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068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量学实验讲义.docx

测量学实验讲义

 

测量学实验指导书

孙效功张晶丁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007年9月

 

实验总则与注意事项.......................................................................1

实验一经纬仪的使用.....................................................................3

实验二水平角的观测.....................................................................5

实验三竖直角的观测.....................................................................8

实验四视距测量.............................................................................10

实验五水准仪的使用与水准测量................................................12

实验六光电测距...........................................................................19

实验七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21

实验八海上定位、测深系统的认识与使用...............................24

实验九GPS静态控制测量以及RTK测量..............................25

 

实验总则与注意事项

《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课程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真进行测量仪器的操作应用和测量实践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

一、实验与实习一般要求

1、实验或实习课前,应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和预习《测量学实验指导书》中相应项目。

了解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或实习时分小组进行。

各班长向任课教师提供分组的名单,确定小组负责人。

3、实验和实习是集体学习行动,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应在指定场地进行,不得随便改变地点。

4、在实验和实习中认真的观看指导老师进行的示范操作,在使用仪器时严格按操作规则进行。

二、使用测量仪器规则

测量仪器是精密光学仪器,或是光、机、电一体化贵重设备,对仪器的正确使用,精心爱护和科学保养,是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在使用测量仪器时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下列规则。

1、仪器的携带

携带仪器前,检查仪器箱是否扣紧,拉手和背带是否牢固。

2、仪器的安装

(1)安放仪器的三脚架必须稳固可靠,特别注意伸缩腿稳固。

(2)从仪器箱提取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用双手握住仪器支架或基座,放到三脚架上。

一手握住仪器,一手拧连接螺旋,直至拧紧。

(3)仪器取出后,应关好箱盖,不准在箱上坐人,搬站时携带好仪器箱以及所有的附件。

3、仪器的使用

(1)仪器安装在三脚架上之后,无论是否观测,观测者必须守护仪器。

(2)应撑伞,给仪器遮阳。

雨天禁止使用仪器。

(3)仪器镜头上的灰尘、污痕,只能用软毛刷和镜头纸轻轻擦去。

不能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擦,以免磨坏镜面。

(4)旋转仪器各部分螺旋要有手感。

制动螺旋不要拧得太紧,微动螺旋不要旋转至尽。

4、仪器的搬迁

(1)贵重仪器或搬站距离较远时,必须把仪器装箱后再搬。

(2)水准仪近距离搬站,先检查连接螺旋是否旋紧,松开各制动螺旋,收拢三脚架,一手握住仪器基座或照准部﹐一手抱住脚架,稳步前进。

5、仪器的装箱

(1)从三脚架取下仪器时,先松开各制动螺旋,一手握住仪器基座或支架,一手拧松连接螺旋,双手从架头上取下装箱。

(2)在箱内将仪器正确就位后,拧紧需要制动的制动螺旋,关箱扣紧。

三﹑外业记录规则

1、观测数据按规定的表格现场记录。

记录应采用2

或3

硬度的铅笔。

记录者听到观测数据后应复诵一遍记录的数字,避免记错。

2、记录者记录完一个测站的数据后,当场应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检核,确认无误后,观测者才能搬站。

3、对错误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掉,应用横线划去错误数字,把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并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实验一经纬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掌握经纬仪的安置、操作使用与读数。

二、实验要求

每组4—5人,每人独立操作一次。

三、实验仪器

J6经纬仪一台。

四、实验步骤

l、经纬仪的安置

①对中

对中的目的是将经纬仪水平度盘中心安置在欲测角顶点上,对中的方法有二:

铅垂法和对中器法。

铅垂法:

将三脚架调至适当高度,拧紧,打开安放在测站点上,并使脚架顶面大致水平,且其中心垂线过测站点。

然后将经纬仪安装在脚架上,注意拧的不要太紧,挂上铅锤,并踩紧三个脚架,接着在脚架顶面上平移仪器直至垂球尖对准测站点标志为止,并拧紧中心螺旋即可。

其对中误差一般不大于2mm。

对中器法:

该法与铅垂法大致相同,只需把对中器的目镜进行对光调节,然后在脚架顶面上轻移仪器,直到对中器目镜中测站点标志(如小钉、十字中心等)的像与对中器的小圆圈中心相重合为止,此时即可拧紧中心螺旋,对中完毕。

