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人眼最多可以看到多小的物体?

一般来说,人眼能看到的最小物体约为0.1mm。

人眼视觉是个很复杂的物理、生理及心理过程,据专家测定,当一个物体进入眼瞳形成的张角正好是以其距离为半径的圆周长度的1/3600左右时,这个物体就表现为一个与背景有别的像点而被人眼看到。

如果距离增大或物体缩小,这个物体的像点就融入背景中而不能被眼睛识别。

2、人眼的构造是怎样的?

 人眼的构造与摄影机相似,整个眼球完全封闭又如摄影机的暗箱。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

眼球由外至内可分为三层构造。

最外层的后端是白色的巩膜,即眼白部分,眼球前端为透明的角膜,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光线由此射入,另外巩膜和角膜还起到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第二层称为色素膜,是不连续的,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

晶状体属于眼的内容物。

它犹如摄影机的镜头一样,位于瞳孔后面,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可以通过睫状肌来改变自身的形状来调节焦点。

物体发出的光线透过角膜、瞳孔,经过晶状体的聚光调节,影像就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这就是眼睛视物的原理。

眼球的最内层为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

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具有接受和传送影像的作用,视网膜上布满神经,将外面传入的光线传入大脑显现成像。

3、为什么会出现近视和远视的情况?

健康正常的眼球,几乎呈圆形,直径约2.5公分,人的眼睛想看清楚物体,则物体的成像必须落在视网膜上,当物体远近不同,正常眼睛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时期呈现不同的形状,使得物体的成像总能固定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物体越近,凸透镜前后径约大,成像越大,物体越远,凸透镜前后径越小,成像越小。

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像。

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物体,通常是因为眼球太长或晶状体太厚所致。

人们视近物时间过长,睫状肌已习惯紧绷状态,本身弹性降低,晶状体调节受限,像就落在了视网膜前方。

要想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的聚集点向后延,于是需要配凹透镜。

远视眼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通常是因为眼球太短或晶状体太薄所致,睫状肌随年纪增大而弹性降低,即使看近物时也无法再收缩使晶状体前后径增大,而维持在看远物时的细长状态。

晶状体前后径小,像落在了视网膜后,因此要想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的聚集点前移,提前聚光,因此要配凸透镜。

4、凹透镜和凸透镜有何应用?

 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透明塑料等)磨制成的两个折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叫做透镜。

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大类。

凸透镜的中央部分比边缘厚,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的中央部分比边缘薄,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光线通过透镜会聚的点叫焦点,焦点与透镜中心间的距离叫焦距,焦距越小,会聚(凸透镜)或发散(凹透镜)光线的本领越大,因此可用焦距的倒数表示透镜的折光本领,眼镜的度数就是通过焦距的倒数乘以100来计算的。

凹透镜可以做近视镜,也可以用来制作显微镜、望远镜。

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老花镜、人工晶体、取火用(阳光下聚焦)、显微镜、望远镜等。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用冰作为透镜来生火了。

5、苍蝇的爪有何特别?

苍蝇有适合于在垂直玻璃上行走的特征。

它的6只脚上,各有一个“爪”,在爪的基部还有一个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垫盘。

当苍蝇在玻璃片上走动,脚部茸毛尖处便分泌出一种液体,经分析,这种分泌物是由中性脂质物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粘附力。

此外,蝇类的爪垫盘是一个袋状结构,内部充血,下面凹陷,其作用犹如一个真空杯,便于吸附在光滑的表面上或倒悬其上。

怪不得苍蝇这坏家伙停在玻璃顶上也不会掉下来。

6、昆虫的触角只是有“嗅觉”作用吗?

通常昆虫总是在左右上下停地摆动触角,好像两根天线或雷达时刻在接受电波和追踪目标。

因为触角上有许多感觉器和嗅觉器,与触角窝内的许多感觉神经末梢相连,又直接与中枢神经连网,非常灵敏,既能感触物体、感觉气流,又能嗅到各种气味,甚至是远距离散发出来的。

当受到外界刺激后,中枢神经便可支配昆虫进行各种活动。

如二化螟的触角,可凭借水稻的气味刺激寻找到它的食物水稻,菜粉蝶的触角可根据接受到的芥子油气味很快发现它的食物十字花科植物。

嗅觉最灵敏的是印第安月亮蛾,能从11千米以外的地方察觉到配偶的性外激素。

对于某些昆虫,触角还有其他作用,例如水生的仰蝽在仰泳时,将触角展开有平衡身体的作用;水龟虫用触角帮助呼吸;蝇蚊的幼虫用触角捕捉猎物;芫菁的雄虫在交配时用触角来抱握雌虫的身体。

7、蝴蝶身上的鳞片有什么作用?

