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7105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

命题方向四 翻译句子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生甲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不能忍受龃龉,大多无法安身。

4分

“但不能忍受龃龉”,文白掺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

“但禁不住抵触排挤。

”该生对“龃龉”一词该译不译,导致丢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雁的尸体,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上报给朝廷。

3分

“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该生译为“尸体”,脱离语境,生硬翻译,导致丢分。

“登云即进之于朝”中“即”是“随即”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

学生乙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

4分

“不能安其身”中“安”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的意思,该生不能甄别该词类活用,译为“安稳的”,导致丢分。

(2)副手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暗示陈登云,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2分

句中“副使”为官职名,不用翻译,该生译为“副手”,画蛇添足。

据语境可知,“囊示登云”中“示”是“给……看”的意思,该生译为“暗示”,脱离语境,生硬翻译,导致丢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

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

(1)句中“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句“啖”是“吃”的意思,如苏轼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其中“胜”“龃龉”“安”各1分,句意2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啖”“囊”“进”各1分,句意2分。

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

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如2016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从容”古今意思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

又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是则可矣”使用了单音节词“是”“可”,翻译时需译为“这样”“可以”。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需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国或衡山国君”。

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

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意谬错

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第

(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二、翻译文言语句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审题

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译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译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2.答题

翻译要做到:

(1)切分:

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

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

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信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

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

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

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查疏漏:

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

这是避免疏漏失分的有效途径。

[专项练]

一、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

“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

“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

“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①审题

a.审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

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第二步:

草拟(略)

第三步:

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 ①a.审语境:

该句是传主张咏在自己对贩卖私盐的百姓宽恕后,面对官属的不理解时的解释。

b.关键词语:

自活、蜂聚。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自活”为“活自”)

切分: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

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①审题

a.审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

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第二步:

草拟(略)

第三步:

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 ①a.审语境:

是门卫直呼张咏好友傅霖之名后,张咏对门卫的责备语言。

b.关键词语:

尚、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②切分: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译文: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参考译文】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

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

下属官员劝说道:

“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

张咏说:

“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

“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

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

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

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二、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

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节选)

3.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①审题

a.审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

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第二步:

草拟(略)

第三步:

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 ①a.审语境:

该句外部语境为前后把“有行之人”与“无行之人”进行对比。

b.关键词语:

行、森然、动、法度。

特殊句式:

②切分: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4.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①审题

a.审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

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第二步:

草拟(略)

第三步:

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 ①a.审语境:

语句仍紧承“有行之人”进行描述。

句内语境:

“虽……犹……况……”表明了复句特点。

b.关键词语:

虽、贫乏、与、犹、妄。

特殊句式:

②切分: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译文:

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5.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①审题

a.审语境:

_____________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

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第二步:

草拟(略)

第三步:

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 ①a.审语境:

该句带有对“有行之人”的总结性质。

b.关键词语:

若、损、益。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②切分: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

这是为什么呢?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

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

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颂;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亡掉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

可以断言说:

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综合练]

三、(2016·湖北七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导学号:

32112010】

袁太孺人传

[清]张惠言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

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

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循政。

袁氏世力田。

至清宪,始治举子业。

其考思齐,教子孙有法度。

太孺人妊身,即戒以古胎教之法。

及举子,训之曰:

“勉树德,勿姑息,以勖而子成。

”太孺人谨而行之,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

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

故祖期兄弟,幼皆恂恂,无疾言遽色,无子弟之过,长而皆守其教,以克有成。

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袁氏之族十二支,同村而居者及异姓仅百余家,长者无弗长也,如其长;幼者无弗幼也,如其幼;有乏,无弗赒也;有急,无弗急也;有疾病,必问之,必馈遗之,忧之也,若在己。

十二支之姻亲宗女,至,无弗礼也。

于其亲者,馆之,加降焉。

下逮戚属之藏获,必易服乃见,予之食,然后听去。

虽丐者,必食之饱。

年老癃病,或留之宿,给以米,然后遣之。

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

推其心,惟愿接于我者,靡不得所,不知有贵贱之分,人我之异也。

然太孺人家仅中人产,所赐予人,皆出节俭及纺织,衣服无得留箧笥者,率为人乞去质钱;冬寒,常以所荐茵与无被者;其子妇知之,更以进,则却之曰:

“吾弗寒也!

