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441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

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及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讨“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想象能力。

(3)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教学重点:

北京人。

教学难点:

远古人类历史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对寻找有科学依据的感触和历史想像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可以组织学生讲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科学性强,再加上离今天的现实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中外神话传说中有许多人类起源的故事,哪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东方的女娲造人和西方的亚当夏娃)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展示课题。

(西方)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让二人结为夫妻,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他们生活在伊甸园,生活美满幸福。

后来,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他们懂得了爱情、羞耻,心明眼亮,变得聪明起来。

但是他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到了人间,他们就成了人类的祖先。

(东方)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

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

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一、元谋人

看书快速找出元谋人的得名、距今年代。

对于元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那这些文物的发掘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元谋人留给后人研究的资料非常少,难以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

那有没有能够提供更多资料的原始人呢?

由此导入北京人一目。

  

二、北京人

1.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哪些丰富的资料呢?

2.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

仔细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出北京人长得跟现代人有啥不一样?

(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

3.从外表上看,北京人还像猿,可我们为什么说他已经是人呢?

(结合书本的内容和播放的“北京人视频”录像资料回答)

学生归纳总结: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对于北京人作为“人的特征”的具体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让学生先自学3分钟,然后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把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如直立行走有什么好处,北京人的石器可用来干什么,石器与石块有何不同,天然火是怎么来的,天然火有什么用,我们怎么知道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北京人怎么保存天然火,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等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补充引导。

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在险恶的环境里,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进化、进步。

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三、山顶洞人

大家看教材第4—5页有关山顶洞人的内容,然后说一说,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已经会人工取火)

动脑筋

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

你怎么看?

说明山顶洞人走得很远,已经到了海边。

不对!

说明北京当时距海很近,因为一万多年前北京地区的地貌与现在不同。

延伸与提高:

(任选其中一个回答)

1.根据事实,合理想象: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2.北京人喝过白开水吗?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是哪个国家?

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

展示课题。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了解什么叫氏族,什么叫聚落。

说一说:

什么叫氏族?

氏族有何特点?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氏族聚落遗址?

一、半坡聚落

1.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

基础知识。

2.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

的印象。

3.结合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半坡遗址

类别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

建筑业

表现

栽培粟和蔬菜

磨制石器

饲养猪狗

制造彩陶

建筑半地穴式房屋

(小组合作,可任选其一)问题探究:

1.你认为古人是怎么想到种植粟、蔬菜的?

又是怎么想到饲养猪、饲养狗的?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想到制造陶器的?

陶器有什么用?

3.为什么会形成原始聚落?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为定居创造了条件)“河姆渡聚落”的一目学习可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河姆渡居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与半坡居民进行分析比较。

观察与比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

 

相同点:

农耕文明的特征

(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

(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点的原因:

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

动脑筋: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是进步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说一说: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

2.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选一选: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还能够饲养家畜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A)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

(2)了解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3)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了解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乐形象的描绘。

在结构上,它上承“氏族部落”,下启“国家”的产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知识结构比较明晰,按历史时序先后介绍了“炎帝和黄帝”“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

教学重点:

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认识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培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先给学生播放录像《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

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呢?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

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

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

下面就进入本课学习,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

(新课学习)

一、炎帝和黄帝

(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来学习)

试一试:

你能说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哪些贡献吗?

(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可播放有关炎帝的一段视频,黄帝展示一张图片然后学生再进行归纳)

想一想:

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

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除此之外,还自称什么?

二、尧舜禹“禅让”

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楚“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行的?

禅要注意读音。

其次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

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

讲一讲

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

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大禹治水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练一练:

1.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早生活在(A)。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2.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B)。

A.炎帝B.黄帝C.尧D.舜E.禹

3.传说中造字的人是(C)。

A.黄帝B.嫘祖C.仓颉D.伶伦

4.在下列哪个战役之后,炎黄两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主体(A)。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阪泉之战D.官渡之战

5.传说中古代通过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A)。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选举制

6.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D)。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知识延伸

绍兴大禹陵公祭升格为国祭:

2007年03月19日 02:

57:

4月20日,浙江绍兴将举行2007年公祭大禹陵,延续了10多年的大禹陵祭祀升格为“国祭”后将以最高礼仪形式和最高规格举行。

公祭大禹陵是绍兴市自1995年开始的祭祀活动。

2006年2月,绍兴市明确提出,公祭活动要提升规格,争取“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格局。