 蝴蝶翅膀上的鳞片,如屋顶之瓦片般重叠排列,形态类似球拍,基部有一小柄嵌入翅膀上的凹窝,具有防水功能。

翅膀的颜色和花纹有些由鳞片所含之色素所造成,有些则为鳞片表面之条状刻纹分散投入之光而产生蓝色或青铜金属光泽。

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可以达到威吓、警戒或隐蔽的效果。

台湾兰屿乡的珠光黄裳凤蝶以其后翅的金属光泽驰名于世,这是因为表面构造特殊所造成的构造颜色。

操作蝴蝶时很容易损坏此精细关节,鳞片因而脱落,以肉眼观察鳞片似为有颜色之尘粒,称为鳞粉。

由于鳞粉易脱落的特性,在其遇到蜘蛛网时,可以较容易挣脱。

某些鳞粉连结毒腺,当接触鳞粉使其脱落后,毒液自然沾黏到触碰者身上。

雄蝶另有发香鳞散生于鳞片间,发香鳞基部有一小腺体,产生挥发性费洛蒙,于求爱时刺激雌蝶,此种挥发性费洛蒙来自其基部腺体鳞片之柄,而由鳞片末端之毛状物散布。

8、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去过海边的人们可以见到岸边的盐池中海水蒸发后结晶的过程。

这是最简单的晶体形成过程。

晶体是在物相转变的情况下形成的。

物相有三种,即气相、液相和固相。

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

晶体形成的原理比较复杂,一般过程是先生成晶核,而后再逐渐长大。

一般认为晶体从液相或气相中的生长有三个阶段:

介质达到过饱和、过冷却阶段;成核阶段;生长阶段。

物质结晶的方式有三种,由气相、液相转变成固相时可以形成晶体,固相之间也可以直接产生转变。

即使原来不结晶的物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也能转变为结晶质。

由气体结晶,如火山口硫蒸气冷凝直接形成硫磺晶体;从液体(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如盐湖中因蒸发使溶液达到过饱和而结晶出食盐和硼砂等晶体,再如岩浆熔融体因过冷却而结晶出长石、石英、云母等晶体等;由固态的非晶质结晶,如非晶质的火山玻璃经过晶化而形成结晶质的石髓等。

9、晶体的形状有规律吗?

对于在一系列给定条件下的任何给定的物质来说,晶体总是具有确定的形状。

晶体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就像有人特意加工出来的一样。

如果把晶体中任意一个原子沿某一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必能找到一个同样的原子。

而玻璃、珍珠、沥青、塑料等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则是杂乱无章的。

准晶体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物质,其内部排列既不同于晶体,也不同于非晶体。

“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我们吃的盐是氯化钠的结晶,味精是谷氨酸钠的结晶,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结晶。

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每个人身上的牙齿、骨骼是晶体,工业中的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就连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体。

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是晶体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

晶体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0、除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显微镜?

 除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还有一种显微镜,称为扫描隧道显微镜,英文缩写是STM。

这是德国人宾宁(G.Binnig,1947-)和瑞士人罗勒(H.Roher,1933-)1981年发明的一种新型表面分析工具。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

它是用一个极细的尖针,针尖头部为单个原子去接近样品表面,当针尖和样品表面靠得很近,即小于1纳米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发生重叠。

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偏压,电子便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势垒而形成纳安级10A的隧道电流。

通过控制针尖与样品表面间距的恒定,并使针尖沿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表面形貌和表面电子态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1纳米。

宾宁和罗勒因此获得1986年诺贝尔奖。

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分子、原子甚至更微小的微观结构,但是看到的结构是模糊的。

10、SARS病毒到底是怎样的病毒?

