

(3)节用。

“礼,与其奢也宁固”。

“节用”的标准:

礼制的规定。

不越为“俭”,超越为“奢”。

二、管理者才能领导好被管理者

1、重视人的因素,:

管理工作只有得到被管理者的拥护,才能搞好;

管理工作只有依靠人才才能搞好。

首先,●孔子主张管理者要有一棵仁心,“仁者爱人”,“”泛爱众”

●“爱人”从管理角度讲,有利于缓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从而有于实现管理目标。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如何才能“爱人”?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易使也”

其次,“得人”,“选贤与能”。

“贤者”是协助最高领导者掌握全局的人,这种人不但有经邦治国的大本领,有协助领导者驾御全局的能力,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移风易俗,化民从善。

“舜有臣五人(禹、益、契、弃和皋陶)而天下治”;

“能者”指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即具备做好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的人。

在孔子看来,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层缺乏“贤人”,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局面,而不致发生重大的失败,或者很快陷于失败。

但也不能使全局工作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天下大治”。

仅仅选拔“贤人”与“能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如果有能人、贤人而不用,或用而不当,就会出现贤能“裹足”现象:

外边的贤能不愿来,里边的贤能纷纷离去。

如何使用贤能呢?

孔子主张“因材施用”:

贤人要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为领导集团成员;

能人要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专项工作的“具臣”,领导者对他们的使用要“器之”。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之。

若由(指仲由)与求(指冉求)者,可谓具臣矣”。

2、管理首重教育

首重教育手段:

“善教得民心”,“小人学道易使也”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主张以德、礼教育民众。

其次也重视其他管理手段的作用,如政、法的作用。

但是管理主要应靠教育,而行政、法律手段应放在次要的、辅助的位置,而且在使用政法手段时,也应同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使民知法、畏法而且耻于犯法。

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

孔子也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

说“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对利益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区别对待。

3.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胗躬”。

对领导者的要求是:

第一,领导者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自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强调领导者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第二,领导者要慎选一批骨干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因此要把公忠体国,能对群众起表率作用的贤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领导者必须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

孔子将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领导的基本保证。

“信则人任焉”,“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四,领导者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无求备于一人”、“宥小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五,领导者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

“器之”与“不器”。

要无为。

4、着眼于长期目标,反对急功近利,始终围绕战略目标。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教育人的工作也要无欲速,无见小利,要做长期扎扎实实的工作。

5、孔子如何调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提出“忠絮”和“和同”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节:

孟子的管理思想

问题:

孟子为什么反对武力统一国家?

孟子为什么主张对工商业者免税?

孟子为什么要“制民之产”和“制官之禄”?

中国古代对官吏的待遇规定是怎样的?

孟柯——战国时期儒家富民之学的典型代表

一、孟子的身世和生活的时代背景

梦母三迁的故事。

“自生民以来,未有愈于孔子者”;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始终未能入世。

孟子生活时代,一方面,生产力水平更加发达,地区之间联系更见增强,国家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大。

各种统一主张出现,最著名者为法家的武力统一主张和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

孟子在新时代下,高举孔子“富民”大旗,并发展孔子学说,提出“仁政学说”。

孟子学说的命运如何?

二、孟子管理思想的要点

1、孟子的经济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1)经济管理目标:

天下大同,王道政治,千年王国。

具体来说就是,“和、

富、庶”。

(2)管理的出发点:

人性善,人有“善端”。

“性相近,习相远矣”。

(3)管理目标实现途径:

“富民”,使人们改变生存环境,过上富足生活。

◆“王道之始”:

使普天下百姓能够发展自己的经济,作到维持一家数口衣食温饱,“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王道之治”: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2、孟子“仁政”管理思想的要点

(1)“恒产论”——目标是使人与土地相结合,建立家庭生产方式。

孟子曰:

“今也治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防辟邪侈,无不为己”。

“恒产”的内容是八口之家,有百亩田(当时一百亩合现在三十亩),五亩宅。

此外,孟子还有“井地制”,也讲每户百亩田。

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并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社会自治单位)”。

孟子曰: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他还认为一户人家应养“五母鸡,二母髭”,“老者足以无食肉矣”。

(2)义利论——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他揭露当时的现实是,“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而另一方面君主“庖有肥肉,有肥马”,“仓廪实,府库充”,认为应以仁义来约束君主,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

他认为政治搞不好造成人的死亡是“以政杀人”,与以刃杀人同样不仁。

(3)“制禄”主张:

根据孟子的推算,统治阶级中最低阶层的“下士”的俸禄收入与一户农民的私田收入相当,需要八户农民提供一年的剩余劳动;

一个大国的国君的俸禄收入相当320户农民的收入,需要剥削22,560户农民的剩余劳动。

国君的俸禄竟比下士和农民的收入高达几百倍(小国国君160倍,大国国君320倍),这样,由国君到下士组成了一个依靠大量拥有“百亩之田”的小生产者供养的“俸禄收入者集团”。

(劳役地租)

(4)在具体的对待农民的措施上,计有:

A、税赋方面:

“薄税敛”,标准是“周公之藉”,高于标准是“大桀小桀”,低于标准是“大貉小貉”。

B、徭役方面:

“不违农时”,如果“夺其农时”,则会使农民“不得耕”,从而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4)在具体的对工商业的管理上,指出交换,即“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重要性,把“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作为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标志。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即不征货物税,而且还提供储藏货物的地方,如果货物滞销,则依法收购,不使积压。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主张对垄断市利的商人征税,“有贱丈夫矣,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5)价格政策: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主张放任,听其自然,反对干预。

对自然资源的管理

主张“泽梁无禁”,“与民共之”;

但主张管理,“数搌不入跨池”,“斧今以时入山林”,唯如此才能出现“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局面。

第三节:

荀子的管理思想

荀子生平:

(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又名孙卿或荀卿,15岁游学齐国,是“稷下学宫”的老资格学者,曾三为“祭酒”。

曾任楚兰陵令,卒于此。

一、荀子管理思想的目标和出发点

(一)荀子管理思想的目标:

富国富民。

1、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府库,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进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复灭亡可立而待也”。

2、主张在国民财富总量增长的基础上使国库的收入和百姓的财富同步增

长.将法家富国之学和儒家富民之学统一和协调起来。

3、富国富民的手段是“强本节用”。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二)荀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

人的自利行为。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三)荀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明分使群”,管理方式是“隆礼”、“重法”。

1、为什么人类需要和能够“明分使群”,以及怎样“明分使群”。

人类为何要“分”(分工)呢?

答曰: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群体孤立的进行生产活动,人和人之间“离居不相待则穷”,惟有合作。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分”。

为什么其他动物不能分工惟独人类能进行分工呢?

人类找到了能够降低合作成本,调处人群内部的矛盾的秘诀—“义”。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本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必须要调处人群内部的矛盾。

人群内部的矛盾由何产生的呢?

人的自利性引起。

矛盾的性质是互相攀比,在待遇方面向高处看齐,工作方面向轻松处看齐,“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

矛盾的表现形式从部门角度讲,是本位主义,互相推诿;

从个人角度讲,是以上凌下,以下犯上或上、下位非其人(贤、不肖;

能、愚易位)。

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必定是群体的纷乱,从而削弱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导致社会贫穷:

“人生不能无群,群则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怎样能够保证“分”更有效率的达到“群”呢?

惟有“义”。

“分何以能行?

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

“义”即为“宜”,“义”的表现形式就是“礼”和“法”,前者是行为准则,更多的表现为风俗、习惯(下意识行为),后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多的表现为法规、法令(强制性行为)。

故荀子提出“隆礼”、“重法”。

当然“礼”和“法”的内容不是僵硬的,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其中的内容。

2、“明分使群”的内容

(1)明君、民之分。

首先要厚君。

“人君者,所以在分之枢要也”。

一定要使封建君主享受

最优厚的物质待遇,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威。

“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慢也”。

荀子既批判墨子关于君主只有节用,只有过和百姓一样的生活,国家才能富足的观点,也反对那种将美饰富厚变成满足君主个人私欲的奢侈行为。

主张君主的美饰富厚,在达到了区分贵贱,分辨轻重的目的以后,必须实行节用原则,即“以法取民,以礼节用”。

其次是裕民,即减轻对百姓的搜刮。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荀子认为,封建国家只要正确处理了厚君与裕民的关系,在厚君的同时实行裕民政策,就可以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

夫君子奚患乎无余!

(2)士与农工商之间的关系。

首先,士与农工商之间的关系,是德与力的关系,精于道者与精于技者

的关系。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

精于道者也。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又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其次,应根据士大夫的不同才能委任他们以不同的管理职责,并享受比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更优厚的物质待遇。

荀子指出,君主应该根据士君子德行才能安排以适当的官职,如设司空以管理水利,设治田以管理耕种,设虞师以管理山泽,设乡师以管理六畜,设工师以管理百工,设市师以管理关市.如此等等,使各项经济事业都在精于道的士君子的治理下健康发展。

授官的依据是“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所宜”。

俸禄要丰厚,要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适应,和他们的德行才能相一致。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

第三,提出了“士大夫众则国贫”的论断。

荀子认为,士大夫太多,则国民所得就会在相当程度上被其获取,厚君裕民的原则将落空,这是中国最早的精兵简政思想。

(3)农业与工、商业关系。

首先,农工商各项产业均很重要。

“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

不削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

荀子主张封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对农、工、商都应采取促进其发展的政策。

其次,提出“工商众则国贫”的论断。

主张封建国家在处理农工商关系时必须坚持“省工贾,众农夫”的原则,必须限制工商业的从业人数,尤其限制奢侈品工商业的发展,以保证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士、农、工、商,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分工,几种最主要的职业.处理好士、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目标是使“农以力尽田,贾以家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

(4)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特别重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主张

国家必须善于使用民力。

首先要“度人力而授事”。

根据所拥有的可以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来安

排或兴办各项事业,使投入和产出能够相抵,并能取得一定的赢余。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

其次,在民力使用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为了讨百姓欢心,向人民施小恩小惠,该用民力而不用,该兴办事业而不兴办,荀子斥之曰“垂事养誉”。

另一种是好大喜功,不顾百姓的负担能力,不管人民死活,荀子斥之曰“以遂功而忘民”,由于违背民意,其结果必然是“徙坏堕落,必反无功”。

所以荀子特别警告统治者说,“上好功则国贫”。

3、主张在国民财富总量增长的基础上使国库的收入和百姓的财富同步增

2、为什么人类需要和能够“明分使群”,以及怎样“明分使群”。

当然“礼”和“法”的内容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