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24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专题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专题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

1.(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19题)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

B.

C.

D.

2.(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21题)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3.(2012年2月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16题)“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4.(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3题)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A.中山装B.旗袍C.长袍D.列宁装

5.(2011年3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6.(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B.国庆十周年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7.(2012年2月山东省五校高三联考18题)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

8.(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

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9.(2012年2月聊城五校高三联考12题)“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10.(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11.(2012年3月嘉兴二模19题)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

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D.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12.(2012年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24题)有关右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13.(2011年2月宁波二模17题)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

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

“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

14.(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15题)右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15.(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8题)“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16.(2012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23题)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

“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2012年1月聊城八校期末联考12题)服装凝聚着时代的色彩,中国军服也不例外。

以下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不同时期的服装,请按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8.(2011年12月杭州质检19题)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

“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

19.(2012年2月山东聊城十校高三联考11题)“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20.(2011年4月山东上虞调研15题)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2

②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③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④“张一元”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21.(2011年4月山东上虞调研16题)《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

“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晚清时期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2.(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23.(2012年1月山东金丽衢联考21题)某男在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途中做了一个梦,梦见光阴老人带他来到1915年的旧上海,以下是他在梦中所见情景,在历史现实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

A.自己竟然穿着长袍马褂B.观赏了风格各异的各国建筑

C.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外滩D.在租界里“吃了一记洋火腿”

24.(2012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不能反映()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25.(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2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

26.(2011年4月杭州质检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

(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2分)

材料三……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

“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

“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

(8分)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

……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

(4分)

材料五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

(4分)

27.(2012年3月湖州二模38题)(26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

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

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

按之和约亦所准行。

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7分)

28.(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38题)(27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

……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8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6分)

29.(山东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13题)(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囻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

抑不相仵乎?

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材料四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

……

(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

(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

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

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

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

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

1949年

《申报》终刊。

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2分)《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

(4分)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9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并简要说明理由。

(9分)

30.(2011年2月聊城一模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资料来源: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城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7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10分)

 

31.(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38题)(26分)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

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

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

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

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

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

……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

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

……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

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

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

(2分)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

(4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从材料中“电视台”“各种穿着”“夫妻手挽手散步”“知识分子的信心”等信息联系到所学,我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地位提高。

本题所述应该是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进行撰文。

2.D      

解析:

材料“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大意是:

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