 SARS病毒是一种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冠状病毒是一类包膜上有棘突的病毒,这些棘突形状类似日冕。

冠状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

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

冠状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

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

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及1%克辽林等都可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

可采取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措施预防,如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

11、除了临时装片,还有哪些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

 玻片标本是生物标本的一种。

从保存时间长短分,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

从制作的方法来分,有切片、装片、涂片和压片等。

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如椴树茎的永久横切片。

涂片,即用涂布的方法将动、植物中比较疏松的组织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血涂片。

装片,是用微小的生物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草履虫装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压片,是将植物或动物比较疏松的材料,用较小的压力压碎在载玻片上使其成一薄层的一种玻片标本。

从制作方法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主要是看材料的状况,比较致密一些的一般做切片,疏松得就做成涂片,只用少量材料或者材料比较小的应该做装片。

切片应称作组织切片,或病理切片。

将手术取下来的病理组织或可疑的组织经过固定,封腊,经过切片机切成组织薄片,然后固定在玻片面上,进行染色,这就是切片。

最后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检查,根据其病理细胞的特征,进行病理学的组织定性。

12、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怎样的?

 植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如单细胞藻类常为球形,高等植物输导组织的细胞呈长筒形,支持组织的细胞(纤维)呈现长纺锤形,叶片表面细胞扁平,薄壁细胞为多面体。

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构成,细胞壁是无生命的物质。

除去细胞壁,其余部分叫做原生质体。

现以洋葱表皮细胞为例,外面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壁,叫做细胞壁,这是植物细胞特有的,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使相邻细胞壁粘合在一起的胶状物质叫胞间层。

细胞膜是紧帖在细胞壁里面的一层薄膜,也叫质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到,只有做质壁分离实验时才能看到,它能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质膜内细胞核外无色透明的粘性液体,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一般经滴碘化钾溶液,染成淡黄色,在成熟细胞中紧贴细胞壁成一薄层。

有的细胞在细胞质内能看到质体,质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如叶绿体。

细胞核是无色透明、折光性强的椭圆形球体,染色后呈黄色,外有核膜包围。

细胞核内有一到几个小球形、折光强的核仁,核仁以外核膜以内的原生质叫核质。

细胞核内含有在遗传上起重大作用的物质。

液泡呈水泡状,在细胞质中分散成几个或联成一个中间大液泡。

1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什么不同?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但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又有一些重要的区别,如动物细胞的最外面是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不含叶绿体,也不形成中央液泡。

植物细胞独有细胞壁,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还含有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但除了低等植物细胞外,其他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

 

14、血液中的细胞都有哪些?

 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

以哺乳动物来说,血球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

红细胞(Erythrocytes):

或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

其它的血细胞,如白血球,则是免疫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但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

无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和脊椎动物的有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细胞核的,但在循环血中的红细胞,除骆驼和羊驼之外,可看到细胞核退化,向细胞外放出、消失。

鸟类以下的动物的红细胞多数呈椭圆形,中心具核,中心部向两面突出。

在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

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

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

成熟的哺乳类红细胞是双凹盘状,如此可增加其表面积,使物质更容易通过其细胞膜。

白细胞(leucocyte):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

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

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15、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至今发现的最小的生物体,直径仅仅10nm~50nm,但它不具细胞结构,也不能独立生活,其生长繁殖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的细胞内才能进行。

但是,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属于生物。

其主要特点是:

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有的生物体仅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生物,如眼虫、草履虫等,原核生物也是单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的生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称多细胞生物。

一般来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数目和生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例。

16、什么叫微生物?

它都有哪些种类?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可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其中真菌和细菌是比较常见的微生物,也是较易混淆的。

细菌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可根据形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

通常又分为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

其中的大型真菌有香菇、金针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

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17、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

一般来说,生物都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也就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化合物基本相同,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生物体都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这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都有应激性,也就是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因而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以便保证种族的延续;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使得生物的各个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这显示出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这些基本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

18、什么是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但克隆必须有科学家的人工遗传操作,克隆技术也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

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

有人甚至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

但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

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19、什么是微生物发酵?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产生不同代谢产物的能力,因此,利用不同的微生物就可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多种产物。

例如,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可以生产味精,利用黄色短杆菌发酵可以生产人们需要的赖氨酸。

现代发酵工业产品大多数是好氧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但也有一部分产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产生的。

