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4627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1.docx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鲁教版选修51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

运用所学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解读

结合最新的典型生态破环、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

 

●新课导入建议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

如2012年7月以来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持续干旱,美国东海岸的飓风“桑迪”袭击;菲律宾的超强台风“宝霞”的袭击,俄罗斯及东欧极端严寒天气等;都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引入新课——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教学流程设计

    ⇓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掌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难点)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1)产生: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生态破坏。

(2)直接表现:

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3)灾难性后果表现为: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水土流失灾害

(1)人为原因:

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的活动,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构成水土流失灾害。

(2)危害

①直接危害:

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地生产力受到根本性的破坏,甚至使水土流失区的人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

②间接危害:

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并且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3)分布

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次之,东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3.土地荒漠化灾害

(1)概念:

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

(2)成因

①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引起荒漠化的基本条件,但其过程一般非常缓慢。

②人为原因:

人类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不当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3)本质:

是一种与生态破坏直接相关的人为自然灾害。

(4)我国荒漠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1.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自然灾害

(1)概念:

人类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人造物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状态,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聚和放大,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反过来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举例: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灾害、赤潮、重金属污染。

2.土壤污染灾害

(1)危害

①直接危害:

粮食减产和各种农业经济损失。

②间接危害:

被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2)防治:

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是一项首要任务。

3.水体污染灾害链

(1)水体污染的产生:

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危害:

引起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海水入侵。

 

 

1.土壤这个“归宿地”,能否降解净化各种污染物?

【提示】 土壤的确具有强大的对污染物的降解净化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排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超过其净化能力时,或排入土壤的污染物品质不属于其降解范围时,土壤这个各种污染物的“归宿地”就名不符实了。

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1.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1)事实

①过去100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加,大气温室效应显著增强。

②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年升高了0.6°C。

③全球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2)原因

①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温室气体排放量加速增长。

②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世界各地异常气候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水土流失增强,农作物产量下降,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温室气体CO2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速增长;而人为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从而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且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提示】 发展立体农业、保护植被、营造薪炭林,开发利用水电、沼气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

2.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与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有什么关系?

【解析】 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一方面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中游湖泊、水库、河床淤积,影响湖泊、水库的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另一方面,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功能减弱,加剧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3.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土层瘠薄的石质山区,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许多耕地变成裸岩地,光秃秃的岩石尽显其上,形成石漠化。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一般都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去分析。

具体图解如下: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镇在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西侧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__,河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思路点拨】 由图中内容可以看出西坡城镇和井较多说明人类活动多,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答案。

【解析】 西坡人类活动多于东坡,发生同一灾害时,西坡的环境更不稳定,更易使受灾体受到损害,这也加重了灾情,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及时防范等方式来减小灾情。

【答案】 

(1)西坡 西坡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塌陷,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抬高

(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全球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速增长;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提示】 加剧洪涝和干旱等气候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2.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据研究,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

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等流域,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

而在春季和初夏时节,许多地区的干旱将会加剧,干热风将更加频繁,土壤蒸发量也将逐渐上升。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图乙信息,判断图甲中四曲线代表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长的是________。

(2)近年来,下列四种现象与上面两图图示信息相符合的有(  )

①华北地区春旱更严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D.③④

(3)据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但实际上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并没有这么快,原因是什么?

【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CO2体积分数和气温曲线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解析】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近些年来增加迅速。

它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的预测要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大气中凝结核的增加导致云量增加,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等。

【答案】 

(1)C 

(2)A

(3)工矿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尘埃又可以作为凝结核使雾和低云增加,同样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有所降低。

[图表展示]

教材P64图3-3-11 近千年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3-3-12 近千年来的北半球气温变化

[解图精要]

1.由图3-3-11看出,近100年来CO2浓度是迅速增加。

2.由图3-3-12看出,近100年来北半球气温升高很快,超出过去1000年来的任何时候。

[图表应用]

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对此科学家最担心的是(  )

A.会使空气中的氧含量下降,不足以供给人们呼吸

B.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

C.会使人体吸进二氧化碳,损害健康

D.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

【解析】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冰川融化,引起全球生态失调。

【答案】 B

教材第62页活动

教材第66页活动

1.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除1946~197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偏低外,其他时段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气温异常偏高,而且呈现出愈来愈高的特点。

从全球温度增高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增温更加明显。

2.略。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

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D.环境污染

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解析】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答案】 1.A 2.A

3.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支撑。

某些地区单位面积可耕地的氮肥使用量甚至高达5000千克/公顷。

而有机肥的施用量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每年使用的近千种农药,高毒、剧毒品种居多,每年由于农药污染造成急性中毒的人约10万,死亡数千人。

农药滥用反而导致害虫大面积发生。

(1)农民大量施用量施用高毒、剧毒农药是我国近海海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其道理何在?

