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4892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2.(2016·天津文综,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3.(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4.(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5.(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6.(2014·安徽文综,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7.(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8.(2014·北京文综,17)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0.(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11.(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12.(2014·浙江文综,17)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

13.(2014·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14.(2015·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1

1

1

清明节

1

端午节

1

中秋节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5.(2015·广东文综,38)(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

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16.(2014·天津文综,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17.(2014·山东文综,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

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

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18.(2014·四川文综,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B组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年)

1.(2016·辽宁抚顺一模)有学者认为:

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

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  )

①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 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 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6·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三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

”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3.(2016·河南郑州二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4.(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二调)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

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

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

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

5.(2016·吉林白山三模)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文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6.(2016·辽宁抚顺一模)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2016·湖南永州一模)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

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8.(2016·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校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9.(2015·山西第三次诊断)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

“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

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

10.(2015·陕西商洛期末)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0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B.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11.(2015·河南洛阳统考)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12.(2015·湖北黄冈质量检测)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  )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13.(2015·河北石家庄质检)19世纪末《申报》报道:

“(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曰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

”该现象反映出(  )

A.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

C.民族工业步履维艰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14.(2016·山东青岛3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2016·四川成都二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古代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骆驼(匈奴语dada)

琵琶(一说古波斯语barbat)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ha)

刹那(梵语Ksana)

频类罗(苹果,梵语bimbara)

芒果(马来话mango)

豆蔻(阿拉伯语takur音)

胡同(蒙古语gudum)

萨其马(满语sacima)

几何(意大利语geometrial)

……

 

表2 近代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德律风(电话,英语telephone)

咖啡(英语coffee)

马达(英语motor)

荷尔蒙(英语hormone)

逻辑(英语logic)

芭蕾(法语ballet)

苏维埃(俄文:

COBer)

吨(日本用自创汉字音译英语ton)主义(日本改动汉字原意,意译英文后缀istn)

社会(日本将古汉语原意加以改造,翻译英文socitery)

……

——据史有为《汉语外来词》

注 采用字母文字的尽量使用了原文字形式,其他采用注音形式。

比较表1和表2,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6.(2015·广东汕头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梯山航海远通商,估客多来自五方。

衣服不同言语异,欧洲女子美洲娘。

女儿剪发学西装,双足天然体态强。

别有香风吹不散,满身花露湿衣裳。

翩翩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衫着短装。

胡蓄威廉头拿破,文明模样仿西洋。

电铃壁上响丁当,细辨声音是个郎。

欲把私心通一语,终愁漏泄好春光。

沿河路绕大江长,一水盈盈隔汉阳。

妇女侵晨急唤渡,归元寺里去烧香。

沿河十里好洋场,士女纷纷竟日忙。

马似游龙车似水,沉沉歌舞闹斜阳。

大华大陆又长阳,饭店如林马路旁。

暗里藏将春色住,酒楼风送杏花香。

中山园里晚风凉,五五三三坐道旁。

藤椅一张茶一盏,熏人不断白兰香。

民生路接民权路,路上行人为底忙。

月黑天阴浑不怕,通街满放电灯光。

维多利亚与中央,电影翻新举国狂。

男女登楼同一座,明星闪烁共观光。

如云士女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

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

凌霄老圃竞开张,票价低廉顾客忙。

汉剧京腔花鼓戏,钟鸣十二始收场。

——引自(民国)吴炳焱《新汉口竹枝词》

(注:

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商贸发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汉口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汉口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汉口社会生活变迁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参考答案

A组

1.C[材料描述的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体现了政府的态度是限制该行为,说明当时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

2.C[材料显示中国和英国几乎同时使用无线电,①正确;近代中国科技一直处于落后状态,②错误;中国此时已经进入制度学习阶段,③错误;中国引进西方无线电体现了世界市场联系的发展,④正确。

故C项正确。

]

3.B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的目的是因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这具有号召推翻满清统治的作用;其次是分析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也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选B项。

A、C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相符;D项与辛亥革命不相符,均排除。

]

4.C [四幅弄清楚图片及其文字说明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为:

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②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③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反映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故应为③①②④,故选C项。

]

5.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项正确。

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此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

6.D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和“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表明了《申报》作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看待,D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片面,B项错在“普遍”,C项错在“主流”。

故答案为D项。

]

7.C [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

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

]

8.B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故①错误;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画中人物仍然使用

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传统中式饮食,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B项。

]

9.B [抓住题干限定信息“表明”。

甲图清初政府官兵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是清朝专制的表现;乙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民国军人监督男子剪辫;由剃发蓄辫到男子剪辫,此习俗的改变是一定时期政治状况的反映,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故答案为B项。

A项太绝对。

C项不正确,民国已非专制王朝。

D项未体现。

故排除A、C、D三项。

]

10.B [解答本题关键把握住题干的关键信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原因”,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A项错在“完全西化”,C项材料中无体现,D项不是社会原因。

故答案为B项。

]

11.C [本题以上海与内地电影放映对比为切入点,实际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史实,难度较大。

材料显示京津内地放映的国产片要比作为中国电影制作中心的上海少很多,不是因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热情,而是因为国产影片拷贝难以流通到内地,故排除B项,A、D两项题干无从体现,故答案为C项。

]

12.D [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

由图片及题干文字信息可知,图片以图证史,该史料可以作为说明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广告业的进步、婚姻礼俗之变迁的第一手资料,但不能

说明世界文明之演进。

故答案为D项。

]

13.D [结合所学可知,马车是传统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车、汽车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火箭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④③①②。

故答案为D项。

]

14.解析 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关键是观察图中我国部分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任选其中一个变化趋势,结合影响借节日变化的因素,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等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论证影响变化趋势的原因。

史论结合,有论有据,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答案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

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15.解析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程朱理学是当时儒学的主流、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角度阐述。

第(3)问,注意三个学制的时间,即1904年、1912~1913年、1915~1922年,结合材料直接概括社会变迁教育的变迁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进行阐述。

答案 

(2)儒家。

宋明时期理学有了新发展,“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朱熹做《四书章句集成》,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变迁:

近代教育的发展。

思想解放,民权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