”固请,荐之;阅旬日,则或又以与人矣。

太孺人病革,筠侍,语之曰:

“今而知万事莫如为善也。

”又曰:

“子孙务勤读,勿与人争利,利与人同,则有福而无祸。

始,太孺人祖姑蒋氏,以勤俭好施称贤,于诸孙妇中,独善太孺人,曰:

“吾与若同氏,惟若能嗣吾。

”及太孺人老而训子孙,必曰:

“吾闻之祖姑如此。

论曰:

观思齐公之戒太孺人自胎教始,而太孺人言必称祖姑,袁氏之世德,有以哉!

妇人之慈仁者,类能好施予。

然如太孺人之同视一体,何其发于至诚,而施行之不倦也!

及其秉礼审义,动识大体,此岂妇人之仁哉?

呜呼,可谓贤矣!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B.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C.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D.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充分调用文言文的语感,并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该句中有多处对称句式,如“俭于己”和“周于人”,“御一食”和“服一衣”,“不甘”和“不燠”等,抓住这些语言特点可排除A、B两项。

“有不得食者”意为“有得不到饭吃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后泛指学校。

C.明清时,举人是指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

D.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C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明清时,举人是指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

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称作秀才。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氏家族历来重视家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B.袁太孺人的五个儿子幼时温恭有礼,长大后能守其母教,科举入仕均有所成。

C.袁太孺人接待姻亲、宗亲乃至亲戚的奴婢,依礼而行,得体合宜,可谓贤淑。

D.袁太孺人为人恭俭仁爱,乐善好施,与其祖姑蒋氏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关系。

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科举入仕均有所成”于文无据。

原文第一段只说“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儿子学习有间断的时候,她会怒斥他;儿子嬉戏玩耍不学习时,她会责罚他;儿子不敬爱兄长谦让晚辈时,她会严厉地惩罚他,儿子中没有被宽纵的。

(得分点:

“怒”“痛”“贳”各1分,大意2分)

(2)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食物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

(得分点:

“谨”“辍”“彻”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袁太孺人传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贡生清宪的妻子。

其子叫作袁祖期、袁祖望、袁祖修、袁祖训、袁筠,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

袁筠因为中举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代以务农为业。

到清宪这一代,才开始从事科举考试,他的父亲思齐,管教子孙有方法、规矩。

袁太孺人怀孕时,他便告诫她使用古代胎教的方法。

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他告诫袁太孺人说:

“你要勉励子孙树立德行,不要迁就和纵容子孙,以勉励你的儿子成材。

”袁太孺人恭敬地照着做,她教育儿子,从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作为年长者要对晚辈慈爱,作为年少者要对长辈恭敬,成为恭敬、谨肃的人。

儿子学习有间断的时候,她会怒斥他;儿子嬉戏玩耍不学习时,她会责罚他;儿子不敬爱兄长谦让晚辈时,她会严厉地惩罚他,儿子中没有被宽纵的。

所以祖期兄弟,从小都是恭恭敬敬,言语神色不会急躁粗暴,没有轻薄无行的过错,长大后都遵守她的教诲,才能有所成就。

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

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

袁氏的族人有十二支,同住在一个村的人和异姓人只有一百多家。

对待长辈都是长辈,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小孩都是小孩,像对待自己的小孩;对贫穷的人,没有不接济的;对急需帮助的人,没有不帮助的;看到有疾病的人,一定会上前询问,然后会赠送财物给他,为他担忧,就像生病的是自己。

十二支亲戚同宗的女儿来了,没有不礼貌对待的。

对于她们的亲人,招待的房屋会整理得更加庄重。

下至亲戚的奴婢来了,太孺人也会换衣相见,给他们吃食,然后任凭他们离开。

即使是乞丐,她也会让他们吃饱。

衰弱疲病的老者,她有时候会留他们住宿,给他们粮食,然后让他们离开。

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食物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

推究她的用心,只希望与自己接近的人没有不得到安定的居所的,并不知道人有贵贱和他我之分。

但是太孺人家只是中产,所赠送给别人的财物,都是出自节俭和纺织,竹箱子里一件衣物都没有,全部拿去给乞丐换钱了;

冬天寒冷,太孺人常常把自己的褥垫给没有被子的人;她的儿子媳妇知道后,又拿被子给她,她却拒绝道:

“我不冷。

”儿子媳妇坚持要给她;过了几天,她就又把被子给了别人。

太孺人病重,袁筠在旁边伺候,太孺人对他说:

“如今才知道一切都不如做善事。

”又说:

“你们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与别人争夺功利,将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分享,便能有福气而没有灾祸。

先前,太孺人的祖姑蒋氏,因为勤劳节俭、乐善好施被人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