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62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docx

历史课标题型解读word详解

山西历史新课标原创题集锦

课标1: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题型解读:

1、通过考古发现,化石是研究史前社会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下图,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烧骨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遗址分布图

①北京人与山顶洞人都位于周口店遗址

②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属于晚期猿人

③打制石器和火是北京人使用过的重要工具

④北京人具有爱美观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编者思路:

本条课标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内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以及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题灵感来源于2016中考第一题,材料体现一些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考古发现中的化石。

图1让学生对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有所了解得出选项①,图2通过北京人复原头像让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基本特征得出选项②,图3图4通过北京人烧骨以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得出选项③,当然,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的主要是天然火和打制石器。

选项④是迷惑选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北京人的分布区属于识别地图能力考查;北京人的复原图主要体现“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火和打制石器、木棒等属于早期人类使用的重要工具。

北京人的这些重要特征是进一步了解其意义的重要线索。

课标2: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

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题型解读: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

位于亚非地区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发端依赖境内的大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滋养着早期的中国文明,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们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材料改编自2016年中考题第一题】

1她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她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她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她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

③B.

③④C.

④D.

③④

2、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包括遗物、遗迹、遗址等。

下列图片中,属于实物资料的是()

A.半坡出土的粟和蔬菜种子B.神农尝百草C.传说中黄帝的发明D.贾思勰劳作

3、大河流域是农业的发祥地或最早接受农业文化的地区,以古中国文明为例概括东方文明的自然、经济、政治特征。

编者思路:

大河流域孕育了亚非文明,农业仰仗河流而产生,农业的出现为农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如同古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说的“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依赖大河流域和农业,考古成果成为认识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本知识点题型的设计主要要学生知道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是史前社会真实历史的再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史态度。

特别强调:

虽然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父系氏族阶段,但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而中国的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虽然出现了早期农业,但仍然表现出了母系氏族的社会特征,因此我们使用“她们”而不是“他们”。

课标3: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题型解读:

材料:

相传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部落,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强大,世

代互通婚姻,关系密切。

后来,同由西北发展到中原,皆为炎黄联盟。

不久,炎黄部

落联盟与一个以蚩尤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被擒杀。

此后,中原的

部落就推举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相传黄帝生了25个儿子,他们不断发展壮大,

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新人教

版第13页称为“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5页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中原的部落推举黄帝为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是那种制度的雏形?

编者思路:

编写这道题的初衷是希望与各位同仁达成两点共识。

共识一:

炎帝和黄帝共同被尊奉为人文初祖(或人文始祖)。

共识二:

黄帝的贡献不只是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更体现了他在原始民主制度方

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标4: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题型解读:

材料一: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历史七上汇编

材料二:

夏商周东周灭秦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256前221年

材料三: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为唐侯,叔虞的儿子后改国号为晋。

——2012中考题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人教版历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问题,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即产生了早期国家。

请问进入文明的标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观察材料二,哪一朝代存在时间最久?

该朝代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

(3)晋国的位置是上图中的()。

结合材料三分析,叔虞被封为唐侯的依据。

编者思路:

关于夏朝的建立者,华东师大版认为是启建立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认为是禹建立的,这属于学术上的争论,考试不会涉及,这条课标的重点是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应从这方面去引导学生。

关于分封制,要关注周初分封制地图,让学生明白晋国的来源与分封制有着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

课标5: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题型解读:

1、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1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人们把汉字刻在甲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秦统一文字开始的

4汉字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将下列有关史实与结论的序号填入下表。

①记载武王伐纣②二里头遗址出③司母戊鼎(后母戊鼎)④四羊方尊

的利簋土的乳丁纹平底爵

⑤规模大⑥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⑦种类多

⑧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⑨象征特权并有严格的等级界限⑩工艺美

时期

青铜器代表

特点

用途及功能

夏朝

商朝

西周

编者思路: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有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以及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

我国的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但是,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甲骨文的造字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以及连笔书写的草书和行书。

虽然字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关于青铜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成就,包括它本身的物质成就和其背后隐含的文化与政治成就,重点让学生掌握史实与结论的区分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划分领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标6: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7: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课标8: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课标9: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题型解读:

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丁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1)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期。

请你判断下列史料所属的类别。

(只填序号)

1②③

④⑤⑥

类别一: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类别二:

春秋时期史料战国时期史料

任务二:

【运用表格——归纳历史规律】

(2)完成下列表格并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规律。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历史规律

铁器牛耕

出现

进一步推广

统治阶级

以奴隶主阶级为主

以为主

地方制度

郡县制

著名战役

晋楚

秦赵

思想之源

道家创始人

道家创始人

百家争鸣

任务三【典例剖析——解释历史现象】

(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下表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请你将下列序号填入表格相应位置,并归纳商鞅变法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军功②世袭特权③耕织④土地自由买卖⑤县制⑥度量衡

商鞅变法的内容

方面

主要内容

 

1.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

2.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

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任务四【构建联系——阐述历史过程】

(4)阐述下面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铁器牛耕新兴阶级商鞅变法秦灭六国

任务五【思考感悟——探索强国之源】

(5)通过以上探究,思考秦国的强大对当下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意义?

