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2824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docx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中国近现代经济

专题七中国近现代经济

一、大纲要求考察的知识点:

大纲知识点

等级

知识目标

自我评价

鸦片战争的影响

列强的商品倾销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

●●●

背景、条件、目的、活动、结果及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

条件、标志、代表企业、特点(企业特点、分布特点、阶级特点)、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原因、时间、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原因、时间、特点、代表人物、影响。

评价“实业救国”

土地革命

●●

原因、内容、路线、目标、影响

日在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

目的、总方针、方式、影响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

土地政策及原因、影响;大生产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

目的、内容、影响、性质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背景、措施、结果及成因、影响;

注意各项措施的性质或特点

"一五"计划的制定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背景、内容、特点、原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

主要成就、原因

注意西南、东北

"大跃进"运动

原因、特点、结果

十年建设成就

●●●

注意能源与基础工业成就、交通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注意主要成就及原因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

目的、实质、措施、步骤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

目的、步骤

注意与近代开放的比较

改革开放成就

●●●

工业、农业、交通、科技;原因

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

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

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

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

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③现代化的新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4、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①政治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②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上:

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④外交上:

实现了独立自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与西方相比,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①中国近代化存在一些先天的不利条件:

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

近代化起步较晚,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②中国近代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起步的,不仅受到内部封建势力的压迫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剥削、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③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

  ④近代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严重畸形。

四、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五、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1、民族工业的产生: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②原因:

a、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分解;c、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

  ③代表企业:

(二厂一坊):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④特点:

a、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b、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⑤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是中国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b、主观上: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

  ①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因)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

  ②概况:

a、新建厂矿六百多家,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b、“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c、涌现出张骞、周学熙、荣德生兄弟等一批著名实业家

  ③特征:

a、主要是发展了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c、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束缚。

4、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民族工业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民族工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53-1956年

  ①原因:

私营经济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②特点:

国家采取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③步骤: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到公私合营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④意义: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7、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方针政策的制定: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e.十二大:

f.十三大:

 

g.十四大:

h.十六大: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②新型工业化:

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此外,新型工业化的新意还体现在,它突出了我国工业发展应在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强调管理的现代化。

对于我国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和管理粗放,企业管理信息化正是克服管理粗放、优化资源利用、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直接带动制造业进步的切入点,因此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会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

但是,制造业信息化不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应该基于企业的瓶颈诊断和分析。

对于中国多数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和管理粗放是主要问题。

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不能只从技术到技术,必须将其与企业一把手的认识、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的重组以及管理的进步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a.一五计划工业成就:

b.十年建设工业成就:

c.文革时期工业成就:

d.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成就:

 

六、巩固练习:

Ⅰ.选择题: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难得到正常发展。

据此回答1—3题:

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局面,但有人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2.20世纪30—4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C.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D.官僚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垄断

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  )

A.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政策B.合理调整的保护政策

C.和平赎买的改造政策D.没收私营企业建立国营经济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流域的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4--6题.

4.三国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下列地区中,属于这一阶段新兴的产粮区的有

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⑧成都平原④三吴地区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④

5.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流域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中厂不包括

A.机械制造业B.采煤业C.冶铁业D.纺织业

6.下列新中国在长江流域的建设成就,其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D.②③④①

“现代化”是指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变为现代工业文明,农业宗法社会转变为工业法制社会。

回答第7——8题。

7.鸦片战争后,表明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史实是()

①洋务运动②辛亥革命③义和团运动④实业救国⑤一五计划⑥改革开放

A.①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8.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法美与德俄日政治体制形成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前者商品经济发达,后者商品经济不发达

B.前者通过革命的道路、后者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C.前者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后者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立宪政体

D.前者是民选方式,后者是经过帝王任命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回答9-10题。

9.第一个五年计划体现党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步进行

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C.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1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时期,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是()

A.建国初,中央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B.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要工程的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特区的设立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世界出现了工业化的潮流。

