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14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docx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

文言文常用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如译为①“怎么样”(疑问)②“与…相比怎么样”(疑问)③“怎如”(反问)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

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

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2、有所、无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3、奈何  译为①“怎么办”(疑问)②“为何”(疑问)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4、如…何译为“对…怎么办”(疑问)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有客无酒,有酒五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后赤壁赋》)

5、所以译为①“用来…的”(判断)②“…原因”(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后赤壁赋》)

6、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反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7、庸…乎  译为“怎…呢”(反问)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晋其庸可冀乎?

(《左传》)

8、其…乎(邪)  译为①“难道…吗”(反问)②“大概…吧”(推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得无(能无)…乎(耶)  译为“能不…吗”或“恐怕…吧”(反问或推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

(《晏子使楚》)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10、无乃…乎(欤)  译为“恐怕…吧”(推测)

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1、孰与  译为①“与…比,哪一个…”(比较)②“…哪比得上…”(反问)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12、孰若  译为“…哪比得上…”(反问)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3、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4、何…之有、何有于…译为“有什么…呢”、“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反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15、为所、为…所译为“被”(被动)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16、以…为译为①“认为…”②“把…当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

17、与其…宁…译为“与其…宁可…”(选择)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

18、何(以)…为译为①“怎么用得着…呢”或“要(用)…做什么呢”(反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19、…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判断)

太史公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20、唯…是…译为“只…”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孙子·地形篇》)

21、非…而何译为“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反问)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教而不善,非愚而何?

(《小学·嘉言》)

22、独…哉(耶)译为“难道…吗”(反问)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23、一何…译为“多么…”(感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24、直(特)…耳译为“只不过…罢了”(感叹)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读孟尝君传》)

25、曾无(不)…译为“连…都不能”或“竟不能…”(感叹)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赤壁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指导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常见题型一:

概括信息

⑴概括文中叙写传主哪几件事情(人生经历);

⑵概括传主的主要思想性格;

⑶概括传主一生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⑷概括传主为达某一目标的做法;

⑷概括传主取得成功或某一做法的主要原因;

⑸概括传主获得某一评价的主要原因;

答题思路:

⑴依据要求,锁定区域。

择定符合题意的区域,某几段、某一段或某段的一部分。

⑵切分层次,形成要点。

在这一区域中分出意义层次,加以取舍,形成答案要点。

⑶简化表述,连缀成句。

将包含答案要点的语句,转换表述方式,形成答案语句。

其中,在已经锁定的区域内切分层次、形成要点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需要做到:

①注意大标点。

(句间标点:

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

句内标点:

分号,冒号。

②留心关键词。

(对象词,时间词,空间词,关联词,提示词,总结词。

③把握句关系。

(句子间关系有并列和偏正两类,提取信息时分别用“语意相加法”和“舍偏留正法”。

相关例题

(一)(2015全国课标卷Ⅱ《将军赋采薇》)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

他坦然答道:

“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答:

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二)(2014全国课标卷Ⅱ《爱国科学家邓叔群》)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行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相关链接: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答:

现实因素: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

思想基础:

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母亲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三)(2012辽宁卷)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

请结合全文概述。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

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

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

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

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

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

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

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

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

“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

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

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

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

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

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

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

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

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

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集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

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

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答:

①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

②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

③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四)(2015全国课标卷)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相关链接:

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答: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并比较它们的异同,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

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为张居正写传。

常见题型二:

理解语句含义

⑴文中作者某句话的含义理解。

⑵文中传主或他人某句话(某处引用)的含义理解。

⑶标题的含义理解。

答题思路:

⑴点明语句的技巧和意思。

结合语句关键词,具体阐释。

⑵指出语句包含的精神品质。

往人物的精神品质方面联系。

⑶用传主经历印证语句。

往人物的行为表现方面联系。

⑷揭示语句传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往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联系。

相关例题

(一)(2012辽宁卷《克罗齐的求索》)“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

请结合原文简析。

答:

①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

②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③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二)作者以“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为题有何深意及作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纳什:

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

《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

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

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

“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

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

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

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

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

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

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从入学开始,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的数学博士学位。

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称得上高速度。

1951年,纳什开始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

这几年可以说是他在数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几年。

他解决了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这个问题跟很多纯数学问题一样,由于艰深,从未被大众所了解。

这也是纳什在纯数学上最大的贡献。

尔后在1956年,他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

这时,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吃到了一些苦头。

这种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的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段时间,纳什遇到了艾莉西亚,在1957年两人结婚了。

在1959年的春天,艾莉西亚怀孕了。

这时的纳什三十出头,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谁又想到仅仅几个月后,纳什便堕入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呢?

纳什被困在他的妄想之中。

他开始出现幻听。

入院治疗,出院后辞职逃往欧洲,被遣返美国治疗,离婚,胰岛素休克疗法,出院。

在这十年间,出现过几个月的短暂清醒时期。

在这段时期,纳什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

但很快,他又陷入了妄想之中,而他的名字,也逐渐被数学界所遗忘。

但他的理论没有被遗忘。

在他与精神分裂症缠斗之时,来自经济学界、博弈学界的学者们,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奇迹发生了。

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像冰雪消融那样,一点一滴地缓解了。

纳什从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

纳什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

迟来的荣誉接踵而至,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

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永远终止他的研究。

但是,无数学者,仍会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行。

美国时间23日下午四点半,天才数学巨星约翰·纳什陨落于新泽西州高速公路上的一场交通事故。

享年86岁。

答:

①“无常命运”指纳什一生经历了学术历程的坎坷,精神分裂症的反复困扰,婚姻生活的波折意外亡故等。

②“美丽心灵”是指他在数学领域的诸多天才发现及抗击命运打击坚持自我学术思想重新被学术界认可的坚毅人格等;③题目是对纳什一生坎坷际遇和独特人格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体现作者钦敬之意,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三)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

请简要分析。

“失败英雄”梁从诫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

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

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

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

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

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

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

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

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

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