请简述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过程。

(2)农药过量施用导致人或牲畜中毒的渠道有哪些?

【解析】 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会造成土壤污染,其残留物会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海洋,造成近海海域水污染,危害海洋生物。

农药毒性大,会造成水源、农产品污染。

【答案】 

(1)农药和化肥首先导致土壤污染,然后随土壤溶液渗漏至地下水中,也有一部分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湖泊等,径流中的污染物汇入海洋,首先导致近海海域水体污染,直接威胁沿海养殖业和渔业资源的安全。

(2)农药污染水源、污染农产品,而使人或牲畜中毒。

4.读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该地区荒漠化快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B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气象灾害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分布及其原因。

做题时应抓住干旱这一突出特征和大风这一动力因素,联系各地人类活动的特点,不难找出答案。

【答案】 

(1)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 第1题,从该河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可知,该河流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第2题,中游水土流失可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水库淤塞,河床变高,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洪水多发,航道变浅。

【答案】 1.B 2.C

(2013·福州调研)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城市建设使城市地表硬化,大气降水下渗量减少,使地下径流量大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大气降水汇集成地面径流,流速快,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答案】 3.D 4.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甲、乙图例各代表一类生态环境问题。

读图,回答5~6题。

5.乙图例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锐减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湿地减少

6.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B.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抬高河床,影响航运

D.淤塞水库,增大洪涝

【解析】 第5题,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的一部分。

该区域降水丰沛,地形崎岖,落差较大,而人类活动对该区的植被破坏又较为严重,因而极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

第6题,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是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均为间接危害。

【答案】 5.B 6.A

2010年4月24日19时9分和20时,内蒙古两次出现黑风暴。

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是沙尘暴一种,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

据此完成7~8题。

7.黑风暴的主要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

C.碳氧化合物D.悬浮颗粒

8.近些年来黑风暴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们过度放牧,羊群破坏草原 ②采掘发菜,导致草场破坏,泥沙裸露 ③西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逐年增强,风力逐年增大 ④世界气候越来越干,降雨量渐少,蒸发量不断增大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7题,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主要污染物是从地表吹起的沙尘暴浮颗粒。

第8题,沙尘暴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全球气候在变暖,冷高压不会逐年增强;沙尘源于草场的荒漠化,其主要原因是牧区的过度放牧。

【答案】 7.D 8.D

读下图,完成9~10题。

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9.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包括(  )

①CO2 ②CH4 ③氟氯烃 ④O3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0.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不包括(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层破坏

C.加剧世界局部地区的干旱和洪涝

D.高山雪线升高,两极冰川融化

【解析】 第9题,温室气体是指能吸收红外线辐射的气体,题中四种气体都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热量收入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第10题,臭氧层破坏是人类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而不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答案】 9.C 10.B

二、综合题

11.(2010·新课标全国卷改编)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1)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2)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强烈的人为因素。

(3)为保护民勤绿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物质条件(沙源)和动力条件(大风)。

由图中信息可知民勤地表沙漠广布、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多大风,具备形成沙尘暴发生的条件。

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因素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有关。

保护绿洲的措施主要从节水、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

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关闭高耗水工业部门;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兴修水利工程,保护水源地;加强节水和环保宣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所应用近50年的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来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

①该地区在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要比全国气候跃变晚6~8年;②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1℃,冬季上升了1.27℃;③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降水总量上升了5.2%,夏季上升了6.8%。

进而讨论了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二氧化碳增加,将影响中国区域气候,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年平均升高值为2.7℃,高于全国平均变化。

同时降水也将明显增加,平均增加率达到25%,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增加率的数值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

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变化

上升了4米多(超过了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m2扩大到

1000m2

(1)材料一中提到的“气候跃变”指的是什么?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显示,二氧化碳的增加对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影响更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4)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我们该如何防治?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

(1)题,读材料一不难看出“气候跃变”后,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这主要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2)题,材料二为模拟数据,二氧化碳增加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加显著,气温、降水变化幅度更大。

第(3)题,湖泊水量增多必然会使植被发生变化。

第(4)题,西北地区为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增多会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答案】 

(1)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剧烈(明显、大)

(3)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4)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量增加,冰川消融加剧,可能导致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

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