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44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 第十三章 小学教师心理.docx

心理学第十三章小学教师心理

第十三章小学教师心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师所需扮演的角色

2、了解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品质有哪些

3、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存在哪些相互影响

4、了解如何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

学习重点:

1、 通过学习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好哪些角色

2、了解要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的品质

学习难点:

专家型的教师具备的专业品质

教师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教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

教师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影响学生的吗,还是个人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

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是怎样的?

它们的作用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第一节小学教师角色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概述

(一)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角色这一概念原取自戏剧表演用语,后来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G.Mead)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然而资料显示出最早给角色下定义的是林顿(R.Linton),他说:

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时,就扮演出相应的角色。

父母、子女、工人、农民、干部、售货员、旅客等都是社会角色,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二)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

所以,关于教师的界定,有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而科学概念之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解。

广义说是指从普遍的、泛化的角度来说明教师是什么,狭义说则是从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来解释教师是什么。

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广义的教师是指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某门学科的讲授者;我国学者认为“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还有学者认为“教师是学校里承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任务的人员”。

关于教师的日常生活化概念,则是指人们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或用比喻的方式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及劳动特点等方面来赞誉和称颂教师的。

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等等。

根据近现代社会分工和学校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的事实,作为教师的科学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这个定义首先反映了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并在学校工作的专业人员;其次,明确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任务是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发展学生的体质;另外,指出了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服务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教师角色分类

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为以下几种:

1.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这是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

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儿童认为教师是父母的化身,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就像对他们自己父母的态度。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

当然,教师在充当朋友知己角色时,不能忘记自己又是管理员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在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的同时,还要维持课堂教学等秩序,运用奖罚来控制调节学生的活动,创造优良的班集体,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

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活动外,还有许多课外活动,也称为第二课堂,这些活动多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然而任何集体活动都必须有担负领导责任的人去管理、组织,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威信决定了他在学生集体中负有指导者的责任,充当青少年工作的指导者。

现代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如何协调这三者关系、谁来协调?

这就成为教师新的角色及其行为。

一个优秀教师,要想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担当起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协调好各方关系,使之成为和谐一致的教育网络。

心理辅导人员——这个角色在帮助学生学习和适应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减轻、消除心理压力和矛盾,获得心理上的健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辅导人员是当代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指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特殊角色。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美好情操,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传统的教书匠式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需要,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将成为未来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成员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时,便充当着特定的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期望反映了社会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的行为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产生相应的职业角色意识,形成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有时间、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一个教师的成熟和成长,最直接地将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表现为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别开来。

在一个人正式成为教师之前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如师范生就已对未来将要充当的教师角色有所认识,但这时还停留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有所体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教育实践后才真正开始的。

3.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如一些优秀的教师,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光荣的职业等。

(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传媒都会形成对教师职业及角色的种种看法,但这种自然形成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如把教师看成是“教书匠”、“孩子王”等。

因此对于未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

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在一些以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调查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是:

从社会作用来看,教师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应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但目前社会地位并不够高;从经济情况来看,收入稳定但不能说待遇高;从工作性质来看,有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才能,但辛苦、操心、需要献身。

这些高年级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基本上是符合我国实际的,而这种看法是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2.树立学习榜样

树立榜样有助于新教师形成职业角色,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

树立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另外榜样的示范行为是可学习的,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任性,真实有效。

再次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等等。

总之力争使新教师学习的榜样可信、可亲、可敬、可学。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每个系科,乃至每个教研室都有一大批在各方面值得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这些优秀的值得学习的教师,不可能个个完善,但只要他们的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某些行动表现了教师的高尚品质和优异才能,就可以成为年轻教师的学习榜样。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要促进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新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实践活动非常重要。

一个社会是否尊师重教,是影响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心理需要则是其主观因素。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心理需要。

一些研究表明,经过一个时期的教育实践后,大部分教师能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心理需要。

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

一、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涵义

教师的教育威信不是“威严”和“权威”,它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对此,马卡连柯(А.С.Мокоренко)解释说:

“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

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与品质,连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t)所说:

“绝对必要的是教师要有极高的威信,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它的意见”。

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的课,认真学习;对他的劝导,言听计从。

反之,对那些没有威信的教师则会持相反的态度。

教师的威信与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是不同的。

“威信”使人亲而近之,“威严”则使人敬而远之。

使学生感到有威逼力量的教师,不一定是有威信的教师。

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是因为:

1.学生确信他们讲授的和指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表现出掌握知识和执行指示的主动性。

2.他们的要求可以较容易

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这就增强了学生在学习和培养自己优良品质上的积极性。

3.他们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有较高威信的教师和尚未具有足够威信的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4.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看作自己的榜样,教师的示范也就可以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

因为教师一旦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所以教师的榜样愈完善、愈崇高,学生效仿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教师威信的心理结构

威信是一种心理现象。

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声誉,受尊敬、信任和爱戴。

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中常常表现为他的意见特别受学生重视;他的劝告、指示,学生乐意接受并执行;他的举止被学生当作学习的榜样;他的人格、学问对学生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威信是由资望、力量和品质构成的。

这种资望、力量和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

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心理结构。

(三)教师威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威信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教师威信越高,主导作用就发挥得越好,教育和教学效果也越好,教师威信之所以能使教师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产生巨大的威力,就是因为有威信的教师具有足资学生效法的地方,能起榜样作用,学生最听有威信的教师的话,最喜欢模仿他们所尊重、爱护的老师的行为,最爱好教得好的老师的学科。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

