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71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docx

浅论肾肿瘤基础知识

第三章肾肿瘤

第一节肾脏肿瘤分类

肾脏肿瘤的分类有许多种方法,各个分类方法所采用的标准和依据不尽相同。

一种分类方法要将肾脏不同组织来源的各种新生物全部归纳很难,也显得复杂而不便于临床操作。

于1970年Deming和Harvard曾提出的分类方法,根据组织来源和病理特征将肾脏肿瘤分为11大类,每一类中又分多种。

此类方法曾经被广泛采用,但因太复杂而被Glenn分类方法逐渐代替。

于1980年Glenn将肾脏肿瘤归纳为6大类,临床应用较前者简单很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肾脏肿瘤的进一步认识,WHO于1998年在以前的分类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在国际上广泛应用。

WHO依据肾肿瘤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的特点,结合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改变等于2004年再次更新。

更新后的分类系统更贴近临床,真实反映肾脏各肿瘤的临床特点,便于临床应用。

表3-1-1和表3-1-2介绍了WHO1998年和2004年修订的肾脏肿瘤分类标准,供临床参考和比较:

表3-1-11998年WHO肾肿瘤分类标准

肾实质上皮性肿瘤

良性-腺瘤

乳头状腺瘤

嗜酸细胞腺瘤

后肾腺瘤

恶性-癌

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腺癌

嫌色细胞癌

集合管癌

未分类的肾细胞癌

肾盂上皮性肿瘤

良性-乳头状瘤

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恶性-癌

移行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肾盂腺癌

肾髓质癌

肾盂未分化癌

癌肉瘤

肾母细胞性病变

肾母细胞瘤(Wilms瘤)

肾源性残余

肾母细胞瘤病

中胚层肾瘤

囊性肾瘤

良性囊性肾瘤

囊性、部分分化的肾母细胞瘤

恶性囊性肾瘤

其他儿童期肿瘤

透明细胞肉瘤

横纹肌样瘤

神经母细胞瘤

非上皮性肿瘤

良性肿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

平滑肌瘤

脂肪瘤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

血管瘤

淋巴管瘤

肾小球旁细胞瘤

恶性肿瘤

恶性软组织肿瘤

其他肿瘤

类癌

小细胞癌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

骨化性肾肿瘤

肾错构瘤

肾皮质错构瘤

肾盂错构瘤

肾源性腺纤维瘤

肾内畸胎瘤

恶性淋巴瘤

恶性黑色素瘤

继发性肿瘤

肿瘤样病变

肾发育不良

血管畸形

囊肿

肾小管增生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软斑病

胆脂瘤

炎性假瘤

肾上腺残余

肾盂肾源性性腺瘤

其他

表3-1-22004年WHO肾脏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

肾细胞肿瘤

肾透明细胞癌

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腺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Bellini集合管癌

肾髓质癌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细胞癌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

粘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未分类的肾细胞癌

乳头状腺瘤

嗜酸细胞瘤

后肾肿瘤

后肾腺瘤

后肾腺纤维瘤

后肾间质瘤

肾母细胞性肿瘤

肾源性残余

肾母细胞瘤(Wilms瘤)

部分囊状分化的肾母细胞瘤

间叶性肿瘤

主要发生于儿童

透明细胞肉瘤

横纹肌样瘤

先天性中胚层肾瘤

儿童期骨化性肾肿瘤

主要发生于成人

平滑肌肉瘤(包括肾静脉)

血管肉瘤

横纹肌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血管周细胞瘤

骨肉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滑肌瘤

血管瘤

淋巴管瘤

肾小球旁细胞瘤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

神经鞘瘤(雪旺细胞瘤)

孤立性纤维肿瘤

间叶和上皮混合性肿瘤

囊性肾瘤

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滑膜肉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类癌

神经内分泌癌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淋巴瘤

白血病

浆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

畸胎瘤

绒毛膜癌

转移性肿瘤

(李鸣)

