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426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0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国际贸易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答案.docx

《国际贸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答案.docx

国际贸易答案

第二章

1.尽管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仍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仍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

依照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的更具优势,因此若是他把自己的时刻和经历全数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便在支付给秘书天天20美元后,他仍将取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2.

(1)美国和日本分工前的计算机对小麦的价格比分别是1C=25W和1C=20W。

(2)日本在生产运算机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3)两国进行分工后运算机和小麦的互换比例为1C:

22W时,日本出口1台运算机,可换回22单位小麦,比之国内的1台运算机只能换20单位的小麦,节省了6个工作日。

美国出口1单位小麦,能够换回1/22台运算机,比之国内的1单位小麦只能换1/25台运算机,节省了6/11个工作日。

(4)依照(3)的分析结果可知,当两国每入口1单位的产品时,日本比在仅有国内贸易时多取得2单位的小麦,美国那么多取得3/550台运算机,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3.

(1)A、B两国贸易前的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钱别离是1C=1/2W和1C=2W,A国生产布料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2)如果按照Pc/Pw=1进行国际贸易,A和B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益。

因为A国出口1米布料能换回1千克小麦,比国内1/2千克小麦的获益大;B国进口1米布料,只需要花费1千克小麦的成本,比国内2千克小麦的成本低。

(3)两国从贸易中得益的界限为C:

W=1:

(1,1/2)(4)两国间将不存在贸易,因为国内的交换比例和国际间的一样。

在这样情况下,或许可能存在随机的国际贸易。

4.在图1中当Dw与Sw的水平部份在Pw/Pc=2/3和120单位小麦产量处相交,意味着现在世界市场关于小麦的总需求只有120单位,且全数由在生产小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美国生产。

由Pw/Pc=2/3得Pc/Pw=3/2,那么对应于图2,Dc与Sc的交点将在120与240之间,现在英国生产其中的120单位,而剩余的部份由美国生产。

由于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生产布料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形下,美国没有达到在生产小麦上的最大产量,而英国将所有的资源用于布料的生产后仍不能知足世界市场关于布料的需求,还需要美国分出部份资源投入没有比较优势的布料的生产。

 5.

(1)设自行车用B表示,摩托车用M表示,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本国与外国的生产性可能边界如下:

(2)本国和外国用摩托车表示的自行车相对价钱别离为2/5和1。

消费可能性边界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线。

在自给自足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然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又是消费可能性边界。

在自由贸易的情形下,消费冲破了一国的生产限制,通过进出口扩展了消费集合。

自行车表示摩托车的价钱为4/5,本国出口自行车而入口摩托车,能够消费的自行车数量减少了,摩托车数量增加了,外国那么是反之。

.若是该国将20000万劳动全数用于X的生产,将取得4000单位的X,全用于Y生产将取得5000单位的Y。

当不发生国际贸易的时候,X与Y的相对价钱为1X=4/5Y。

由于X的国际相对价钱为2,那么要入口2000个单位X,必需以4000个单位的Y进行互换,关于该国需要花费16000万单位的劳动力。

 

第四章

1赫克歇尔、俄林以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全然缘故在于要素禀赋的不同,从而致使供给价钱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使得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利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入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H–O贸易理论建立在九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下,其中一个根本假设是两个国家的唯一差别在于要素禀赋不同,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可以用于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总量。

H–O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任何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即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定是密集使用它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国家间生产技术完全相同,即它们的要素生产率完全一样,不同的要素禀赋依然使得这两个国家愿意参与国际贸易,并从贸易中相互获益。

    根据H–O定理,要决定一个国家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可以出口,只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国家哪些要素是丰裕的,其次,我们要知道哪些产品需要密集使用这些要素。

一旦我们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或者会出口哪些产品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和片面,忽视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的作用。

根据H–O定理,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使得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即使是又穷又小的国家,它的要素禀赋相对于其他国家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的某种要素仍会可能存在比较优势,它就可以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3.

