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95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docx

教师怎样应对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几年前就被人们提及,且被某些部门作为一项课题开展研究。

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

大家都在分析它的成因,试图破解这一命题。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

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

如:

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

“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

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

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

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

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

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

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

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

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

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

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

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

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

“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

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

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

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等等。

这些工作都是教育教学之外的事务,有些工作是短期的,有些确是贯穿整个学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

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

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

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六、教育不均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

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我们当地和其它大中型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好多倍。

另外,那边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不像内地严格。

因此,内地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纷纷前往私立学校。

要知道出去打拼的教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当地人才的流失。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着当地教育。

看着别人拿着优厚的报酬,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影响。

七、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眼下,网上资源丰富、“卡五星”之风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和每天读书半小时的教育专著相比,打麻将具有更强的诱惑。

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备导学案,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网络的便利让人学会了敷衍。

想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卡五星,课要自己手写,课件要自己设计制作,下班后没有多的娱乐方式,会选择看看业务杂志。

也只有在那几年,人的工作能力才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

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

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

这些年,作为学校,也在致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投入也不可能太多,并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

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否则你就是痛苦的。

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

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

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

例如:

今年,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一个什么特色;我要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等等。

当某一件事情做成了,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自己会充满惊喜。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

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们感到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的。

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要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讲课、表彰的机会;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些工作,学校都在努力实施着。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努力,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

多数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

  教师也成为弱势群体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

”北京某小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

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

”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

  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是周华认为自己扮演着的多重角色。

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

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相比较而言,高三老师的压力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

一位高三班主任称自己是“完全围着学生转”,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一刻不想着学生,特别是临近高考,“神经根本放松不下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曾做过一项教师工作量的调查,其分析表明,一周任课数目超过二十节,教师的情绪、情感衰竭和对人的负面反应都会递增。

而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加班加点就是家常便饭,每天的工作量几乎都在负荷以上。

  “当教师难,当中国的教师难,当高三的教师难上加难。

”河南省南阳市五中的党俄宾已经担任了20年的高三任课教师,在他看来,高考是家庭幸福的起点,是改变命运的美好时机,作为教师,为学生前途负责的想法让他不敢懈怠。

  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是每个教师头上套着的紧箍咒。

升学的压力从各级教育部门传递到各个学校的领导,随之堆积在教师身上,而高三教师,不仅自己的压力无处排解,还面临着舒缓考生压力、稳定学生情绪的工作,只能“撑着”。

不少高三的班主任,形容自己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一旦学生成绩下降,他们首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再适合做老师?

”年复一年处在高压状态让他们生活的圈子狭小,也不愿意过多地接触别人。

  除了工作的压力,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也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当年报考师范学院一定程度是因为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但现在我却骄傲不起来。

教师队伍中可能是有个别人不负责任,但社会舆论导向似乎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

”一位从事了20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说,这让她很气愤,也感到委屈。

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

  带病的大夫如何给别人健康

  “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有着直接且强烈的因果关系。

”许燕从2000年开始就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她所说的职业枯竭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应激状态。

她指出,适度的压力可以给工作注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但长期处于高工作压力下无法解决,又缺乏缓冲和外部支持的话,就可能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或者枯竭,而枯竭带来的多是负面影响。

  在2002~2004年间许燕负责的有关教师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课题,连续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共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枯竭状况,发现大约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

近两年来,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

  许燕介绍,职业枯竭多发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人员等,这些职业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要求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

长期面对这些压力,一些人会出现情绪情感上的疲惫不堪、消极怠工,甚至对工作的厌倦。

  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2005年广州市教育工会曾经对市属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仅仅有20.4%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教师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

如果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本身。

许燕说,教师出现职业枯竭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

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

  许燕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果显示,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回报、超负荷的工作量、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出现问题、多种角色间的冲突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压力过大。

如果教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摧残,他们的离职倾向就会加剧。

枯竭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转折点

  教师亟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教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

”许燕说,“多数人在经历枯竭感的时候,往往浑然不觉,忽略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直到身心无法负荷,引发各种疾病。

事实上,枯竭就是以最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要放慢脚步、体验生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

面对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的潜在威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可以将职业枯竭的危机转化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

  “有了心理压力要学会转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

”党俄宾介绍自己的经验。

许燕说,教师感觉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并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或亲友、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

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实践证明,锻炼真的能缓解心病。

  职业枯竭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许燕说:

“要积极规避职业枯竭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要正视和学会如何摆脱。

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可实现的人生发展目标,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

  同时,要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对抗职业枯竭的技巧。

“要认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地积聚内心的能量,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许燕说,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想法和行为,接受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作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

  许燕说,职业枯竭是资源过度消耗又得不到补充的结果,为自己注入资源是有效缓解职业枯竭的手段。

她建议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通过休息或锻炼缓解生理倦怠,通过倾诉或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情感枯竭。

“职业枯竭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只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只要积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早做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完全可以从职业枯竭的状态中复原过来,并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枯竭。

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

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

许燕同时指出,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预防教师的心理枯竭。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讲座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

在一些地方,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心理学专家在教学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帮助,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

许燕说,中小学开辟“教师心理咨询服务”,有助于为老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远离职业倦怠做幸福教师

当今,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所要承受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相应越来越大。

