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30248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共4页)2400字.docx

高一年级读后感《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

  

  高一年级读后感:

鲁迅杂文选的读后感言

  鲁迅先生是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读者时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论,呼唤麻木不仁的愚昧国民能早日清醒。

最直接讽刺当时落后封建的社会现状的莫过于鲁迅的杂文。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热风》《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杂文集均能体现鲁迅&;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的思想。

而《鲁迅杂文选》则把其中多部杂文集中的名篇收录其中,以一百余篇的别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鲁迅民初时期的思想革命论调。

  鲁迅的杂文自我中学就被收录到语文教材中,此番重温《鲁迅杂文选》,依然感受到隐藏在鲁迅笔锋下的一腔热血。

在书中,我还发现鲁迅不仅仅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很会演讲,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给知识分子分享个人见解。

  鲁迅的杂文都贯穿着&;哀&;和&;怒&;两种基本精神,而笔调大多以讽刺为主。

事实上,鲁迅为人幽默,洞察力强,谦虚待人。

如书中《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两文,观点敏感,语言辛辣,但更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幽默,并且直穿&;敌人&;的&;死穴&;。

《论&;他妈的!

&;》一文中鲁迅把国人常说的脏话提升为&;国骂&;,然后引用俄国的类似情况来加以对比,指出发明这一句话的人物&;确实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个卑劣的天才&;。

人们不能蔑弃扫荡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

鲁迅指出:

&;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仗祖宗。

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

&;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论睁了眼看》一文,作者点出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懦弱,这也是其小说中经常反映的国人的一种劣根性。

文中写道: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文章的题眼为&;睁了眼看&;,实际上讽刺的是我们缺乏勇气不敢正视前方。

刚开始我以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发现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国文艺,尤其是封建性质的。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大力提倡白话文而批判文言文,他认为中国文学在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语言的变革。

关于文艺如何发展,作者曾到香港、上海进行深刻而精彩的演讲。

《无声的中国》是鲁迅于XXXX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读罢其演说词,大受启发。

里面说到当时提倡文学革命,其实就是文学革新,本该平和进行却有不少人反动。

假如现在我们还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

于是,鲁迅主张青年们&;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如此鲜明的观点在演讲中确实能扣人心弦,但以辩证的角度来看,我跟作者不同的是,古文不必全盘否定,它的存在也代表了过去的历史价值。

所以,抱着古文而死掉,舍掉古文而生存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佩服鲁先生坚定的立场。

而尤其引起我共鸣的是,他提出我们要说些较真的话,发出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刚才说到鲁迅关注中国文艺的道路,而在他于上海暨南大学发表的演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当中,更是独到而尖锐地探讨政治如何&;破坏&;文艺的问题。

政治想维系社会现状使文艺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他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能进步起来。

这既符合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又吻合了马克思哲学的原理。

作者强调文艺和人一样,不能安于现状,否则就是&;挨打&;。

这种怒气,浸透在演说词里,丝丝入扣,&;怒国人不争&;,这就是鲁迅一贯的观点。

  &;文艺催促旧的渐渐消灭的也是革命(旧的消灭,新的才能产生),而文学家的命运并不因自己参加过革命而有一样改变,还是处处碰钉子&;。

中国碰钉子、碰壁的人太少,仅靠鲁迅一人去&;碰&;,还是不能碰出什么气势。

但这个&;碰&;,意味着我们不乏先见者。

  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会使能力分散。

《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里,鲁迅的语气分明温和了,转而利用巧妙论证法道破知识阶级能否存在的问题。

鲁迅自嘲:

&;有一班从外国留学回来,自称知识阶级,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要灭亡的,却不在我所论之内,像这样的知识阶级,我还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呢。

&;一巴掌拍向所谓的知识阶级,看来鲁迅的哀愁已达到悲壮的程度了。

  因为中国人陋习不少,鲁迅认为这是个要不得的习惯。

常言道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习惯&;停留在不思进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

《习惯与改革》一文,作者主张给&;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进行一点改革。

但改革就必须革新,而不是复古,这点与作者&;摒弃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最终,此文同样成为讽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开停留在&;习惯&;或大喊未来而依旧怠慢的革新的事实。

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也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听众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如此看来,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

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就算说到家庭这个原本带着&;和&;的气息的概念,鲁迅先生并没有强调家庭对人的一种正面影响。

活在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处于抗战的前夕,家庭在中国来说是个可贵的概念。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里,作者还是老调子地讽刺现状,抨击社会,鞭策有良知的人。

&;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这句结语恐怕是暗含不少读者的潜意识。

在国人赌牌九,吸大麻,吃喝玩乐嫖吹赌时,鲁迅并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些什么。

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游戏,在《南腔北调集》里揭露部分丑陋的国人的面目,求的是他们能痛改前非,做个清醒的人。

每一篇文章的内核都不外乎&;先哀后怒&;,结合社会,提倡改革。

从这个角度看,鲁迅也称得上是半个革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