②整平

安置经纬仪的第二步就是整平,其目的是使经纬仪的竖轴垂直,并使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方法:

打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照准部,使水准管与一对脚螺旋连线相平行,然后同时向里或向外旋转这对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然后将照准部旋转90°,使水准管垂直于原来那对脚螺旋的连线,转动第三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水准管转到任何位置,气泡皆居中为止。

实用中,允许气泡偏移中心不超过一小格。

2、经纬仪的操作使用

待经纬仪对中、整平之后,下一步就是利用经纬仪照准目标,进行观测。

①望远镜的对光

将望远镜对向明亮的背景(天空或白墙等)旋转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显得最清晰;照准目标后,再旋转物镜调焦螺旋(对光螺旋),使目标的像也最清晰。

视差:

在对光完成后,若随着眼睛的上下移动,十字丝与目标的像也做相对移动,这一现象称为视差,视差必须消除,消除视差的方法是重新对光。

②目标的照准方法

打开经纬仪水平制动螺旋,旋转照准部,用经纬仪望远镜上的准星概略照准目标,然后旋紧水平制动螺旋,再通过旋转水平微动螺旋进一步照准目标。

所谓照准目标就是用十字丝的竖丝去平分目标(单丝)或夹准目标(双丝)。

注意:

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

它可通过竖直制动和微动螺旋配合水平制动和微动螺旋来完成。

3、经纬仪的读数

在照准目标以后,即可从位于目镜旁边的读数窗中读取观测目标方向的方向值,无论是水平还是竖直盘其读数方法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度盘上的读数与测数器(尺)上的读数之和。

如图1—1为J6级分微尺光学经纬仪读数窗中的像,其中水平表示水平盘读数、竖直表示竖直盘读数,无论是水平,还是竖直,分微尺的0线为读数指标线。

图中水平度盘读数为:

度盘上读数:

130°

分微尺上读数:

11′

分微尺上估读:

′)24″

完整的读数为:

130°11′24″

图中竖直度盘读数则为:

87°22′06″

图1-1J6级分微尺光学经纬仪读数窗

 

实验二水平角的观测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水平角观测的方法:

测回法和方向法的观测步骤与水平角的记录、计算。

二、实验要求

采用方向法观测四个方向间的水平角,每组4—5人,每人至少测记各一测回。

三、实验仪器

J6光学经纬仪一台。

四、实验步骤

测回法适用于两个方向间的单角测量,而方向法适用于三个及其以上方向的水平角测量,若观测方向多于三个时,须归零。

方向法的观测步骤为:

1、如图2—l,在测站点O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

2、将经纬仪置于盘左位置,瞄准起始目标A(注意:

照准目标时尽量照其底部,下同),将水平度盘读数调到略大于0°,读数并记于水平角观测手簿(表2—1)第二栏;

3、顺时针转动照准部,依次照准B、C、D点读数并记于表2—1第二栏;

4、顺时针再次瞄准A并读数记录,这一步称为归零。

(以上为盘左测回)

5、倒转望远镜以盘右位置逆时针旋转照准部,依次瞄准A、D、C、B、A各方向读数并记于表2—1第三栏(此乃盘右下半测回)。

注意:

各测回盘左照准起始方向A时,要按180°/n变换度盘,n为测回数。

图2-1方向法的观测

 

表2-1水平角观测手簿(方向法)

第测回仪器№点名等级日期月日

天气观测者觇标类型开始时分

成象记录者归心用纸№结束时分

方向号数名称

及照准目标

读数

左--右

(2C)

方向值

附注

盘左

盘右

°

°

°′″

A

0

01

12

180

01

12

0

B

C

D

A

0

01

24

180

01

36

-12

12

24

A

45

A

90

A

135

五、方向法的计算步骤

l、计算两倍照准误差2c值

2c=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

按上式计算出各方向的2c值并填于表2—1第四栏。

其技术要求见表2—2,注意这里采用的是J6经纬仪。

表2-2:

水平角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

仪器

半测回

归零差(″)

一测回内

2C互差(″)

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互差(″)

