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206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P97

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P100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

„(4个方面)P93-

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P94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P95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P96

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P96

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P97

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P98-99

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P100

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

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

P100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P101

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102

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P102

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

P102-

10316、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不懂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辩证唯物论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P104

★★

16、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P102-104见13-16条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7、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P

10618、感性认识的形式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

P106

19、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P106

20、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1、感性认识的特点见17条

22、理性认识的特点见19条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P106-107

24、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带来重大损失,是必须要注意避免的。

P107-108

25、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人们在实践中,最先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出现了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P108

26、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成,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P108-109

27、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P111★28、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条P110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29、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P113

30、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P113

31、真理的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它有两方面飞含义:

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

P115

32、真理的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它有两个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P116

33、价值的含义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P120

34、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P113

35、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P114-115

36、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

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P119

3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P119-120

38、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对立表现在: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统一的。

表现在:

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

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P120-121

39、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P122★4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

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其现实意义是„P118-119

★★

4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其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

但它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

P116-117

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42、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一个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P124

43、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25

44、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P128★

4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前提是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就是实际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表明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P128-129

★★

4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P124-128

样题:

一、单选题

1、“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

A、,xx

B、xx

C、xx

D、xx

2、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A)

A、辩证运动

B、决定运动

C、相对运动

D、辩证否定

3、“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这句话说的是(D)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在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因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6、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D)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D)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

D、实践-认识-实践

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

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B)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10、从本质上看,认识是(B)

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11、感觉、知觉、表象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3、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A)

A、相对性

B、能动性

C、绝对性

D、普遍性

1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C)

A、与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xx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xx

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xx

D、与党的方针路线政策xx

15、“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16、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17、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它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8、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C)

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二,多选题

1、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ABD)

A、客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辩证否定性

D、社会历史性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为(AC)

A、实践关系

B、制约关系

C、认识关系

D、对立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CD)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决定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BCD)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BC)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6、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BC)

A、终极性和永恒性

B、客观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阶级性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P109

2、简述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P

113、116

3、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95

4、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P

97、100、101

四、论述题

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P117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06-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