(一)教师威信的发展过程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的过程。

一般地说,学生对未接触过的新教师,开始出于好奇和期望,总是乐于接近的。

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是有一定的“威信”的。

但是,这是一种短暂的、不自觉的威信。

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诸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以及教师工作的渐见成绩,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信赖的程度,愈来愈高,教师威信也就从开始的“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

影响威信发展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有时一开始新教师态度和蔼可亲,第一堂课上得很不错,或者某方面的特长给学生以较好印象,引起学生“不自觉威信”,它可能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也可能逐渐消失;如果一个新教师随后工作马虎,敷衍塞责,对学生不关心不亲近,甚至粗暴、蛮横,一句话,德才表现不好,就不仅难于建立起真正的威信,而且会越来越降低或失去威信。

(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

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提高等等,都是有助于教师威信形成的社会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支持教师的工作,关怀他们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认真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等也是建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尊重,能协调教师教好学生。

此外,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尊重和希望,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尊重,特别是在学生面前,不应该多议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应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些对建立教师威信都会有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如果全社会都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必会提升教师职业的威信。

(三)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

1、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还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渊博的知识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教育机智以及言语修养等等。

所有这些对于形成的教师威信都极为重要。

2、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威信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往往从教师的许多“小节”上评价教师,并直接受到影响,所以教师仪容端庄、衣着整洁大方,生活艰苦朴素,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处事公正,讲文明、讲礼貌、爱清洁、勤劳动等,都会直接给学生以好感,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

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威信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教师最初和学生讲话,或上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会产生“首因效应”,对树立威信起积极作用。

4、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的威信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的威信是在和学生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

反之,一个教师疏离学生,故意和学生保持距离,少有往来,学生就无法了解并理解教师,因而威信也无从谈起。

教师威信的形成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这些条件并不起同等作用。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大都偏于情感方面,因此,教师活泼而爽朗的性格,讲课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爱护等,对形成威信起较为重要作用。

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有了发展,他们对教师的认识,就不只局限于情感和性格方面,而是要求更高了,他们希望教师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工作认真负责,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等等。

5、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一个教师要树立真正的威信,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

当然,每个人都有偶尔过失和错误,教师也不例外。

但是,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应及时克服和避免工作的错误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和提高教育威信。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形成教师威信的主客观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要某一方面的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威信形成之后,维护和发展已形成的威信也十分重要。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有威信的教师并不是说必须是没有一点错误、缺点的完人。

教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坦荡的胸怀,是否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并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教师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与威严严格区分开来。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

否则,就可能出现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威信,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这样最终势必导致教师威信的降低。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职责是向青少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他们顺利成才。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一般来说,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是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

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与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不相符,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

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一)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甚至从某一心理表现推知学生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心理表现的内容,这种观察力,是有才干的教师极其重要的特征。

有良好观察力的教师,常常善于从不同的场合,或在不同的时间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较为正确地观察和评价自己,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二)善于分配注意的能力

一个好教师是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在讲课时,教师的注意既要集中在教材内容及表达方法的思考上,又要注意学生听课的表现和神态,还要从学生的表情、姿态的反馈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

这就是说,教师讲课时,一边讲课,一边板书(或演示实验),一边要观察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声调、手势暗示不守纪律的学生。

对于新教师来说,学会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就会在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注意了讲课内容,忘了观察学生;新教师上课时,课前应尽量熟悉教材,精心安排讲课计划;同时课下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减少上课时的紧张情绪,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分配。

(三)清晰的记忆力

教师清晰的记忆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学生、活动及学生反映情况等几方面。

教师备课后要记住教材内容与课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胖瘦、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记住学生的名字、认识学生,特别是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说出他的爱好、特征,学生会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要能将同学生集体在一起举行过的有意义的活动或与个别学生的某次接触以及学生反映的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清晰、准确地再现出来。

这样,教师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觉得教师是可亲、可敬而又信得过的。

从而提高教师的威望,有利于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

(四)思维的创造力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是“智力能源的开发者”,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思维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教师思维的创造力,首先表现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知识与智力水平,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用学生听得懂而颇有吸引力的语言,创造性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在教育工作上,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的情况下,也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同一身心状态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再次,就是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教学经验,要有分析有批判地接受,不能生搬硬套,要取长补短,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因循守旧。

最后,教师思维的创造力还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造发明奠定基础。

(五)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条件。

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

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活泼、有感染力、有吸引力。

简明扼要的语言,能节省学生听课的精力,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讲话内容具体,生动活泼,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愿意听,并且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有感染力、吸引力,说话具有幽默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鞭策自己按要求去行动。

教师的语言若过长,空洞、干瘪或过多的停顿,断断续续,再三重复,出现语病,就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味、没兴趣、注意力分散,因而降低其效果。

教师的语言还要符合逻辑,遵守语法,流畅易懂,学生才能高兴地接受。

照本宣科,逐字逐句诵读教材上的语句,说话不口语化或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丢三落四,就会降低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而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还要注意外部的美。

这就是说,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而且要讲究语音、语调、声调的变化。

说话速度要适当,要有抑扬顿挫,要伴随着一定的面部表情和手势。

教师的语言还要富于情感和学会使用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心情愉快,并有亲切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人性的特点和智力水平,预料他们发展的动向,给予某种教育影响。

教师有可能根据这种想象,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措施,获得预期的效果。

只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如数学教师就需要有丰富、精确、灵活的空间想象力;化学教师就要有通过宏观现象来认识微观粒子运动、变化及其结构的想象力;物理教师需要通过想象去理解场、波、流以及原子能热核反应等一些抽象概念;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再造作品的情境,领会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心理因素。

二、教师情感方面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开始,是教师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