回答11—13题。

11.19世纪中后期,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贡献是

A.动力部门的革新B.化学石油工业的兴建

C.机械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D.原子能工业的开创

12.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始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改革开放

13.我国“一五”期间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奠定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基础

C.适应了当时国家发展需要 D.加强了沿海重工业基地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此回答14—18题:

1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呈现的新现象有

①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②外资企业开始出现③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④中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

15.1895——1898年间,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与此直接相关的政府行为是

A洋务派举办近代工业B洋务派组织留学教育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D光绪帝颁布《定国事诏》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极其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主要原因是

A.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B.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较晚

C.封建自然经济强大D.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17.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分化资产阶级阵营B.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C.解放农村生产力D.集中力量消灭地主富农

18.在我国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目的是

A.使农村政企分开,摆脱贫困  B.保持经济结构综合平衡

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使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生产力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力量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最能体现时代进步潮流的经济形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史学家说:

“中国资本

主义的近代工业,在1912

年至l919年间,建成厂矿

四百七十。

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

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B、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C、一战造成的机遇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过程。

据此回答21—24题。

21.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许多民用工业。

这表明洋务派

A.聚敛财富,搜刮人民的本性B.增加税收,增强国力的愿望

C.认识深化,弥补军工的不足D.转变目标,与洋人争夺市场

22.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次借鉴了哪些国家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模式与道路

A.日本、美国、俄国B.英国、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德国D.德国、美国、法国

2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城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24.借鉴于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对下列哪两个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A.广东、海南B.广东、福建C.广东、广西D.广东、浙江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题。

据此回答25-30题。

25.洋务运动的内容中对促进中国近代化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举办军事工业 B.举办民用工业 C.举办新式学堂D.选派留学生出国

26.“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许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

”清政府实施这项措施的直接结果是

A.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D.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

27.从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有(  )

 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⑵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⑶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⑷“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都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⑵⑶⑷ D.⑴⑵⑶

28.下列有关上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海较早地实现了对外开放  B.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C.“西气东输”工程将直达上海 D.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经济特区

2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与欧美国家近代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受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B.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C.经济发展畸形,结构不合理 D.资产阶级掌握着近代化的领导权

30.1953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规定: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作出这一决策,其主要原因在于(  )

 ⑴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旧中国重工业底子薄 ⑶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需要 ⑷接受了苏联的劝告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 D.⑵⑷

Ⅱ.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是晚清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

但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

他认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明确主张应“尽速讲求商务、工艺,以谋抵制洋货倾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他创办了18个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艮快,仅大生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万两。

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好景不长,1922年,仅大生一厂就亏损39万多两,二厂亏损29万多两。

昔日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高中课本)《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

材料二: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

“在新民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会合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中共十五大报告》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张謇创办实业,提山了什么主张?

在近代中国,张謇企业等民族实业发展艰难,其根本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三大改造”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材料二和有关知识说明从“七大”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时,中共为扫清工业化道路上的障碍,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建国后,我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注重了工业化,同时也注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所有制作了重大调整,试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是怎样调整的,简要分析原因。

3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毛泽东曾说: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材料二1945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材料三1979年中国百废待兴。

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

邓小平要荣毅仁在引进外资方面多多出谋划策。

……不久,他拿出了“方案”,建议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以上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5/11/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期出现了哪些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

试评价他们的救国主张。

 

(2)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其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创举是什么?

试阐明采取这种政策的理由。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批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什么?

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Ⅰ.选择题:

01-05DABDA06-10BCBCB11-15CBCCC

16-20DBDCA21-25CABBB26-30CDDDA

Ⅱ.综合题:

31.

(1)反对外国经济侵略,主张“实业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造成的。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4分)

政治上:

领导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并由此结束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

经济上:

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结束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地位,从而为中国工业化道路扫清了主要障碍.标志:

实施“一五”计划。

(3)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