(1)从题意中可以得到该国钢铁的劳动土地比为10/5=2,而小麦的劳动土地比为2/4=,所以钢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2)设I为钢铁的产量,W为小麦的产量,则根据题意,得到该国的要素充分利用方程:

10I+2W=1005I+4W=100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将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钢铁时,最多可以生产10个单位的钢铁,即点A;如果用于生产小麦,它最多可以生产50个单位,即点B,因此,AB线表示了该国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时它所能生产小麦和布料的组合。

同理,当将所有的土地用于生产钢铁时,它可以生产20个单位,即点E,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最多可以生产25个单位,即点F,因此,EF线表示了当土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钢铁和小麦的组合。

通过对上述方程求解得I=20/3,W=50/3,即对应的G(20/3,50/3)点。

生产可能性区域为给定要素禀赋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产品组合,该国的生产可能性区域为折线FGA所围住的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为FGA。

4.

(1)从题意中能够取得某外国钢铁的劳动土地比为5/=2,而小麦的劳动土地比为2/4=,因此钢铁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该外国的要素充分利用方程为:

5I+2W=110+4W=100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将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钢铁时,最多可以生产22个单位的钢铁,即点M;如果用于生产小麦,它最多可以生产55个单位,即点N,因此,MN线表示了该外国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时它所能生产小麦和布料的组合。

同理,当该外国将所有的土地用于生产钢铁时,它可以生产40个单位,即点P,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最多可以生产25个单位,即点Q,因此,PQ线表示了当土地充分利用时该外国所能生产的钢铁和小麦的组合。

该外国的生产可能性区域为折线QHM所围住的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为QHM。

(2)本国和外国的要素富裕程度比较

 

本国

外国

人均土地

100/100

100/110

每单位土地劳动数

100/100

110/100

从上表中能够看到,外国的人均土地小于本国,而每单位土地的劳动数大于本国,所之外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而本国为土地丰裕的国家。

(3)依据H-O理论和上面的图表中对本国与外国的要素丰裕度的比较,可以得到本国为土地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优势在于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小麦,而外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生产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钢铁。

所以本国将生产小麦,而外国将生产钢铁,然后两国进行贸易,本国出口小麦,进口钢铁,而外国出口钢铁,进口小麦。

5.要素价格均等化指自由贸易必然导致不同国家里的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

即在国际贸易中,只要允许商品进行自由贸易,要素的价格也会最终趋于相同。

我们也可以用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直观分析来这样理解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含义是指某个产品价格增加并不会导致所有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是导致这一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没有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反而会减少。

在这里,假设甲国为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乙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在刚开始没有国际贸易的时候,甲国的工资较低,资本的利息成本较高,而乙国的工资较高,资本的利息成本较低。

一旦两国进行自由贸易,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甲国的工资就会增加,利息减少,而乙国的工资就会减少,利息增加。

因此,甲乙两国的要素价格差别会因为贸易而减少。

最后自由贸易会导致单一的商品价格,加上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和完全相同的技术的假定,两国要素的价格就必然会完全一样。

6.

(1)、

(2)A国的劳动资本比为6/400000,B国的劳动资本比为3/800000,所以可以得到A国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而B国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

(3)如果汽车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而B国又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所以B国在生产汽车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7.A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汽车,这意味着该国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而劳动力比较稀缺。

在没有进行自由贸易之前,该国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工资水平会较高,而资本的利息成本较较低。

一旦两国进行自由贸易,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国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利息增加。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贸易会使该国的工资水平下降。

这样,A国的资本所有者将会由于贸易带来利息增加而支持自由贸易,而劳动力将会由于贸易带来工资水平的下降反对自由贸易。

第五章

1.特定要素模型和H-O理论都强调了由于生产要素禀赋所谓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缘故。

二者的不同点要紧体此刻应用的范围和关于生产要素间关系的观点上。

    特定要素模型指出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收入会在生产要素之间重新分配,从而影响贸易活动。

其主要针对短期情况而提出,因为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技术的专一性,或者是因为产业间要素移动存在着各种行政或自然的障碍,并不是所有生产要素都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有些要素只能在特定产业内使用,即使在别的产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只能留在本产业。