部分教师经受不起各种压力而对工作产生了疲倦、困乏、麻木甚至怠工等消极情绪,这统称为职业倦怠症。

    一、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用于描述工作中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低下、工作成就感降底等消极状态。

而根据著名学者马勒诗的三维度模型理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1)情绪衰竭,即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非人性化,即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而教师职业倦怠则是由于长期工作在高压环境,工作中持续的身心疲劳以及各种矛盾冲突引发了挫折悲观感,最终导致在情绪、认识和行为上出现紧张、疲劳、麻木等消极的非正常心理。

具体表现为职业信念逐步崩塌,精神困乏,萎靡不振,工作热情降低,对工作敷衍了事,自我和他人肯定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低下等。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旧的或片面的观念禁锢了教师的职业信念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牺牲教师的个人利益为基本要求的。

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消极暗示作用和精神压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师之过;教不成,师之错”等片面观念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强加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时刻达到“完美境界”,这无疑给教师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让教师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

    2.过高的社会期望值与现实落差消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

    教育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必需面对的日常事。

随着社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社会、家长、学校对整个教育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现今的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自理能力、吃苦耐劳等精神相对较弱。

此外,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侵入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教师多年苦心建立的教育成果,这使很多教师发出“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的感叹,产生职业挫败感和无助感。

部分教师虽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但碍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知识水平,众多有效的教学活动难以实施和开展,教师感到落差严重,渐渐对工作失去了当初的激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比以前,教师的地位已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较多地区教师的收入和付出还是不成正比,生活条件不是十分理想,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偏低,各种待遇急待提高。

    3.持续深化改革和不完善的评价体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信心

    当今社会呼吁素质教育,但升学率始终是学校和年终评判一位老师工作质量不可或缺的主要标准之一。

中考、高考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和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等直接挂钩。

部分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给教师施加更大的压力,普遍存在的“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现象人为地加重了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持续在高压和高负荷下工作。

教师虽有大量先进的教学理念,知道平衡全面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性,但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天平上却难以找到很好的平衡点,这就使教师对职业产生无奈感、失望感甚至挫败感。

除此之外,高考和教育体制的持续深化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极度深远的影响。

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完善和学校管理上的种种误区也给教师带来极大消极的影响。

    4.职业特点和个人性格偏差使倦怠进一步蔓延

    鉴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固有特点,教师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备课——上课——改作业”的工作。

研究表明,过于刻板和重复的模式易让人产生职业的麻木感和冷漠感。

另外,教师往往要循环教学,要教好几个班,同一内容不断重复地讲,再多的激情到最后也变得索然无味,教师也显得很无奈,倦怠情绪由此而生。

在当今社会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任务也越来越重,除了是传统上的教书匠,还是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员、家庭矛盾的调解员、学校的行政管理员、对外的接待员等,工作负荷大。

此外,教师还要应对相关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所制订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论文评比、教研竞赛活动、公开课评比、学生的学科比赛等。

众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让教师疲于奔命、身心焦虑。

    二、远离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

    1.坚定信念,提高抗压能力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神圣职业。

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我时,学生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

没有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就难有良好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如此说。

因此,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职业倦怠对自己和学生所带来的危害及其根源,坚定正确的信念和职业道德理想,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职业自信心,改善待人处事的方式,培养自身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维持健康的心理,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减少挫败感,提高抗压能力。

    2.多种途径,学会自我放松

    职业倦怠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繁重的工作压力。

首先,教师要放开思想,不应一味强调自己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一定要求所教学生全部考上本科甚至重点大学,应把自己看作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同时也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潜能和人生规划,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要客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看到其纵向不足之余也应关注其横向进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提倡有情趣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和各种户外活动,及时通过聊天、讨论等多种有效方式排解心中的郁闷、苦、挫折、恐惧等不良情绪。

    3.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创设和谐、公平的工作环境

    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校和年级应进一步完善各种教师评价机制,使其更具人性化和科学化。

学校一方面应合理调配教师所教学生的类型,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搭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各种平台,提供更多机会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加强教书育人能力,让教师亲身感受到美好的职业前景。

学校应采用多种有效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个人价值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众所周知,教师行业中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直接危害到所教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升学乃至整个人生均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预防与治疗工作倦怠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很有必要马上联合起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帮助教师,以保证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职业倦怠及调整策略

1. 背景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现代人造成了压力。

教师这个职业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 ,职业倦怠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普遍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超过五成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很大或极大的压力。

近年来,从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校的教师有体罚、辱骂学生的情况,各种新闻媒体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报道的同时也只是讨论了教师的素质问题,而对于案例后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却没有涉及 ,这些现象反映出目前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

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己,对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性。

对于教师来说,它会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冷漠、消极、紧张等状态;对于学生来说,会被体罚、心理虐待,从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对于学校来说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人心浮动,师德的丧失;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国家的四化建设。

因此,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掌握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与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专门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

随后,各国的学者开始重视了对于它的研究。

 1981年,心理学家马勒斯等人通过深入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的三个核心的成分:

( 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 2)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到访者;( 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1974年,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将“职业倦怠”定义为:

服务于助人行业( helpingprofessional)的人们由于每日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过于大、工作强度过于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

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因此,简单的说来,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3.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国家及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

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释放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