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56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A)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A.可知论B.不可知论

C.唯理论D.经验论

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D)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B.实践的绝对性

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D)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真理都是( B  )。

A.主观的          B.客观的

C.虚构的          D.多元的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D)

A.经验论B.不可知论

C.先验论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3.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D.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C)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16.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D)

A.客观性B.绝对性

C.全面性D.相对性

17.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9.下列属于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的是(A)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自然规律

C.真理是社会规律D.真理是正确认识

20.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

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

21.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知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2.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4.逻辑证明是(A)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难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2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

C.表现D.分析

26.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A)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经验论

C.唯理论D.可知论

27.“有用即真理”属于(A )的观点。

A.实用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

28.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C )

A.具有曲折性   B.具有反复性

C.具有无限性   D.具有有限性

29.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30.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D)

A.客观事物B.主观认识

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

31.真理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B)

A.唯物论B.辩证法

C.历史观D.二元论

3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

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大脑。

”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 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C.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37.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D)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承认真理发展的辩证运动

D.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8.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39.一切认识的起点是(  A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理论

40.认识的最终目的是(A)

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达到理性认识

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群众观点B.阶级斗争观点C.生产力观点D.实践观点

4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A)

A.自觉能动性B.物质性C.客观性D.社会历史性

43.美国宇航局(NASA)于当地时问2015年7月23日公布重磅消息: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一452b。

这颗行星与地球相似度之高,被形象地称为地球的“大表哥”。

人类此次发现开普勒—452b,以及早前发现一系列地球“表亲”,都得益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从2009年升空到现在,这个以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的望远镜已经发现了超过一千颗系外行星。

而据NASA专家预计,“开普勒”号可以在银河系中发现50颗以上的类地行星。

这一事例告诉人们,认识的客体是(D)

A.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一切客观事物

C.包括外太空在内的全部自然界D.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D)

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D.认识来源于实践

45.2015年1月28H,苹果公司发布201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

没过几分钟,美联社的报道《苹果笫一季度营收超华尔街预测》出炉。

这篇行文流畅的报道是由一套自动化系统撰写发布的。

这套系统每个季度能写出3000篇这样的报道,而同时,它对美联社的写作风格了如指掌。

“机器人写稿”说明(C)

A.实践不再限于人的实践

B.机器人有行独立的思维

C.人类可以制造工具延伸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

D.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46.天空繁星密布,而首先成为天文学研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研究的还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和动物。

这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是实践的归宿B.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D.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

4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晚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48.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反映的是(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49.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C)

A.概念B.推理C.表象D.假说

50.“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

”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在于(A)

A.直接性和具体性B.间接性

C.抽象性D.全面性和真实性

51.“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反映了(D)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D.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且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52.“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蕴含的哲理是(A)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C.意识具有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54.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变理论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决定性的环节是(B)

A.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

C.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把理论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5.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强调了认识活动中(C)

A.实践的重要性B.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C.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D.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56.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这说明(C)

A.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B.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

C.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

5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B)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C.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辩证统一D.实践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58.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69.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

这说明(B)

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

D.真理是相对的

6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

A.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D.真理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61.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

”失败的实验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是因为(C)

A.成功是普遍的,失败是个别的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的界限

C.成功和失败存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限制

6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63.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6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65.以下正确说明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的是(D)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谬误是主体自生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6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A)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真理与价值的统一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7.“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说明自由是(D)

A.选择的随意性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性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6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的(D)

A.两条不同的道路B.两个不同的模式

C.两种不同的选择D.两种不同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表现在(AB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惟一对象

2.1958年,我们以麻雀吃粮食为由,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大量捕杀。

实际上,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主要吃害虫。

所以,后来我们把麻雀从“四害”中解放出来。

现在我们又把麻雀列为保护动物。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了(ABCD)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D.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ABC)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4.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AB)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5.“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

C.教条主义D.唯理论

6.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表现在(ABCD)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8.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BC)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9.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0.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ABCD)

A.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C.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D.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1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各种实践形式。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C)

A.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B.社会政治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物质生产实践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处于基础的地位,社会政治实践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1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AB)

A.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主体是指一切人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B)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

15.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ABC)

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16.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这表明(AB)

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人像复原起源于十九世纪后半期,最初是为了证实一些“名人”的遗骨。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依据音乐家巴赫的尸骨,工作人员复原了巴赫的头像。

他们借助解剖学知识和雕刻刀,通过半身像来重现出他的容貌。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复原生前面貌的成功尝试。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考古、刑侦等各个领域。

人像复原技术的成功说明(BC)

A.实践是经验的产物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D。

幻想、想象、直觉等非理性的认识活动可以脱离理性思维活动而单独进行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