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不同要素持有者结成同盟,为共同利益游说政府的现象。

对于长期时的国际贸易行为,由于各种要素可以在不同产业间移动,H-O模型则更具有解释力。

并且在H–O贸易理论中,两个生产要素的持有者对于自由贸易总是持相反的意见。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由于技术创新会引起他国模仿,故技术优势不可能是永久的,也就是说,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

新产品随这国内市场的饱和,便出口到其他国家,进口国会模仿生产,在国内市场销售,使进口减少,最终出口。

此时最初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转向其他新的产品的研发,老产品便由别国生产,最终原来的出口国有可能成为进口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H-O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一方面强调了了技术和知识是决定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比较优势或技术优势的国际转移,使得H-O理论更加完善。

从这个角度上看,生命周期理论与比较贸易理论并不冲突。

3.产业内贸易指数=1–(|X–M|/|X+M|),其中,X和M分别为出口和进口值,表示总和。

|X–M|为每一产业的净出口的绝对值。

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到1之间的数值(如果我们采用百分比的来表示,其则介于0到100之间),根据这一公式得

(1) 100% ;

(2) % ;(3)0%4.

(1)铝是从天然矿石中提炼的,世界上大部分的铝是由加拿大或挪威冶炼,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要素禀赋上的支持,因此最主要的原因是比较优势。

(2)传真机最早是在日本广泛使用的,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传真机出口国,除了由于在制造传真机方面的技术优势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早期形成的生产传统,传真机在日本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3)大型喷气飞机的制造和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沉没成本,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大型喷气飞机在西雅图生产最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

(4)纺织品的技术含量一般不高而成本较低,中国大量出口纺织品,最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5.一个企业若是存在内部规模经济,那么它的规模越大,生产本钱越低,容易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当两个国家在消费偏好,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上没有任何不同,只要存在不同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国际贸易就能够为每一个国家带来贸易收益。

    如果生产存在外部规模经济,那么当整个产业的规模增加时,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即当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生产某个产品时,会降低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将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此时两国参与贸易可以使得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从而降低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中,生产的形态和进出口形态则可能由历史和政策所决定。

    虽然每个国家都希望能扩大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的生产,但是现实世界中,内部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常常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态,而外部规模经济中的生产形态和进出口形态则可能由历史和政策所决定。

6.

(1)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将所有的飞机都在法国士伦组装,能够降低生产本钱,其属于内部规模经济。

   

(2)美国纽约的曼哈顿积聚了大批的金融企业,整个产业的规模增加时,使得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属于外部规模经济。

   (3)中国的彩色电视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如长虹、TCL等几个大的生产厂家手中,对于这些厂家而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生产成本越低,更有利于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这一现象属于内部规模经济。

   (4)外部规模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企业有区域集中的倾向,同产业企业趋于集中在同一个区域,美国硅谷的IT产业聚集正说明了这一点。

7.关于一国在入口某种商品的同时也向他国出口该种商品的现象能够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说明。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能够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衡量。

但关于从国外回购的本国商品那么不属于这一范围。

这些商店回购的主若是为了通过进出口之间的差价而获利。

关于同一种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钱和国外市场的售价可能是不同的,一方面,厂商通过依照不同市场消费者的情形不同定价,获取更大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出口产品打建国外市场,增加出口的竞争力。

第六章

1.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加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

具体分析如下。

假设一个小国,生产两个产品:

小麦(W)和布料(C),图中曲线GAH为该小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AB线为国际价钱曲线,AB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GAH的相切点A为该小国的生产均衡点,点B为其消费均衡点,与线AB相切的该国无不同曲线表示了它的福利,从图中反映出来的是,该小国出口布料入口小麦。

假设该国发生经济增加,因此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到JEK,直线EF为与JEK相切的国际价钱曲线,EF与AB相平行,说明小国无法改变国际价钱。

这时新的生产均衡点为E,消费均衡点为F,很显然,发生经济增加后的小国的福利增加了。

图小国的经济增加福利分析

2.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大国的经济增加不必然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

