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97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docx

10级口腔学复习重点

口腔科学

题型:

单选20个,多选10个,填空20个,名解,简答,病例分析!

1、口腔解剖

1、定义:

口腔(oralcavity)——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起咀嚼、消化、表情、味觉、温觉、触觉、语言、呼吸以及美容等作用。

口腔颌面部(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位于颜面部的下2/3。

颜面部——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

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界,可将颜面部分为3等分(上1/3、中1/3、下1/3)。

颌面部——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

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与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相交叉的部位。

固有口腔——口腔牙列内的部分,其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颅面部——颜面部的上1/3区域,以颅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

牙尖——牙冠上突出成尖的部位成为牙尖。

颌位——颌位即下颌骨的位置。

由于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可产生不同的颌位,其中有重复性,又有临床意义的有三种颌位(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和正中关系。

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1/3处,腭前神经、腭大动脉、静脉经此孔穿出。

腮腺导管口——呈乳头状突起,位于相当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

2、牙体的解剖:

由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组成。

(1)牙冠——有牙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

(2)牙根——由牙骨质所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3)牙颈——牙冠和牙根交界部分。

牙体内有生理性空腔,为牙髓充满,称为牙髓腔。

向冠方扩大的部分为髓室,向根方延伸的缩窄部分为根管,根管末端的开口称根尖孔。

3、牙的组织结构(三硬一软):

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1)牙釉质——位于牙冠表面,呈乳白色,有光泽,当严重磨耗时,透露出牙本质呈淡黄色。

是一种半透明的钙化组织,其中含无机盐96%,水分及有机物约4%,为人体中最硬的一种组织。

(2)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体,色泽黄而有光泽,含无机盐70%,在牙本质中有神经末梢,是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有酸痛感。

(3)牙骨质——是覆盖在牙根表面的一层钙化结缔组织,色淡黄,含无机盐55%,构成和硬度与骨相似,但无哈弗管。

(4)牙髓——位于牙髓腔内,属疏松结缔组织,其四周为钙化的牙本质。

牙髓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营养牙体组织,并形成牙本质。

牙髓神经为无髓鞘纤维,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稍受刺激即可引起剧烈疼痛,而无定位能力。

牙髓的血管由狭窄的根尖孔进出,一旦发炎,髓腔内的压力增高,容易造成血循环障碍,牙髓逐渐坏死,牙本质和牙釉质则得不到营养,因而牙变色失去光泽,牙体变脆,受力稍大较易崩裂。

4、牙周组织结构(牙的支持组织):

(1)牙槽骨——是颌骨包围牙根的部分,骨质较疏松,且富弹性,是支持牙齿的重要组织。

(2)牙周膜——是界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

其纤维一端埋于牙骨质,另一端埋于牙槽骨和牙颈部之牙龈内,将牙齿固定于牙槽窝内,牙周膜还可以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力。

内含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有营养牙体组织的作用。

(3)牙龈——是口腔黏膜覆盖于牙颈部及牙槽骨的部分,呈粉红色。

表面有呈橘皮状之凹陷小点,称为点彩。

当牙龈发炎水肿时,点彩消失。

5、牙的分类和记录法:

6、下颌骨的位置、解剖结构和临床意义: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活动而且最坚实的骨骼。

在正中线处两侧联合呈马蹄形。

(1)解剖薄弱部位:

下颌骨的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等是骨质薄弱区,易骨折。

(2)血供较差且骨皮质致密:

血供较上颌骨差,且有致密的肌肉筋膜附着,化脓时不易得到引流,故骨髓炎的发生较上颌骨多,愈合慢。

(3)下颌骨有强大的咀嚼肌群,骨折后易发生骨折错位。

7、上颌骨解剖薄弱部位为:

(1)第一薄弱线:

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FortI型骨折(低位骨折);

(2)第二薄弱线:

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FortII型骨折(中位骨折);

(3)第三薄弱线:

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FortIII型骨折(高位骨折)。

8、口腔颌面部的血管分布:

动脉:

颌面部血供十分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其在颌面部分支主要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等。

(1)舌动脉——分布于舌、口底和牙龈。

(2)颌外动脉——分布于唇、颊、颏和内眦等,面颊部软组织出血时,可于咬肌前缘下颌骨下缘压迫此血管止血。

(3)颌内动脉——位置较深,位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内侧,分布于上、下颌骨和咀嚼肌。

(4)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在腮腺组织内分出面横动脉,分布于耳前部、颧部和颊部。

颞浅动脉在颧弓上方皮下可扪得动脉搏动,可在此压迫动脉止血。

静脉:

颌面部静脉系统复杂而且变异大,由浅、深2个静脉网组成。

浅静脉网由面前静脉和面后静脉组成。

翼静脉丛为深静脉网的主要部分,与浅静脉网和颅内静脉有广泛的交通。

面部静脉的静脉瓣较少,血液可以逆流,颌面部特别是危险三角的感染易播散入颅内。

9、危险三角:

鼻根至两口角的三角形区域。

此处血供丰富,面部静脉血主要通过面前静脉、面后静脉、上颌静脉、眼静脉注入颈内静脉流,这些静脉在面部互有分支形成致密的血管网。

面前静脉在眼的内眦部与眼静脉沟通,面后静脉在翼外肌的深处通过上颌静脉起始部的翼丛和面前静脉相通。

而眼静脉和翼丛又直接和颅内毛细血管网组成的网状结构--海绵窦相通。

同时,面部静脉血管少静脉瓣。

三角内发生感染易扩散,逆行入颅,危及生命。

10、口腔颌面部的神经分布:

口腔颌面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

三叉神经——第五对脑神经,主管颌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

其感觉神

经根较大,自颅内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分三支出颅,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

支;运动神经根较小,在感觉根的下方横过神经节与下颌神经混合。

(1)眼神经:

由眶上裂出颅,分布于眼球和额部。

(2)上颌神经:

由圆孔出颅,与口腔颌面部麻醉密切相关的分支有:

蝶腭神经及蝶腭神经节(4个分支:

鼻腭神经、腭前神经、腭中神经、腭后神经),上牙槽神经(3个分支:

上牙槽前、中、后神经)。

(3)下颌神经:

属混合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分为前后两干,前干较小,除颊神经为感觉神经外其余均为支配咀嚼肌的神经;后干较大,主要为感觉神经,有耳颞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

与口腔颌面部麻醉密切相关的分支有:

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

11、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及损伤症状?

(1)颞支:

主要分布于额肌,损伤症状——额纹消失;

(2)颧支:

主要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损伤症状——眼睑不能闭合;

(3)颊支:

主要分布于颊肌等,损伤症状——鼻唇沟平坦,不能鼓腮;

(4)下颌缘支:

分布于下唇诸肌,损伤症状——口角歪斜;

(5)颈支:

分布于颈阔肌,损伤症状——影响微笑。

12、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颞下颌关节为全身唯一的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两种功能,参与咀嚼、语言、表情等。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髁突、颞骨的关节凹与关节结节、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

关节韧带包括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和颞下颌韧带,它们附着于下颌骨,以限制和调节下颌骨的运动范围。

13、涎腺(唾液腺):

口腔颌面部的涎腺组织由对称的三对大涎腺和遍布唇、颊、腭、舌等处粘膜下的小粘液腺构成,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

(1)腮腺——最大的一对涎腺,位于两侧耳垂下方和颌后窝内,属浆液性腺体。

腺体内有面神经分支,腮腺嚼肌筋膜致密,若发生脓肿,不易溃破,多向筋膜薄弱区----外耳道和咽旁区扩散,且脓肿多分散,疼痛较剧。

(2)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形似核桃,分泌液主要为浆液,含有少量粘液,属混合性腺体,开口于舌下阜,其导管常因涎石堵塞导致颌下腺炎症。