第二节肾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一、肾癌的流行病学

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RCC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

据2002年全球统计每年新增RCC患者约20.8万例,死亡10.2万例。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或各地区的RCC发病率存在巨大差异。

2002年Parkin等总结了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及亚洲各国报告给WHO的国家或地区年龄标准化的RCC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欧洲,其中捷克最高,男性为20.0/10万、女性10.2/10万(1993~1997年),其次为东欧国家、德国和意大利等。

北美国家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发病率也较高。

而多数亚洲、非洲国家和部分南美国家发病率较低,其中最低的是非洲的冈比亚,男性0.4/10万、女性1.0/10万(1997~1998年)。

目前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RCC发病率平均高10~15倍,约2/3的RCC患者发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但也有例外,拉丁美洲的乌拉圭为发展中国家,但其RCC发病率为男性13.4/10万、女性5.2/10万(1993~1995年),是世界上RCC发病率高的国家之一。

美国资料显示:

1992~2002年的统计结果,RCC发病率在性别和种族差异明显,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分别为13.8/10万、6.6/10万、16.8/10万和8.0/10万。

根据美国CA杂志每年(1990~2007年)的流行病学统计报告,1998年以前美国男性RCC新发病人数占全身恶性肿瘤的比例低于3%,1998年至2006年为3%,至2007年上升为4%。

从1950年起,R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也呈升高的趋势,至2001年其发病率上升了126%,死亡率上升了36.5%,而5年生存率仅提高了9%左右。

2009年,全美国预测新诊断肾癌患者57760例,其中有12980名肾癌患者死亡。

肾细胞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

在肾脏肿瘤中大约90%是肾细胞癌。

其中的85%为透明细胞癌。

其他的少见肿瘤类型包括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Bellini管(集合管)癌、囊性肾癌。

肾癌中不到1%是肾脏的集合管癌。

髓样癌是集合管癌的一种变异类型,最早它被称为镰状细胞阳性肾癌。

肾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明显高于中国。

利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出版的《五大洲发病率》第8卷中收录的1993-1997年中国部分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香港、台湾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底特律、洛杉矶、芬兰、挪威、意大利、丹麦等发病率资料比较。

可见我国肾癌发病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肾癌发病确实较低,另外可能与我国的疾病发病调查统计不完善有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肾癌的发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美国ChowWH(2008年)研究分析了美国2002~2005年间不同种族的肾癌发病模式和趋势。

黑人发病率最高,男性17.0/10万,女性7.5/10万;白人男性14.3/10万,女性7.2/10万;西班牙籍人与白人相似,男性13.8/10万,女性7.3/10万;亚裔人是白人的一半,男性7.8/10万,女性3.7/10万。

肾癌总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各地RC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差异也较大,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我国试点市、县1988~2002年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显示:

①1988~1992年、1993~1997年、1998~2002年3个时间段肾及泌尿系其它恶性肿瘤(肾盂、输尿管、尿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分别为4.26/10万、5.40/10万、6.63/10万,按此发病率并依据我国统计的各年的人口数量估算1992年、1997年和2002年肾及泌尿系其它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分别为28447人、36594人、49007人。

肾及泌尿系其它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②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③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各地区发病率不同,最高相差43倍。

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

综上所述,RCC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点:

①发病率在各个国家及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②男性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

1;③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治疗后的生存率具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以发病率的增高最明显,死亡率增加较缓慢,治疗后生存率稍有提高;④城市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二、病因学

肾癌的病因不清楚,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以下多种因素可能与肾癌发病有关:

(一)吸烟

多年的研究已证明吸烟是肾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根据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的统计,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约长,肾癌发病风险越高,OddsRatio(OR)1.4~2.4。

于2008年美国TheisRP的调查研究发现,不仅吸烟增加肾癌发病风险(OR=1.35),环境吸烟(environmentaltobaccosmoke),尤其是在家或工作环境中被动吸烟同样增加肾癌发病风险。

