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03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课内阅读题分析报告

2014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抽测试卷

第6——10题分析报告

 

第6题

试题呈现:

6.下面的对话选自课文《穷人》,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划横线的三处句子?

………………………………………………………………………………(▲)

①“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②“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③“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A.①从犹豫到坚定②关切③平静B.①坚定②不解③平静

C.①从犹豫到坚定②不解③高兴D.①犹豫②关切③高兴

一、“试题”评价及改进意见

1、试题评价

【信度】

这是一道有关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语段的题目。

考查的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能力。

该题选择的这三个连贯的语句,具有情景性,能比较全面的考查出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该题得分与我们预期的差不多,能较好的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难度】

学生掌握情况统计如下:

题型

6

6

6

6

人数

9225

3758

 

本题的难度值为0.71,平均得分为1.07分,满分为1.5分。

可见,本试题难度不是很大。

【区分度】

本题的区分度为0.31,从整张试卷来说了,处于中间水平。

因而,该题较好地、真实地区分优劣学生。

【效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目标”都写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个年级每篇精读课的第一题练习题也写着这同样的话。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试卷中以这样灵活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能体现平时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真实情况,以及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失为一道好题。

由此可见,本题涉及的内容,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改进意见

对于本题,个人认为:

题型很好,内容来自课本,三句话都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易于学生辨别区分,也很好。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评价及改进意见

这是一个选择题,给出的答案是唯一的,正确的。

三、得分统计、答题情况、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得分统计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1.5

0

1.07

0.68

71.16

71.16

28.62

0.71

区分度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选多选率%

选留空率%

0.31

19.21

4.16

71.16

5.13

0.12

0.22

2、答题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这一题的得分率挺高。

得满分的较多。

选择C这个正确答案的学生,理解了三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部分学生,感悟能力强,语感好。

选择A的,占了选错率里的大多数。

选择B和C的,都只占了一小部分。

3、典型错误

(1)选择A的,这个错误选项占的比例很高。

这部分学生对第2句的句意没有联系上文进行理解,造成错误的理解。

对第3句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准确,这个句子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啦”,这个语气词包含着明显的感情色彩——高兴,可学生没有注意到,或许“啦”后面的标点“。

”,让学生产生了误解,以为是平静的语气。

以上原因,可能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

(2)选择B和C的,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选错的主要原因除了和第

(1)条中阐述的理由外,他们对第1句话的理解不够全面,没有体会到人物情感的变化,只捕捉到了其中的一点。

4、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的错误,主要的原因是:

(1)学生对几个句子没有深入的阅读,虽然,这几个句子选自学过的课文,但毕竟是上册的,学生虽然熟悉,但有遗忘。

只有将这三句话有机的联系起来,回忆课文的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对有感情的朗读不够重视。

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将有感情的朗读当做一回事,日积月累,形成了这一现象。

三、改进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朗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二)优化朗读教学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第7题

试题呈现

7.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服务》)

B.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藏戏》)

C.“哼!

你不认识?

我可认识他。

”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

D.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过我们:

到目前为止,世界是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最好的的老师》)

一、“试题”评价及改进意见

1、试题评价

【信度】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掌握标点使用情况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各种标点在句子中运用的能力。

涉及面广,综合而又灵活,能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标点的掌握使用情况,学生该题得分与老师掌握情况基本一致。

【难度】

学生掌握情况统计如下:

题型

7

7

7

7

人数

5999

6904

 

本题的难度值为0.46,平均得分为0.69分,满分为1.5分。

可见,本试题难度较大。

【区分度】

本体的区分度为0.42,应该说是较高的。

因而,该题很好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较好地区分优劣学生。

【效度】

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它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个文字。

有了标点符号,文字才能眉目清爽,易于理解。

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因此,标点成为考试不可或缺的题型。

由此可见,本题涉及的内容,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改进意见

对于本题,个人认为:

题型很好,内容包含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有效的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该题的全部内容来自课本,如果课内外相结合,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会不会更能达到考查的效果呢?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评价及改进意见

这是一个选择题,给出的答案是唯一的,正确的。

三、得分统计、答题情况、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得分统计: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1.5

0

0.69

0.75

46.28

46.28

53.27

0.46

区分度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选多选率%

选留空率%

0.42

8.64

46.28

18.09

26.44

0.1

0.46

2、答题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这一题答得并不乐观。

得满分的不到一半。

选择正确答案B的,已经掌握了标点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正确使用。

选择A、C、D的,对标点的使用情况不太乐观,可见在平时的写话、习作中,也无法正确使用标点。

3、典型错误

(1)选择A的占8.46%,选择这一项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个句子中的分号用错了。

(2)选择C的占18.09%,选择这一项的学生,我认为,他们对于描写人物语言时,提示语放在不同的位置,该用哪个正确的标点没有掌握好。

(3)选择D的占26.44%,占了错误的一半。

学生可能认为句子中的冒号、破折号用错,说明他们对这两标点该怎样使用没有掌握。

4、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的错误,主要的原因是:

(1)学生对标点非常不重视,将他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平常的写话和作文中,很多学生都无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老师对标点的教学也不够重视,没有做好指导。

四、改进教学的建议

(一)、激情引趣,体会作用

如何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而不认为它是书面表达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呢?