(3)舌下腺——位于口底舌下,为最小的一对大涎腺分泌液主要为粘液,含有少量浆液,属混合性腺体。

其小导管甚多,有的直接开口于口底,有的与颌下腺导管相通。

2、口腔内科学

1、定义

龋病(dentalcaries/toothdecay)——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窝洞预备——备洞,用牙体外科手术的方法将龋坏组织去净,并按要求制备成一定形状的洞形,以容纳和支持修复材料,所制备成的洞型称为窝洞。

四环素牙(tetracyclinepigmentationteeth)——在牙的发育矿化期,因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导致牙着色称四环素牙。

着色于牙本质。

楔状缺损——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缺损呈楔形。

根管治疗术(rootcanaltherapy,RCT)——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牙髓和坏死物质,并对根管进行消毒、充填,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

牙周袋——龈沟的病理性加深。

在细菌、化学和机械刺激的作用下,龈沟内壁上皮及沟底的结合上皮炎性退变和增殖。

牙槽嵴的骨质破坏而吸收。

上皮附着与根面分离且向根尖方向增殖迁徙,逐渐使龈沟加深而成。

根据其深浅和形态可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

牙松动——程度取决于剩余的支持骨量,牙周韧带和牙龈炎症程度,牙齿受力的大小。

Ⅰ度:

水平动度<1mm;Ⅱ度:

水平动度≥1mm;Ⅲ度:

水平动度>2mm,或垂直动度。

2、龋病

(1)病因(四联因素):

细菌(变形链球菌)、食物(碳水化合物/蔗糖)、宿主(牙齿和唾液)、时间(需要一定时间)。

(2)分类(临床表现):

按进展速度:

急性龋(湿性龋、猛性龋),慢性龋(干性龋、静止龋),继发龋

按解剖部位:

(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线形釉质龋

按病变深度:

浅龋、中龋、深龋

(3)诊断及鉴别:

浅龋——分为:

窝沟龋和平面龋。

病变(仅限于牙釉质/牙骨质),无自觉症状。

X线(发现隐蔽部位的龋损)

窝沟龋:

龋损部位色泽变黑,探针检测(表面粗糙,可勾住探针);

平滑龋:

呈白垩色或黄褐色褐色斑点。

中龋——病变(达牙本质浅层形成龋洞),洞内牙本质软化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对酸甜刺激敏感,过冷过热饮食产生酸痛,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深龋——病变(达牙本质深层形成深大龋洞,洞口较小而病损破坏很深),外观略有色泽改变,无自发性痛,若食物嵌塞入洞中出现疼痛。

遇冷、热、化学刺激产生剧烈疼痛,刺激去除后症状消失(但较中龋慢)。

(4)治疗:

化学疗法、再矿化疗法、窝沟封闭、修复性治疗。

3、牙髓病的临床分类及表现:

(1)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充血,为早期变化):

受到冷热或酸甜刺激时,立即出现瞬间疼痛,尤其冷刺激。

刺激去除后疼痛随即消失,无自发痛。

患牙有近髓腔的牙体硬组织病损,或有深牙周袋及咬合创伤。

(2)不可复性牙髓炎:

①急性牙髓炎:

发病急,疼痛剧烈。

局麻下牙髓摘除。

A.疼痛性质:

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疼痛加剧,温度刺激疼痛加剧,疼痛不能定位。

B.牙体改变:

极近髓腔的深龋、充填物、深牙周袋或外伤等。

C.探诊:

引起剧烈疼痛,有微小穿髓孔。

D.温度测验:

及其敏感。

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一段时间。

E.晚期叩痛:

晚期出现垂直方向的轻度叩痛。

F.鉴别诊断:

深龋:

它们都有较深的龋洞,但深龋无急性牙髓炎的自发性剧烈疼痛;龈乳头炎:

牙龈乳头炎可有自发性剧烈疼痛,但局部牙龈红肿、压痛,甚至溢脓,而且多有食物嵌塞史。

而牙髓炎则无,牙髓炎对温度敏感,而龈乳头炎对温度的刺激则无明显反应;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一般在夜间不发作,温度改变亦不引起疼痛,而且多有“扳机点”,疼痛间歇期不会随病情发展而明显延长或缩短。

②慢性牙髓炎:

最常见

A.疼痛性质:

无剧烈自发痛,长期隐痛或钝痛,疼痛多可定位。

B.病史:

有长期冷热刺激痛病史,牙体硬组织疾患或其他病因。

C.探诊:

咬合不适或轻微叩痛。

D.温度测验:

异常反应。

E.分型:

慢性闭锁型、慢性溃疡型、慢性增生型。

③残髓炎:

根管治疗后残留的少量根髓发炎。

A.疼痛性质:

自发性钝痛、放射性痛、温度刺激痛,与慢性牙髓炎相似。

B.病史:

牙髓治疗史。

C.温度测验:

迟缓性痛或稍有感觉。

D.探诊:

探查根管有疼痛。

④逆行性牙髓炎:

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病所致的深牙周袋。

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

A.疼痛性质:

典型急性牙髓炎表现。

B.病史:

长时间牙周炎史。

C.牙体:

深达根尖区的牙周袋或较为严重的根分叉病变,牙龈水肿、充血,牙周袋溢脓,不同程度松动。

D.温度测验:

激发痛、迟钝或无反应。

E.探诊:

轻中度叩痛。

(3)牙髓坏死:

牙髓组织因缺氧而失去活性的病变。

A.疼痛性质:

一般无自觉症状。

B.病史:

常有外伤或牙髓炎病史。

C.牙体:

仅表现为牙冠变色。

(4)牙髓钙化:

有两种形式,结节性钙化(髓石)和弥漫性钙化。

X线片显示髓腔内有阻射的钙化物(髓石),或呈弥漫性阻射影像而使得原髓腔处的透射区消失。

4、根尖周炎的分类及发病过程

(1)急性根尖周炎:

从根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可发展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还将发生颌骨骨髓炎。

A.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疼痛性质:

有咬合痛,自发痛、持续性钝痛,能定位患牙。

牙体:

可见龋坏、充填物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深牙周袋。

牙冠着色,牙髓活力测验无反应。

探诊:

叩痛+~++,I度松动。

B.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三个阶段

临床表现

根尖脓肿

自发剧烈痛、持续跳痛,不能咬合叩痛++~+++,松动Ⅱ°~Ⅲ°

骨膜下脓肿

持续搏动性跳痛加剧,表情极度痛苦,叩痛+++,松动Ⅲ°,伴全身症状

粘膜下脓肿

疼痛及全身症状缓解,脓肿已形成,扪诊波动感明显,叩痛+~++,牙松动Ⅰ°

(2)慢性根尖周炎:

根管内由于长期有感染及病原刺激存在,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和牙槽骨的破坏根尖周肉芽肿。

A.分类:

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致密性骨炎。

B.临床表现:

无明显自觉症状;患牙龋坏或充填体;牙冠变色;叩诊无明显异常或仅有不适感,一般不松动;瘘道形成。

C.X线表现:

根尖周肉芽肿——边界清晰圆形透射区,直径<1cm。

慢性根尖脓肿——边界不清透射区,云雾状。

根尖周囊肿——较大的圆形边界清晰透射区,阻射白线。

根尖周致密骨炎——局限性骨质致密阻射。

D.诊断:

根尖区骨质破坏的影像可确诊。

5、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的治疗

(1)应急处理:

A.开髓引流:

急性牙髓炎——目的:

引流炎症渗出物和因之而形成的髓腔高压,以缓解疼痛。

方法:

局麻下开髓引流,完全摘除牙髓。

急性根尖周炎——目的:

建立引流,消炎止痛。

方法:

局麻下开髓腔引流,穿通根尖孔,使根尖渗出物及脓液通过根管得到引流,以缓解根尖部的压力,解除疼痛。

B.切开排脓——急性根尖周炎

C.安抚治疗——急性根尖周炎

D.调“牙合”——急性根尖周炎

E.消炎止痛

(2)根管治疗术(RCT):

A.适应症:

急、慢性牙髓病变;根尖周炎;牙髓牙周综合症;有系统性病变需暂时保留牙。

B.操作步骤:

根管准备(开髓、进入髓腔、清理病变牙髓、测量根管长度、扩管、冲洗);根管消毒(药物、电解、微波、激光等方法);根管填充。

6、牙周病

(1)病因:

A.牙菌斑:

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并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没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为牙周疾病的必要条件。

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是发生炎症和破坏的始动因子。

B.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食物嵌塞、创伤、不良习惯(口呼吸、单側咀嚼、夜磨牙)、医源性因素(不良修复体、不良局部义齿、不良正畸治疗)。

C.全身易感因素:

遗传因素、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性激素、吸烟、系统疾病(糖尿病、艾滋病)。

(2)牙龈炎与牙周炎的鉴别(临床表现)?

牙龈炎

牙周炎

病损部位

游离龈和龈乳头

整个牙周组织

色泽

深红或/和暗红,点彩消失

暗红或鲜红,点彩消失

牙周袋

假性>3mm

深牙周袋

结缔组织附着丧失(核心)

探触诊

易出血

出血溢脓

病程

长,活动与静止期交替

中晚期四大特征

不出现牙齿松动

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

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划分:

牙周袋深度

结缔组织附着丧失

牙槽骨吸收程度(X线)

轻度

≤4mm

1-2mm

不超过根长的1/3

中度

≤6mm

3-4mm

超过根长的1/3

重度

>6mm

≥5mm

超过根长的1/2,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松动

3、口腔外科学

1、定义

局部麻醉(局麻)——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部分的疼痛消失。

确地的涵义应该是局部无痛。

表面麻醉(涂布麻醉)——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麻醉药物被吸收而使末梢神经麻痹,以达到痛觉消失的效果。

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断的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体的进行性破坏,导致粘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病症。

病变局限于外分泌腺体者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症者为继发性。

2、局麻药:

(1)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分为酯类(普鲁卡因、地卡因)和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利多卡因——起效快,维持1-2h,无扩血管作用,心律失常患者首选;

普鲁卡因——穿透力弱不适宜表面麻醉,扩血管,常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致过敏性休克;

布比卡因——麻醉作用强,持续时间可达5h,可表面麻醉,每次用量不超过200mg;丁卡因——穿透力强,可做表面麻醉;

碧兰麻——起效快、穿透强,常做粘膜局部浸润麻醉。

(2)并发症:

全身(晕厥、过敏反应、中毒)

局部(注射区疼痛和水肿、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暂时性牙紧闭)。

(3)口腔局麻方法:

表面麻醉:

1-2%地卡,用于粘膜下脓肿切开、松牙拔出、口腔后部及咽部检查。

浸润麻醉:

0.25-0.5%利多卡因,适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范围内手术及牙、牙槽突的手术,常用方法有皮丘注射法、骨膜上浸润法、牙槽膜注射法。

阻滞麻醉:

适用于整容与感染病例。

 

(4)阻滞麻醉的部位和方式:

A.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重点):

口外注射法:

用手指在颊部扪出颧牙槽嵴,刺入皮肤直达骨面,再向上后内方推进2cm,即可注射2-3ml。

口内注射法:

自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根部前庭沟作进针点;注射针与上颌牙长轴成45°,向上后内方刺入,进针时针尖沿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深约2cm,注射1.5-2ml。

B.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口外注射法:

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1.0cm处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呈45°,斜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达眶下孔,注药1.5ml。

口内注射法:

牵引上唇向前向上,注射针与上颌中线成45°,向上于侧切牙根尖相应部位的前庭沟顶刺入,向上、后、外进针,即可达眶下孔。

C.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大张口,上颌牙牙合面与地平面成60°角,注射针在腭大孔的表面标志稍前方刺入腭粘膜,往上后方推进至腭大孔,注药0.3-0.5ml。

D.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大张口,注射针自腭乳突侧缘刺入粘膜,然后将针向中线使之与中切牙长轴平行,向后上方推进约0.5ml,进入腭前孔,推0.25-0.5ml。

E.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重点):

将麻药注射到翼下颌间隙内,针尖达到下牙槽神经进入下颌孔前,在下颌小舌平面以上的下颌神经沟附近,麻药可顺沟流至下颌孔。

口内注射法:

病员大张口,可见磨牙后方翼下颌韧带,其中点外侧的颊脂垫。

口外注射法:

自耳屏前至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点作连线,连线的中点即大致为下牙槽神经沟的投影位置即麻药注射点。

沿下颌下缘,自下颌角至咬肌前缘的中点为刺入点,刺入点与注射点之间的连线,即为刺入后的行经和深度。

F.舌神经阻滞麻醉:

舌神经自下牙槽神经分出后与下牙槽神经向前下方并行,经过翼内外肌之间,在相当于下牙槽神经沟的水平时,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的前内方约1cm处。

H.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针尖退至粘膜下层注药0.5-1ml。

亦可以下颌磨牙牙合面的水平线与下颌支前缘交界点的颊粘膜作标志点进针后在粘膜下注射麻药0.5-1ml;还可在要拔牙的远中根颊侧粘膜转折处,行局部浸润麻醉。

I.下牙槽、舌、颊神经一次阻滞麻醉(下颌升支内侧隆突阻滞麻醉):

颊脂垫尖、翼下颌皱襞中点外侧0.3-0.4cm,下颌磨牙牙合平面上1cm。

无牙牙合患者上下牙槽嵴连线中点外侧0.3-0.4cm处。

3、牙拔除术

(1)适应证:

A.牙体病B.牙周病C.根尖病D.额外牙E.错位牙F.阻生牙G.牙外伤H.乳牙滞留I.治疗需要J.病灶牙

(2)禁忌症:

A.血液系统疾病B.心血管系统疾病C.糖尿病D.甲亢E.肾脏疾病F.肝脏疾病G.月经及妊娠期H.急性炎症期I.恶性肿瘤 

(3)基本步骤:

A.分离牙龈B.挺松患牙C.安放牙钳D.拔除病牙E.拔牙创的处理F.拔牙术后医嘱

(4)拔牙后注意事项:

A.当天不能漱口刷牙,次日可刷牙,不要用舌尖舔或吸吮伤口,以免拔牙创口内的血凝块脱落。

B.当天口内少量血液渗出,正常现象,大量鲜血流出,应及时就诊。

C.麻醉作用消失后可感到疼痛,必要时可服用止痛药,术后2-3天再次出现疼痛并逐级加重,可能发生了继发性感染,应就诊处理。

D.一般不给于抗生素治疗,如急性炎症期拔牙或复杂牙以及阻生牙拔除,可在术前、术后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4、颌面部感染

(1)感染的特点:

a.口腔、鼻腔、鼻窦与外界相通,细菌易滋生

b.牙源性感染为口腔独有,并可向外蔓延

c.筋膜间隙内疏松结缔组织抗感染能力弱

d.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感染可引起脓血症或败血症、易扩散蔓延

e.口腔和面部暴露在外,汗腺、毛囊和皮脂腺易感染细菌引起局部感染

(2)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pericoronitisofthethirdmolarofthemandible):

1)概念:

智牙冠周炎,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2)病因:

牙量大于骨量,易发生阻生,形成盲袋

3)临床表现:

常见于18-25岁左右的青年人;炎症早期,仅感觉磨牙后区不适,偶有轻微疼痛,患者无全身症状。

炎症加重时,局部有自发性跳痛,放射至耳颞区。

炎症波及咀嚼肌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剧,口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