有20年以上家庭环境被动吸烟史与无家庭环境被动吸烟史比较,肾癌发病风险增加2.18倍;一生中有30000小时以上暴露于环境吸烟,肾癌患病风险增加2.37倍。

ParkerA于2008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吸烟的肾癌患者与不吸烟的肾癌患者比死亡风险增加31%,与曾有吸烟史或不吸烟的肾癌患者比更易发生进展期肾癌。

(二)职业

一些职业,包括石油化工业,石棉工人,钢铁工人,印刷工人等长期暴露在工业环境,接触一些化学致癌物质,增加了肾癌患病的危险性。

(三)肥胖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是肾癌的危险因素。

于1997年Prineas对Iowa地区近10万绝经期妇女调查发现,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肾癌相关。

最近SetiawanVW的研究发现肥胖者患肾癌的风险在男性增加1.76倍,女性增加2.27倍。

LowranceWT于2009年的报道认为肥胖者更易患透明细胞癌,BMI是一个独立的透明细胞癌的预测因素。

(四)遗传

肾癌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与遗传相关的属家族性肾癌。

家族性肾癌发病年龄早,易多发或双侧肾癌。

家族性肾癌分为三类:

①常染色体显性型,染色体3q缺失、易位的非乳头状肾细胞癌;②VHL(vonHippelLindau)病,肾癌占该病28%~45%;③常染色体显性型乳头状肾细胞癌。

VHL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它的突变和功能缺失导致体内多处发生良性和恶性肿瘤,包括肾细胞癌、肾囊肿、胰腺癌和囊肿、视网膜血管瘤、嗜铬细胞瘤、小脑和附睾等病变。

(五)高血压、糖尿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血压与肾癌的关系。

SetiawanVW报道与正常人比较,高血压患者的肾癌相关风险在男性是1.42倍,女性为1.58倍。

另外治疗高血压用药与肾癌发病密切相关,其中主要是利尿剂。

SchoutenLJ的研究发现高血压与VHL基因突变相关,抗高血压药和利尿剂的应用与非VHL基因突变的肾癌相关。

曾经报道糖尿病与肾癌相关,但今年的研究报道并没有发现糖尿病与肾癌的显著相关性。

(六)放射

目前尚不肯定

(七)其他

某些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过高可能与肾癌相关,早年报道(Berg1972)水中铅含量与肾癌死亡率相关。

YuanY(2010)报道水中砷含量过高与肾癌明显相关。

在智利某区饮水砷含量明显过高称为暴露区,与非暴露区比较,暴露区的肾癌发病率高3.4倍(1981~1985),饮水治理后降至1.6倍(1996~2000)。

在暴露区出生或早年接触的年轻人(30~39岁)肾癌风险明显增高(mortalityrateratio,RR7.1)。

有报道认为中药与肾脏慢性疾病和泌尿系肿瘤相关。

YangHY(2009年)对台湾1985~2004年间所有中药工作者(Herbalists)进行了随访研究,发现泌尿系肿瘤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标化发病比率(Standardizedmortalityratios)SMR=3.10,其中膀胱癌SMR=2.26,肾脏和其他泌尿系器官肿瘤SMR=3.81。

这可能与中药中含的某种成分相关,如马兜铃酸导致尿路上皮癌。

(八)饮酒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多数认为饮酒与肾癌无相关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饮酒与肾癌发病有相关性。

HuJ(2008年)和PelucchiC(2008年)分别对加拿大和意大利的饮酒与肾癌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两个完全独立的研究同时发现男性和女性饮酒者的肾癌发病明显低于非饮酒者。

(陈万青寿建忠马建辉)

 

第三节肾细胞癌病理

一、肾细胞癌的起源和分类

过去二十年来,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类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肾细胞癌主要分为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管状乳头状型及肉瘤样型四种组织学类型。

多年的研究发现肾细胞癌是一组在遗传、生化、生物学和形态上均具有异质性的肿瘤,基因谱学及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每一亚型均具有其独特性。