老师不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多渠道入手,从而提高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认识。

(1)从故事入手

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于小学生而言,总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和接受力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教师不妨从此着手,给学生讲述一些标点符号误用或不用而发生的故事,以此让学生增强对标点符号在书面表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2)从朗读入手

在课文朗读中,标点符号常能给人一定的朗读语气和感情的指导。

因此,在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一来帮助更好的朗读,二来认识到标点的不同用法,以及标点的重要性。

(3)从病例入手

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一些不加标点造成意思表达不清的典型句子或段落,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我走了”,让学生讨论:

作者要表达的愿意是什么?

而你是如何理解的?

会产生怎样的歧义?

再让学生总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提高运用标点的自觉性。

二、加强训练,正确运用

标点符号和文字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中应把它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结合起来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它的认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这项训练,要渗透在阅读教学里:

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正确停顿并读出相应的语气;默读时也能让标点符号入于目,融于心,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这不仅培养了认真阅读的习惯,也能加深对标点符号的认识。

这项训练,还要在表达时加以巩固提高:

平时说话能注意语调、语气,说的自然、清楚、明白;在完成各种书面作业时,能随文加标点,用的正确。

这不但是表达的需要,也是学习标点符号的归宿。

以上两方面配合,不可偏废。

第8题

试题呈现

8.下列各句中,对文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

”中“援”的意思是:

援助。

B.“孰为汝多知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子拿孔君平的姓反驳,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

D.“孔子不能决也。

”反映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试题评价

【信度】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理解情况的试题,内容涉及了四篇在小学阶段出现过的文言文。

有对字义的理解,有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有对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掌握。

涉及范围广,能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生该题得分与老师掌握情况基本一致。

【难度】

学生掌握情况统计如下:

题型

8

8

8

8

人数

11749

1214

 

本题的难度值为0.91,平均得分为1.36,满分为1.5分,可见,本试题难度较小。

【区分度】

本体的区分度为0.22,应该说是偏低的。

因而,该题也没有很好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较好地区分优劣学生。

【效度】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它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自有独具魅力之处。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能大体了解这些文言文内容的意思,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

”由此可见,本题涉及的内容,符合课标的要求。

2、改进意见

对于本题,个人认为:

题型很好,内容涉及了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一些关键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以及文言文中人物所展示出来的品质,内容涵盖面广。

我想,在这四个选项中,内容上还可以调整一下:

C、D两个选项都讲人物的品质特点,能否将其中一项换成别的内容:

如:

学了《伯牙绝弦》一文,我们知道了“高山流水”一词是比喻知音难觅。

另外,B、D两个选项来自同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小学阶段学过4篇文言文,可以一个选项涉及一篇。

这样,涉及更全面一些。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评价及改进意见

这是一个选择题,给出的答案是唯一的,正确的。

三、得分统计、答题情况、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得分统计: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1.5

0

1.36

0.44

90.63

90.63

9.1

0.91

区分度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选多选率%

选留空率%

0.22

90.63

5.21

2.4

1.44

0.05

0.27

2、答题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这一题答得很好。

得满分的很多,是十道选择题中满分率最高的一题。

选择正确答案A的,他们对小学阶段学的4篇文言文掌握的非常扎实

3、典型错误

(1)选择B的学生,占了错误的大半。

他们对“孰为汝多知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没有掌握好;也或者是,这句话在词语手册中的解释是: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与B项给出的解释“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在用字上有点不同,虽然两个解释表达了同一种意思,可能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一些干扰。

(2)选择C的学生,可能对《杨氏之子》一文有所遗忘,,毕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学的,对文中人物的品质没有深入理解。

(3)选择D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少,这一个知识点老师在上课时肯定做了重点讲解,我想,这部分学生会错,是没有认真学习的结果。

4、原因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关注文言文中字的意思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变化,有很多字义与现在不一样了。

(2)复习不够到位,有几篇文言文不是这个学期学的,很多已经遗忘,应该将4篇古文整合起来,做系统的复习回顾。

四、改进教学的建议

1、激发兴趣,教给方法

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否则,学生就会怕学文言文,逐渐产生厌学文言文的心理。

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清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其次要结合所教课文的内容,精心创设激励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境。