与此同时,绍兴加快了对大禹陵的保护开发力度,将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文化空间大类”中。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号函件就向国家文化部商请共同主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并得到文化部的同意。

这次公祭大禹陵的所有资金全部有政府财政拨付。

据介绍,绍兴对文化事业投入已达10个亿,以后将考虑如何让民营企业更好地参与其中。

你认为大禹是绍兴人还是到过绍兴?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

一、简介

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它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动手体验的方式,去观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去体验彩陶制作的过程,去了解陶器的产生,去欣赏彩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了解到在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出现了陶器,并看到一些图片,学生对陶器的制作、形状、用途充满了好奇。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陶器,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类陶器,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关陶器历史、制作、种类等各方面的信息。

3.初一学生非常乐于动手通过各种方式制作陶器。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的观察,了解彩陶的造型、颜色和图案,分析彩陶的用途,想象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用观察的学习方法,并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代陶器的发明、彩陶的制作,培养了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观。

4.学生通过课前的分组、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课堂上的展示、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展示自己、倾听别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本次活动意在通过学生的查找、体验、交流,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获得快乐。

2.活动在学生根据能力与意愿组合小组中展开,学生利用一星期的业余时间分头组织活动,根据本组的主题收集并处理信息。

在此期间,学生可主动与老师不断

交流,听取意见。

3.在学生活动的同时,老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以增加在陶器方面的知识积累。

同时,老师也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以此获得体验并与学生交流。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1.老师在课前收集并处理有关陶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制作成简单课件。

2.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展示的需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个性课件,展示本组

的成果。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分为四大组:

访古小组、制作小组、彩绘小组、解谜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时间为一星期。

各组任务:

⑴访古小组:

了解陶器的发明、分类、用途。

用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方式展示成果,也可用投影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展示。

⑵制作小组:

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原料模拟制作陶器、捏制陶坯,如各色橡皮泥、面团、水彩、小刀、农村的大灶等。

也可直接到陶吧里制作陶器。

其制作的陶器种类可模拟远古彩陶的某类器具,亦可由学生自行决定。

⑶彩绘小组:

自制陶器的颜料、图案花纹均模拟远古祖先所作,以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

亦可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些图案,用水彩着色。

可直接画在纸上,也可与制作小组的同学合作。

⑷解谜小组:

就课本第19页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破解彩陶之谜。

2.老师在课前就“彩陶”尽量多收集信息,并把远古与现代的一些彩陶中的经典图片制作成简单课件,让学生欣赏并获取信息。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这是一次活动课,学生活动阶段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堂课是学生展示并互动的

阶段。

2.学生在课前分为四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意愿进行分配,尽量注意男女生的搭

配以及人数的平均。

各组可设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本组职责进行分工,要

求人尽其才,各尽其责,每位同学都要有任务。

3.每组展示成果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

4.本课设“彩陶行动”、“彩陶解谜”、“彩陶Q&A”三大版块。

其中“彩陶Q&A”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版块。

5.最后由学生填写本课评价反馈表。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内容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

约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本课内容分成三目,依次介绍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教学中要注意介绍更迭的顺序,建国时间,建立者,国都等。

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教学难点:

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本课的知识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

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呢?

下面我们就学这些内容。

(新课学习)

一、“家天下”的夏朝

阅读思考:

(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

建立的时间是什么

时候?

(2)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

王位世袭制和禅

让制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尧舜禹启

世袭制

禅让制

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

夏朝历经13代、16个王,历经400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完成)

本目的学习首先可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商汤灭夏、商为何一再迁都等情况。

通过阅读课文,比较商朝比夏朝进步的地方。

说说有关商纣王的故事。

商朝的政、经、文和夏朝相比有哪些进步?

(1)政治:

商朝疆域有所扩大,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经济:

①农业有了显著发展,畜牧业也有相应发展;②手工业中青铜器铸造是最重要的部门,商朝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3)文化:

商朝的使用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朝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武王伐纣(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完成)

1.首先可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周的起源、武王伐纣、《周易》等基本情况,看完后问学生得到了哪些信息?

2.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1)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3.了解西周的经济发展情况。

西周的经济

一、农业:

农作物品种增多,人工灌溉

二、手工业:

分工较细,原始瓷器

三、建筑业:

开始使用瓦

夏商西周的更迭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成

末代君主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亳、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武王

镐京

幽王

 

动脑筋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说说你的看法。

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制度是否进步看它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内容标准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