编者思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对这一时期的综合考察也成为考试的一大热点。

本题思路来源于2016中考探究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大背景探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强国,进而与当下中国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深切体悟要以史为鉴。

关于史料:

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但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离现代较远缺乏口述史料,所以只呈现出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考查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

关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并不需要学生必须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中划分领域的重要性,故而出一道有提示信息的表格题。

课标10: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标11: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课标12: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13: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课标14: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课标15: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化的传播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题型解读: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丁老师运用多种呈现方式设计了下面的复习学案,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编制年代尺——梳理历史线索】

220

25

9

(1)下列年代尺呈现的是中国秦汉时期中外的一些大事,请分别指出序号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前202

前207

秦朝秦灭西汉罗马帝国西汉灭东汉东汉灭罗马帝国分裂

 

任务二:

【列表对比法——评价历史人物】

(2)根据下表信息,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的成就,将下列序号填入相应位置。

①郡县制②卫青霍去病③圆形方孔钱为主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史记》⑥推恩令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创立中央集权制,

地方推行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推行

经济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和弛道

铸币权五铢钱

二牛抬杠耧车

盐铁官营

民族

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凿灵渠统苗越

反击匈奴

外交

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思想

焚书坑儒法治立国

兴办太学

文化

兵马俑

任务三:

【解读概念法——解释历史事件】

(3)历史事件来源于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

仿照下面示例,解释“光武中兴”。

【示例】西汉文景之治:

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休养生息出现的盛世局面。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解释】东汉光武中兴:

 

任务四:

【识别地图法——建立时空概念】

 

(4)写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源于2012年中考题)

 

(5)西方罗马帝国建立时,中国处于哪一朝代?

 

(6)秦汉和罗马帝国面临的外部危机分别是什么?

 

(7)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西汉末年,哪种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汉代的哪项科技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这条通道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任务五:

【思考感悟——以史为鉴】

(8)虽然秦汉时期的时代主题是大一统,但秦末先后发生了宦官专权和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也上演了宦官专权和农民起义,甚至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历史悲剧。

秦汉的兴衰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课标16: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题型解读:

1、下列哪一场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

2、观察下图,三国时期的山西地区以及西域地区,都属于哪一国的管辖范围()

A.鲜卑B.魏C.蜀D.吴

3、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

A.曹操B.曹丕C.诸葛亮D.周瑜

编者思路:

第1题主要让学生区分著名的战役,属于简单的知识回顾。

第2题通过一幅《三国鼎立形势图》把基本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从中找出题目所需信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第3题的迷惑点在于曹操,曹操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三国时期,是曹丕建立的魏政权,还要注意题目中的“著名”二字从而选出最佳项。

课标17: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课标18: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题型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又陷入了分裂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下面我们就和丁老师一起共同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任务一【朝代更替篇】

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①②③

夏商西周秦汉西晋隋唐

东周魏蜀吴东晋南朝

A.春秋、三国、五代十国

B.战国、五代十国、三国

C.春秋战国、三国、北朝

D.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三国

任务二【人口迁移篇】

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东汉末年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图中人口迁移的总趋向是什么?

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任务三【改革汉化篇】

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改革。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前

汉化后

影响

都城

平城

服饰

汉服

语言

鲜卑语

姓氏

婚姻

与汉人贵族联姻

经济方式

畜牧业

政治制度

佛教建筑

龙门石窟

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历史上改革的成功案例,请你谈一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任务四【经济发展篇】

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货。

——《齐民要术》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2)材料二中江南经济开发体现在哪些方面,江南经济开发对后世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任务五【科技文化篇】

5、将下列史实进行分类。

(只填序号)

①《缀术》②《兰亭集序》③《帝后礼佛图》④《大明历》

⑤《女史箴图》⑥《齐民要术》⑦《洛神赋图》⑧《水经注》

科技:

艺术:

编者思路:

第1题考查朝代更替,重点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第2题通过《人口迁移示意图》既考查学生的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加深学生对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第3题通过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对汉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归纳概括成功改革的原因。

第4题通过两段材料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状况,重点了解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第5题通过史实分类让学生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课标19: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课标20: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课标21: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课标22: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课标23: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题型解读:

秦汉、隋唐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丁老师为了提升同学的学科素养,运用多种呈现方式设计了下面的复习学案,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朝代梳理篇】

1、

(1)请分别指出下面朝代示意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历史史实,并简述其意义。

春秋战国

夏商西周①汉魏晋南北朝②唐

东周

(2)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

结合下图,写出图一图三图四中①②③④⑤⑥处空缺内容并说出图二中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什么制度?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任务二【历史人物篇】

2、根据下表信息,归纳两位帝王统治时期的成就,将下列序号填入相应位置。

①二牛抬杠法②筒车③耧车④张骞

⑤曲辕犁⑥卫青、霍去病⑦玄奘⑧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人才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视人才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思想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完善科举,扩充国学规模。

任务三【盛世改革篇】

3、

(1)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2)隋唐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

隋唐的强盛吸引了大和统治者的效仿,由此日本进行了哪一次深刻的变革,并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任务四【由盛转衰篇】

4、“唐玄宗统治后期,“渐肆奢欲,怠于政事”・・・・・・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发动叛乱。

・・・・・・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

唐军虽然最后打败叛军,但叛乱已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此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上述材料中叛乱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安史之乱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

编者思路:

隋唐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为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侯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本题力图涵盖隋唐时期各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表格、文物图片和唐诗展现隋唐时期的社会风尚,多角度的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课标24: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课标25: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课标26: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1、材料一: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的以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政治,史称宋太祖。

材料二:

图一图二

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什么样的政治现象?

2、阅读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北宋示意图图二:

南宋示意图

(1)将上图转化成饼状示意图

(2)根据上图分析,宋代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北方五胡乱华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代的有70多万人。

材料二:

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促使北方民族一次次南迁。

靖康之乱造成500万人南迁,可见移民规模之大。

同时,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渐渐在中原定居下来。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概括材料一、二出现人口迁移的共同因素。

(2)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开发体现在哪些方面,江南经济开发对后世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阐述下列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胡乱华江南地区的开发靖康之乱经济重心南移

编者思路:

第1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文轻武;第2题通过地图转化并分析阶段特征。

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其中阐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考查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重点。

课标27: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课标28: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课标29: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课标30: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系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

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