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26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网考9文法姚大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窗体顶端

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

(B)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B)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B)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主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B)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A)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8、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C)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窗体顶端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C)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10、()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C)

A、舜  B、尧  C、启  D、禹

11、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B)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1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C)

A、兄终弟及制  B、父死子继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王子继承制

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

(D)

A、司农  B、司士  C、司公  D、司空

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

(C)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

(C)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

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

(B)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为主干。

(D)

A、三公  B、三司  C、九卿  D、三公九卿

19、东汉时期,以()、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B)

A、司马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20、宋代()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D)

A、枢密院  B、三班院  C、三司使司  D、参知政事

21、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

(A)

A、御史台  B、中书台  C、司隶台  D、尚书台

2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3、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尚书台  D、门下省

24、清军机处成立后()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

A、内阁大臣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宰相

窗体顶端

2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D)

A、丞相  B、御府  C、侍郎  D、尚书

26、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部制。

(B)

A、三  B、六  C、八  D、九

27、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

(C)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三司  D、少卿

28、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D)

A、三省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六部

29、清代官制中,()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B)

A、军机处  B、内阁  C、国子监  D、尚书

30、()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A)

A、内务府  B、宗人府  C、詹事府  D、宁国府

31、秦朝统一后,以()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B)

A、枢密院  B、三公九卿  C、三省六部  D、太阁院

窗体顶端

32、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制度。

(B)

A、乡镇  B、郡县  C、郡国  D、领地

33、汉代()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B)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

34、()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

35、()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

A、州  B、道  C、路  D、府

36、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

(A)

A、省  B、路  C、府  D、州

37、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D)

A、国  B、寺  C、司  D、省

窗体顶端

38、选官制度的最初形态,始于()制度下,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

(A)

A、原始民主  B、军事民事  C、奴隶  D、封建

39、西周的学校教育,按()来考核学生。

即:

礼、乐、射、御(驭)、书、数。

(D)

A、"六技"  B、"六德"  C、"六能"  D、"六艺"

40、()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A)

A、春秋战国  B、汉代  C、两宋  D、明清

41、秦始皇重()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C)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佛家

42、()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

A、张仲景  B、苏武  C、苏洵  D、董仲舒

43、魏晋南北朝的主体选官制是()。

(B)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44、一般认为()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高宗

45、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

(C)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窗体顶端

46、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47、商朝时()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

(D)

A、领主  B、将军  C、丞相  D、商王

48、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

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C)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49、()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B)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50、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D)

A、司马  B、将军  C、校尉  D、太尉

51、()府兵制最为完备。

(A)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2、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由朝廷直接统领的()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

(D)

A、蕃兵  B、乡兵  C、厢军  D、禁军

53、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B)

A、征用  B、世袭  C、终身  D、府兵

54、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D)

A、黄巾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

55、战国、秦、汉的法律总体上属于()系统。

(C)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56、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的礼义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A)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57、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

(C)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58、()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

(D)

A、董仲舒  B、李斯  C、王安石  D、商鞅

59、下列属于唐代的法律形式的是()。

(D)

A、律  B、令  C、格  D、以上四种都是

60、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三国初曾称大理),北齐改称()。

(C)

A、司直  B、少卿  C、大理寺  D、律博士

61、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A)

A、满人  B、汉人  C、蒙人  D、契丹人

62、随着()的统一,统一的封建司法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A)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窗体底端

63、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性质的社会。

(D)

A、封建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封建与半殖民地社会

64、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的机构(B)

A、全国政务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65、湘军的创始人是()(C)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左宗棠

66、北洋大臣依例由()兼任。

(B)

A、两江总督  B、直隶总督  C、两广总督  D、四川总督

67、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民意”机构。

(A)

A、中央  B、直隶  C、地方 D、南方

68、“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色彩的内阁(B)

A、平民  B、皇族  C、公民  D、资产阶级

69、科举制度是在()年废止的。

(C)

A、1904  B、1805  C、1905  D、1911

70、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A)

A、制度局  B、资政局  C、谘议局  D、责任内阁

窗体底端

二、判断题

1、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对)

2、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错)

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错)

4、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耕社会。

(对)

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对)

6、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对)

7、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对)

8、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错)

窗体顶端

9、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对)

10、"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错)

11、"礼"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目的是使君臣有位、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对)

1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错)

1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对)

14、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对)

15、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错)

1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

(对)

17、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19、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2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2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22、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

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对)

23、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对)

24、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

                        (对)

25、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错)

26、明代掌学校教育的是国子监。

                           (对)

27、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

(对)

28、"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错)

29、清代理藩院地位很高,官员均由汉、满、蒙贵族担任。

(错)

30、"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对)

31、六部位次在武则天时期依照《周礼》定为:

吏、户、礼、兵、刑、工,这种位次编排一直沿袭到清朝。

(对)

32、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

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尉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军事。

(错)

3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对)

34、隋和唐前期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郡、州(府)、县三级制。

       (错)

35、唐朝州的最高长官称太守,府的最高长官称刺史。

                    (错)

36、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对)

37、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对)

38、节度使、刺史这些官名,宋代仍有,但都属于"官"一类,俱为虚衔,不领实事,多作为加于武将、宗室、勋戚的荣誉性称号.(对)

                                        39、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对)

40、西周的选"士"制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最为完备、典型的推选中下级官员的选官制度。

     (对)

41、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错)

42、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的原则。

                 (对)

43、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错)

44、察举制是一种在独尊儒术方针指导下,以儒生为主要对象的选官制度。

           (对)

45、曹操在东汉末年掌朝中大权时,为适应争雄天下的需要,曾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

   (对)

46、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对)

47、明代的学校分中央国子监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国学的学生称"监生";府、州、县学的学生称"生员"。

(对)

48、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错)

49、我国古代直到东汉,都没有一个专掌监察的独立机构。

                 (对)

50、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对)

5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对)

52、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对)

53、清朝监察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错)

54、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

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错)

55、中国古代司法在中央和地方系统都有形式上的独立机构。

                (错)

56、《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对)

57、《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对)

58、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对)

59、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错)

60、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对)

6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

           (错)

62、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

                (对)

63、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对)

64、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

                          (错)

65、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

               (错)

66、元朝时的新附军(又称南军)主要由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

  (错)

67、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错)

68、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如八旗兵。

  (对)

69、“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

70、淮军是由曾国藩创办的一支地方武装。

                   (错)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