J2

12

18

12

J6

18

30

24

2、计算各方向的平均读数

平均读数=[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2

将各方向平均读数计算值填于表2—l第五栏。

3、计算归零后的方向值

将各方向的平均读数减去起始方向0A的平均读数,即得各方向的“归零方向值”,填于表2—l第六栏。

4、计算各测回归零后方向值的平均值

可将其记入附注栏或其它合适位置。

5、计算各水平角值

将相邻两方向值相减即得水平角,并填于记录簿合适位置。

6、注意:

计算时若三项限差超过表2—2之要求,须重测。

 

实验三竖直角的观测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中丝法观测竖直角的方法与步骤,以及竖直角的记录、计算。

二、实验要求

每组4—5人,每人至少观测记录两测回。

三、实验仪器

J6经纬仪一台。

四、实验步骤

l、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对中、整平;

2、盘左,瞄准观测目标,即通过竖直制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横丝精确地切准目标顶端,然后转动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再查看中丝是否仍切准目标,若切准,读取竖盘读数并记入竖直角观测手薄(表3—1)(以上为盘左上半测回)。

3、倒转望远镜,盘右,仍切准目标同一点,与盘左时一样读数、记录(此乃盘右下半侧回)。

注意:

竖直角一般需观测两个测回。

五、竖直角的计算

l、计算半测回竖直角

δ左=90°—L;δ右=R—270°

将各方向按上式计算出竖直角后记入表3—1第五栏。

2、计算两倍指标差2x

2x=δ左—δ右

将其记入表3—l第六栏,注意两倍指标差在同一测站上不能超过1'。

3、计算一测回竖直角δ

δ=(δ左十δ右)/2

将其记入表3—1第七栏

4、计算各测回平均竖直角

将各测回所侧竖直角取平均,记入表3—l第八栏。

 

表3-1竖直角观测手簿

日期月日观测者

天气仪器记录者

测站

目标

竖盘位置

竖盘读数

°′″

半测回竖角

°′″

两倍指标差

(δ左-δ右)

°′″

一测回竖角

°′″

各测回平均竖角

°′″

实验四视距测量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视距测量的外业观测步骤及其计算。

二、实验要求

每组4—5人,每人至少观测记录各一次。

三、实验仪器

J6经纬仪一台,视距尺(水准尺)一根。

四、实验步骤

1、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上,对中、整平;

2、量取仪器高i(量至厘米即可);

3、将视距尺(水准尺)立于待测点上,用望远镜瞄准视距尺,并使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上、中、下三丝读数和竖盘读数(注意:

上丝加下丝读数取平均一般应等于中丝读数,若不等,其差值不得大于6mm)并记入观测手簿(表4—1)。

4、视距测量的计算

(1)计算尺间隔t

t=下丝读数—上丝读数

(2)计算竖直角

盘左:

δ=90°—L

盘右:

δ=R—270°

(3)计算两点间的距离D

D=CtCOS2δ

(4)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hAB=Dtgδ十i—L

(5)计算测点高程

HB=HA十hAB

 

表4-1视距测量观测手簿

日期测站名称仪器观测者

天气测站高程仪器高记录者

测点

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t

中丝读数

竖盘读数

°′

竖角

°′

水平距离

D(m)

高差

h(m)

测点高程H(m)

实验五水准仪的使用与水准测量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以及三、四等和等外水准测量的外业作业方法及其记录、计算。

二、实验要求

每组至少4人,选一闭合水准路线,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施测,每人至少观测、记录两站。

三、实验仪器

S3型普通水准仪一台或AP-128自动安平水准仪一台,水准尺一付(两根),尺垫两个。

四、实验步骤

(一)S3型普通水准仪

l、S3型普通水准仪的使用

(1)水准仪的安置

安置好脚架并使脚架头大致水平,然后取出水准仪装在脚架上,并拧紧中心螺旋;

(2)整平

通过转动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方法同整平经纬仪。

(3)瞄准水准尺

松开制动螺旋,瞄准水准尺,进行目镜和物镜调焦(要消除视差),使十字丝的竖丝靠近尺面一侧,以便读数;

(4)精确整平及读数

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符合,读取中丝读数(共四位数,即米、分米、厘米、毫米,对于普通水准测量,其最末位毫米数是估读的,因水准尺的最小分划为厘米)。

2、S3型普通水准仪水准测量的作业步骤

水准测量是分测站进行施测的,无论是闭合、附合还是往返水准路线,其作业步骤皆为:

①将两根水准尺分别立于后、前转点上,分别称为后尺和前尺,尺下需垫尺垫,若该点不是转点,而是已知的水准点或待测高程点,则不能垫尺垫。

②将水准仪安置于两水准尺之间,且使水准仪到前、后尺的距离大致相等,并整平水准仪;

③用望远镜照准后尺黑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符合,读取下、上、中三丝读数,并记入观测手簿(表5—2);

④调转望远镜照准前尺黑面,转动微倾螺旋使气泡符合,读取中、下、上三丝读数并记入观测手薄,然后再照准前尺红面,仅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

⑤再调转望远镜照准后尺红面,并使符合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

以上乃是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简称“后前前后”,对于等外水准测量也可采用“后后前前”的观测顺序。

⑥该测站的各项指标经检查合格后,即可迁站。

迁站时将后尺变为前尺,前尺不动而作为后尺,并按前述相同的方法安置水准仪、观测、记录、校核。

依次类推,直至末站为止。

(二)AP-128自动安平水准仪

1、AP-128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

(1)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安置

安置好脚架并使脚架头大致水平,然后取出自动安平水准仪装在脚架上,并拧紧中心螺旋;

(2)整平

通过转动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方法同整平经纬仪。

(3)检查补偿器

当圆气泡位于圆的中心时,仪器瞄准远处的目标(目标与仪器的距离大约在75m左右);旋转脚螺旋直到气泡远离圆的中心1/4处观测目标,如果目标图像离开原来的位置又慢慢回到初始位置时,观测者可以确认仪器的补偿器在起作用。

再次旋转脚螺旋直到气泡移动到圆的中心,如果目标图像与仪器十字丝的关系没有改变,说明补偿器是好的。

在使用仪器前检查补偿器是十分必要的。

(4)对准目标调节焦距

用手旋转仪器对准目标的方向,使望远镜对准水准尺。

调节对焦螺旋直到尺子的图像及望远镜十字丝都成像清晰。

调节仪器的水平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的竖丝对准水准尺的中间位置。

2、AP-128自动安平水准仪水准测量的作业步骤

①将两根水准尺分别立于后、前转点上,分别称为后尺和前尺,尺下需垫尺垫,若该点不是转点,而是已知的水准点或待测高程点,则不能垫尺垫。

②将AP-128自动安平水准仪安置于两水准尺之间,且使水准仪到前、后尺的距离大致相等,并整平水准仪;

③用望远镜照准后尺黑面,读取下、上、中三丝读数,并记入观测手簿(表5—2);

④调转望远镜照准前尺黑面,读取中、下、上三丝读数并记入观测手薄,然后再照准前尺红面,仅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

⑤再调转望远镜照准后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

以上乃是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简称“后前前后”,对于等外水准测量也可采用“后后前前”的观测顺序。

⑥该测站的各项指标经检查合格后,即可迁站。

迁站时将后尺变为前尺,前尺不动而作为后尺,并按前述相同的方法安置水准仪、观测、记录、校核。

依次类推,直至末站为止。

注意:

无论是何种水准路线,其每条路线的测站总数都应是偶数,这主要是为了消除水准尺零点分划误差。

往、返测水准路线的往测和返测测站数皆应为偶数。

五、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表5—1)

表5—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各项技术要求

水准仪

水准尺

观测次数

附合路线长度(公里)

视线长度(米)

前后视距差(米)

前后视距累计差(米)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米)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红黑面)读数差

(毫米)

基本分划

辅助分划

(红黑面)

所测高差之差(毫米)

闭合差限差

与已知

点联测

附合或

闭合

平地

(毫米)

山地

(毫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S1

因瓦

往返

一次

往一次

50

75

3

6

±12

±4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6

80

5

10

±20

±6

 

六、水准测量的计算与检核

水准测量中各测站与路线的布设要按上述技术要求进行,其计算与检核分测站与路线两部分。

l、测站计算与检核

计算:

视距部分和高差部分的计算见表5—2后所附三(四)等水准手簿记录与计算方法说明。

检核:

前、后视距差d(17)和视距差累积∑d(18),红、黑面中丝读数差(9)和(10),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13)及前、后视距离皆应满足表5—1之要求。

2、路线计算与检核

计算:

计算出路线总高差和视距总长度,具体参见表5—2后之说明。

检核:

按表5—1中的要求计算出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限差),若未超限,则合格,否则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