若是大国发生了经济增加,那么要区分增加发生在入口行业仍是在出口行业。

若是增加发生在入口竞争行业,那么增加致使入口产品相对价钱的减少,或出口产品价钱的相对增加,这种相对价钱的变更使得贸易条件变得更有利于该国,从而更进一步增加它的福利。

可是,若是增加要紧发生在出口行业,那么增加的间接效应致使贸易条件变得无益于该国,它的出口产品必需在相对价钱较低的情形下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那个间接效应与增加的直接效应相抵触。

若是经济增加使得TOT下降超级之多,那么增加的间接效应可能大于增加的直接效应,反而致使该国的福利减少。

    图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偏向于进口竞争行业。

在图中,该大国出口布料,进口小麦,原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GAH。

当发生经济增长时,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向外移动,假如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进口竞争行业,即小麦行业,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如图所示主要向W轴移动。

因为增长主要集中在小麦行业,小麦相比布料产量增加的更快,该大国就没有必要进口那么多的小麦,因此在以前的国际相对价格下,国际小麦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小麦的相对价格减少,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即该大国的出口进口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TOT)增加,新的国际价格曲线由EF所表示,E为新的生产均衡点,F为新的消费均衡点。

很显然,图显示,该大国的偏向进口竞争行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它的福利。

图大国的经济增加偏向入口竞争行业

3.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加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

可是当市场存在扭曲时,小国的经济增加不必然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

    图显示了有关税时一个小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

该小国生产两种产品:

布料和小麦,GBAN为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为国际价格,它的斜率表示了国际市场上布料相对小麦的价格,如果是自由贸易,该国的生产均衡将由P*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点A表示。

但是,该小国对其小麦进口征收关税,从而增加了小麦的国内价格,因此其国内布料相对小麦的价格将低于国际布料相对价格。

图中P为国内价格曲线,P线的斜率小于P*线,它们的差别来自对小麦征收的关税。

存在关税时,决定厂商生产的是国内的相对价格,因此,生产均衡点由国内相对价格曲线P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B表示,我们注意到,进口关税导致小麦生产的增加,同时减少布料的生产。

图有关税时小国的增加

    消费均衡将由无不同曲线和国内价钱曲线P线的相切点表示,可是与自由贸易时的情形不同,现在消费均衡点不在通过点B的P线上,缘故是该国收取关税,若是咱们假设所有关税都全数分派给消费者,消费均衡点应该在位于一条更向外的国内价钱曲线上,在图中,该消费均衡点为D。

HK为通过点D和B的国内价钱曲线在W轴上的距离,反映了以小麦为气宇的关税收入。

咱们注意到D又在通过B点的国际价钱曲线上,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所有的消费产品的组合在国际价钱下应该等于它所有生产的商品组合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

    假设该小国的进口竞争行业-小麦的生产因为某种原因增长迅速,这些原因也许是生产小麦的技术发生了突破性进展,或者密集用于生产小麦的要素累积得很快,不管何种原因,该小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小麦轴扩展出去,图中我们用一条虚线MEN表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新的生产均衡点我们用E来表示,E为国内价格曲线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切点。

根据罗勃津斯基定理,点E一定是在点B的西北角。

点E可以是在BD线的左边,也可以是在右边。

图仅画出了在BD线左边的情形。

新的消费均衡点F为无差异曲线与国内价格曲线P相切点,F也必须在经过点E的国际价格曲线P*上。

因为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经过点F的无差异曲线一定在经过点D的无差异曲线之内,说明虽然发生经济增长,其福利反而降低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小国也可能发生福利恶化性增长,即使增长主要集中在进口竞争行业,这种福利恶化性增长也有可能。

对于小国而言,这种可能性是因为关税的存在,关税对市场价格产生了扭曲,导致了资源的非最佳分配,从而引起资源的浪费和福利的减少。

4.20世纪的60年代,荷兰在北海领域发觉了大量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能源为荷兰带来了庞大的财富,致使了一批崭新的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蓬勃进展。

可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荷兰的传统制造业却迅速发生了萎缩,大量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

这种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荷兰病(theDutchDisease)。

    荷兰病的现象说明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未必是个好事。

经济学家萨克斯(JeffreySachs)在一份研究中发现,即使控制了其他变量,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比资源贫瘠的国家增长要慢。