发酵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涉及细胞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代谢等等。

日常食品中,有许多是直接利用微生物发酵的产品,例如馒头、面包、腐乳、泡菜、葡萄酒、酸奶等。

另外一些食品添加剂也是利用发酵生产的,如醋、酱油、乳酸、胡萝卜素、柠檬酸等,它们不仅改善了食品的营养、口感、风味、色泽和性状,有的还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

20、微生物怎样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生活污水和垃圾(尤其是餐厨垃圾)等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的作用。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净化污水。

污水处理厂首先要对污水进行基本处理,即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再利用多种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和水,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最后,再杀死污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

污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和工厂冷却用水等;有些污水经过更加严格的系统处理后,甚至可以达到作为生活用水和饮用水的标准。

近年来,人们还采用稳定塘的方法处理污水。

即将污水或废水排入特定的塘内后,在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物质转化反应。

污水在塘内停留1~2个月后,就能较好地降低有机污染物成分。

但是,微生物的作用是复杂的,有些微生物在净化作用的同时,也有毒化作用。

这类微生物可以使无毒物质转化为有毒物质,从而产生新的污染。

如三氯乙烯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氯乙烯,这是强致癌物质。

因此,在利用微生物进行净化的同时,要密切监视系统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及其毒性。

微生物对垃圾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堆肥处理进行的。

堆肥处理是利用自然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弃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

常采用的高温堆肥法,一般温度为55℃~65℃,有时高达80℃,分解彻底、周期短、臭味小,有利于达到垃圾无害化。

我国目前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堆肥设备、技术方面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发达国家除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杂物的精细分离外,还通过添加必要的肥料成分和技术(如微生物发酵技术),使之形成统一的标准产品,并最终制作成便于运输和施用的颗粒形状。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怎样区分?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

玻璃打破,湿衣服晾干,物体落地。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

木柴燃烧,铁器生锈,食物腐败。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

镁在空气里燃烧生成氧化镁,碳酸氢铵受热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就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什么是混合物?

混合物中各种物质是否保留了原来各自的特征?

 从化学上说,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或单质混合在一起构成的物质。

从化学成分上说,混合物不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混合物有的容易分离,有的很难分离。

从道理上说,任何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混合物可以分离,只不过难易程度不同,有的非常难分离的就认为是不可逆的。

比如,我们把食盐和味精混在一起就可以构成混合物,而且食盐和味精都能够保持各自原来的特征,我们甚至可以利用它们不同的特征把两者分离开来。

3、为什么沙里可以淘金?

 金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很难同其它元素化合,因此它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

在地壳中,由于金的含量很少且非常分散,所以它的价格极其昂贵。

在我国的一些江河的沙中常混有少量的小金粒。

要从沙粒中分离出金粒实质上是从混和物中得到纯净物。

根据沙子和金的密度不同这一特征,人们把含有金屑的沙粒在水中荡洗,一圈一圈地旋转,沙子比较轻,会随水流去,金子比较重留在底部,这就是常说的淘金。

经过淘洗大量的沙子后,可以得到极少的金粒。

把这些小金粒熔化加工可制成金块、金条等。

由此可知,沙中淘金极为不容易,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

后来,人们引用“沙里淘金”来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4、为什么吃馒头时细嚼慢咽会感觉到甜味?

 馒头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这是一个物理过程,只改变了馒头的形状大小,使食物和口腔分泌的消化液充分接触。

口腔中的唾液能消化淀粉,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这就是化学变化了,把馒头中所含的淀粉生成了新物质麦芽糖。

但是如果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就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一般感觉不到甜味。

如果咀嚼时间长,会发现入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这就是生成了麦芽糖。

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

5、淀粉和碘酒的反应有什么用途?

 淀粉和碘酒的反应有很多不同的用途,其中有一项是用来检测假钞,帮助警察抓住罪犯。

纸币印刷技术要求高度保密,纸币制造中会采取很多仿造假措施,包括移走纸中的淀粉。

制造假钞者没法掌握所有的印钞技术,所以警察只要在纸币上滴上碘酒,看看纸币是否会变蓝,出现蓝色就是伪钞。

淀粉碘酒反应还有一个应用,就是用来治疗碘酒中毒,既然淀粉可以和碘酒发生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