在让学生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之后,接下来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和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差别,字词方面的含义与现代文相比差别也比较大,古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虚词等

2、指导朗读,深化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现代文是如此,对于文言文来说,必要的反复朗读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文言课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朗读。

古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

而对小学生来说,独立读通课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所以,教师首先要流畅自如、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老师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轻重、语气的选择、节奏的缓慢来感受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逐句指导学生朗读。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文章的停顿(句逗)、语调、语气。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又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加强了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进而促进了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把握。

 3、自主释译,合作交流。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学生逐字逐词地译出原文自然是不合理的。

但从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大体上译出原文又是必要的。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

只有让学生自己译,他们才会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白话讲写,鼓励创新。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弄懂文章的内容以后,课文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如果真是这样,文言文教学就会陷入“古代汉语教学”的误区。

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古代汉语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

如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表演等。

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

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第9题

试题呈现

9.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许多成语,蕴含着有意思的故事。

我知道“入木三分、响遏行云、舍本逐末、七步成诗”这些成语故事分别与下列人物有关:

A.王羲之薛谭赵威后曹植B.曹植赵威后薛谭王羲之

C.王羲之赵威后薛谭曹植D.赵威后王羲之薛谭曹植

1、试题评价

【信度】

这是一道成语故事积累题,考查的失学生对常用成语故事的了解情况。

能考查学生文学积累的情况。

学生该题得分与老师掌握情况基本一致,评分标准合理。

【难度】

学生掌握情况统计如下:

题型

9

9

9

9

人数

9179

3784

 

本题的难度值为0.71,平均得分为1.06,满分为1.5分,可见,本试题有点难度。

【区分度】

本题的区分度为0.38,应该处于居中水平。

但是,个人觉得该题不能较好地、真实地区分优劣学生。

【效度】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但是,积累语言的目的是更好的运用语言,只是死记硬背,没有达到运用的目的,我觉得与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太符合,无法真实体现教学效果。

2、改进意见

对于本题,个人认为:

题型不好,这只是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不足以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学习成语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通过学习这个故事,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这些成语,做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

这道题目可以改成“下列哪些成语在句子中运用的不正确。

”将成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判断成语有没有用对地方,这就考查了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评价及改进意见

这是一个选择题,给出的答案是唯一的,正确的。

三、得分统计、答题情况、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得分统计: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1.5

0

1.06

0.68

70.81

70.86

28.95

0.71

区分度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选多选率%

选留空率%

0.38

70.81

1.37

26.57

0.92

0.1

0.24

2、答题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这一题答得挺不错的。

得满分的比较多。

选错C项的人数最多,B、D两个错误选项选的人数不多。

3、典型错误:

(1)选择C项占了26.57%,因为这个选项和正确的选项最为相近,特别是“入木三分”、和“七步成诗”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就在A、C两个选项中选,那么选择C项的学生,是对“响遏行云”、和“舍本逐末”这两个故事的人物不了解。

造成了这样高的错误率。

(2)选择B、D两项的,学生对四个成语故事的人物都没有深刻的印象。

4、原因分析

这4个故事有3个来自课文中,1个是从《七步诗》中来的,学生应该是熟悉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应该是不重视这些成语故事教学的原因。

老师没有重视,学生就更不会重视,便不会记在心头。

四、改进教学建议

1、重视成语故事教学。

任何事情,只要重视,就一定能够做好。

我在教学成语故事时,就不怎么重视。

成语故事一般出现在回顾拓展中,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读读故事,讲讲故事,并没有在深入的拓展延伸。

我想,只要老师能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是一件好事。

2、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不要死记硬背这些成语。

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采取不同教学激励方法,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利于学生学习成语的长远发展。

3、方法辅助,降低难度。

既然是故事,就应该抓住故事特点进行教学。

故事时用来讲的,我想在学习成语故事时,以各种形式指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用故事。

这样,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成语的意思、成语的运用都不在话下了。

第10题

试题呈现:

10.下面情境中,女儿的劝阻最得体的一项是……………………………(▲)

端午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

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

A.爸爸,酒后驾车是违法的,你必须做一个守法公民!

B.爸爸,这个时候警察还在岗,万一被抓呢?

别开了!

C.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D.爸爸,喝酒驾车是违法的,也不安全,您就别开车了!

1、试题评价

【信度】

这是一道劝说型口语交际题,考查的是学生劝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是一道比较灵活、综合的题型,能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学生该题得分与老师掌握情况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相对合理。

【难度】

学生掌握情况统计如下:

题型

10

10

10

10

人数

10835

2128

 

本题的难度值为0.84,平均得分为1.25,满分为1.5分,可见,本试题没有难度。

【区分度】

本题的区分度为0.21,应该说是偏低的。

因而,该题没有较好地、真实地区分优劣学生。

【效度】

【效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