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33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docx

中国人应知的知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说明-------

立春:

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始回升,空气湿度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冬天蛰伏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在中伏前后,是我国炎热的月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24日,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

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

降水出现雪花,但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

大雪:

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进入“三九”天。

小寒:

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记忆方法: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

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

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

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

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

夏季不是热天吗?

,冬季不是冷天吗?

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

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

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

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

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

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

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语文文学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

家乡

2、桃李:

学生

3、社稷、轩辕:

国家

4、南冠:

囚犯

5、同窗:

同学

6、烽烟:

战争

7、巾帼:

妇女

8、丝竹:

音乐

9、须眉:

男子

10、婵娟、嫦娥:

月亮

11、手足:

兄弟

12、汗青:

史册

13、伉俪:

夫妻

14、白丁、布衣:

百姓

15、伛偻,黄发:

老人

16、桑麻:

农事

17、提携,垂髫:

小孩

18、三尺:

法律

19、膝下:

父母

20、华盖:

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

书信

22、庙堂:

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

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

李白、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6、屈原:

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

《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

孔子孟子

法家:

韩非子

道家:

庄子、列子

墨家:

墨子

16、南宋四大家: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

唐太宗李世民宋祖:

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秦始皇嬴政汉武:

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

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著名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

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

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

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

第一。

18、三纲五常:

“三纲”: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

金、银、铜、铁、锡。

22、五味:

酸、甜、苦、辣、咸。

23、五行:

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

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

“三教”:

儒教、佛教、道教;“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

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五、诗句与人: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

④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

——诸葛亮

⑤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⑥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李白

⑦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⑧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

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⑩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

?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

——屈原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

——范仲淹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李清照

?

毛泽东称朱自清: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

列宁赞高尔基:

“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

芭蕾舞的化身:

乌兰诺娃。

?

关汉卿被称为:

“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

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

《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

《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

《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

《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

《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

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

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

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

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

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

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

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

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

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

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

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

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

在上

晚辈自称:

在下

老人自称:

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

九、敬称:

1、对帝王:

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

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

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

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

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

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

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

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

先贤。

死去的帝王:

先帝。

6、君对臣敬称:

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

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

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

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

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

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

20岁。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天命:

50岁。

花甲:

60岁。

古稀:

70岁。

耄耋:

80岁、90岁。

期颐:

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

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

降职并远调。

3、拜:

授给官职。

4、授:

授予官职。

5、擢:

选拔,提拔。

6、除:

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

罢免、停职。

8、免:

免除官职。

9、黜:

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

山北水南阳:

山南水北

2、左:

东为左右:

西为右。

3、河:

黄河。

江:

长江

4、五岳:

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

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

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

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

姑苏

成都:

锦官城

南京:

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

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

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

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

京口。

杭州:

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

重庆、武汉、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