许多非洲国家资源非常丰富,钻石、石油和黄金的储存量都很高,但是这些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却很贫穷。

一种解释是,当这些国家发现石油和钻石等矿产资源后,患上了荷兰病,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受到挤压,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掌握着石油和钻石资源,因而不必通过税收获得必要的财政收入,这些国家政府制订政策时也因此不必对纳税者负责,而且大部分资源被政府少数人垄断,成为腐败的源泉。

所以荷兰病可能会给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当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进行转移支付时,这些国家的福利,我们可以认为接受支付转移的国家出现了一次性的收入提高,而实施支付转移的国家出现了一次性的收入降低,在这些国家间购买力重新进行了调整,支付国将一部分购买力转移给了接受国。

国家间的支付转移将影响国际相对需求,从而影响到相对价格。

?

?

    国家间的支付转移经常发生在战争以后。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联盟要求战败国德国支付大量赔偿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重建日本和德国而提供的大量援助,其中的马歇尔计划就是一次著名的重建欧洲的支付转移(transferpayments)。

如果仅从短期看待它的影响,而不考虑未来还贷的话,国际借贷也可被看成是一种支付转移,一个国家进行贷款就是将一部分收入转移给另一个国家。

近年来中东地区油价上涨,使得中东国家积累大量财富,这些财务又以贷款的形式进入西方国家的市场,成为对西方国家的一种支付转移。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一些东南亚国际提供了大量贷款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暂时的难关,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成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提高了它们的购买力。

下面通过一个模型加以分析。

    我们假设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

中国和日本。

考虑中国向日本作一次转移支付,这相当于中国的整体购买力减少一定数目,而日本的整体购买力增加相同数目,中国购买力减少的部分和日本购买力增加的部分,就是两国间的支付转移,让我们用T表示,即中国向日本作了一次性的支付转移T元。

我们假设两种产品:

小麦和布料,中国向日本出口小麦,日本向中国出口布料。

    这样的转移支付如何影响两国的贸易条件?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支付转移对小麦供求关系的影响。

假设支付转移只牵涉到购买力而不牵涉到生产要素的转移,世界小麦供给曲线因此不会发生变化,支付转移只可能改变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

图中,RD为世界对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RS为世界对小麦的相对供给曲线,RD和RS相交于点为世界市场上小麦的相对价格,因为中国出口小麦,进口布料,小麦的相对价格又是中国的贸易条件,在图中我们用TOT表示。

中国因为向日本进行转移支付T元,中国的购买力减少了T元,从而减少对小麦的需求,同样,日本因为收到支付转移而增加对小麦的需求。

那么对小麦的总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呢?

这要看中日两国的消费习性。

我们用m和m*分别表示中国和日本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中,0

同样,如果日本收入增加1元,其进口产品小麦的消费将增加m*元。

    中国向日本支付了T元,购买力减少了T元,因此将减少布料进口mT元,同时将减少(1-m)T元的小麦消费。

日本因为同意了T元的转移支付,对小麦的入口将增加m*T元。

因此世界市场上对小麦的需求转变为-(1-m)T+m*T元。

若是-(1-m)T+m*T<0,这说明对小麦的需求减少了。

也确实是说,若是m+m*<1,转移支付将致使世界市场上对小麦的需求减少,这时,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将向里移动到RD’,致使小麦的相对价钱下降,中国的贸易条件也因此降低到TOT’。

图支付转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阻碍

    因此,若是进行支付的国家对入口产品的边际消费偏向率同接收支付国家对入口产品的消费偏向率之和小于1时,或说,当进行支付的国家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消费偏向率同接收支付的国家对出口产品的消费偏向率之和大于1时,转移支付将减少支付国的贸易条件。

这种情形确实是凯恩斯所描述的,支付国的福利减少将超过支付金额的数量,也确实是说,在这种情形下,支付国不但丧失了部份购买力,而且还必需面对贸易条件的降低。

反之,确实是俄林所讲的情形,即支付国的福利减少将少于支付金额本身,即转移支付会增加支付国的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