根据肾细胞癌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的特点,Kovacs于1993年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并被此领域中临床及基础研究者们逐渐修订认可。

从定义上来说,所有的肾细胞癌均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大多数肾细胞癌具有与正常近曲小管相同的超微特征如表面微绒毛、复杂细胞内连接等特征及相同的免疫表型如lectins(外源凝集素)及其它细胞表面抗原阳性,尤其是透明细胞及乳头状肾细胞癌,其它组织学亚型的肾细胞癌可能起源于肾单位更远的部分(图3-3-1)。

图3-3-1

2004年版WHO肾脏肿瘤病理分类在既往两版WHO分类基础上增加了分子遗传学内容,提供了每类肾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情况、大体检查情况、组织病理学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和预后等相关信息,强调临床与病理的联系。

取消了一些肾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如颗粒细胞癌和肉瘤样癌,因为根据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表现,颗粒细胞癌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实际上可能是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或乳头状肾细胞癌、集合管癌或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的嗜酸性亚型;肉瘤样癌则为各类肾细胞癌分化差的表现。

将组织学形态不能归入任何一种肾细胞癌的肿瘤称为未分类的肾细胞癌。

根据肿瘤细胞形态的不同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1型和2型二类,2型预后较1型差。

将集合管癌进一步分为Bellini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

增加了一些新的肾肿瘤组织学类型如多房囊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黏液小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等。

单独描述了家族性肾细胞癌。

文献中不断有一些新的肾细胞癌类型出现,下面介绍WHO分类中各种肾细胞癌及一些新的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

(一)常见的肾细胞癌

1.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肾细胞癌的60%~70%。

以前曾因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嗜酸而称为“肾颗粒细胞癌”,后来发现在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中也能见到胞浆丰富嗜酸的肿瘤细胞,因此现在认为过去诊断为“肾颗粒细胞癌”中大多数为Fhurman分级较高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高发年龄为50~70岁(中位55岁)。

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2∶1,在肥胖者、吸烟者及高血压性肾病者中发病率高。

无症状肾细胞癌占33%~50%,10%~40%的患者出现副肿瘤综合征。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在双侧肾脏的发病率相等,<5%的病例可呈多中心性发生或累及双侧肾脏。

病变多中心性、双侧发生且发病年龄小者应考虑可能为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如vonHippel–Lindau(VHL)综合征。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3p-,7+,14-,8-,5q+,12+,13-,10q+,3号染色体的改变(3p-)及VHL基因突变在散发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病例中常见,大多数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与VHL综合征无关。

肉眼观(图3-3-2A),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主要位于肾皮质内,为孤立性球形结节,边缘圆凸,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推压肾组织形成假包膜,弥漫浸润肾脏者少见;切面实性,因癌细胞内富含脂质如胆固醇、中性脂肪及磷脂类而呈金黄色,常见坏死、出血及囊性变,所以常表现为金黄、暗红、灰黄等多种颜色,即“点彩状”,偶见钙化或骨化。

肿瘤易侵犯肾静脉甚至下腔静脉。

显微镜下(图3-3-2B),癌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膜清楚,胞浆丰富,胞浆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

如胞浆内富含糖原或脂类,这些物质在常规制片过程中易被有机溶剂溶解,因此胞浆透明;如胞浆内含有丰富线粒体则呈嗜酸性颗粒状。

肿瘤细胞的核圆形,大小一致,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

一般根据肿瘤细胞核的改变进行组织学分级(见下述)。

肿瘤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巢状和管囊状结构,其间为纤细的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这是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特征之一。

2%~5%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可呈肉瘤样改变,此时癌细胞呈梭形,异型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可见瘤巨细胞,提示预后不良。

肿瘤内可见大片出血坏死,间质内可见钙化、骨化或呈纤维黏液样。

免疫组化示RCC-Marker、CD10、广谱及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如CK、CK8、CK18、CK19、CAM5.2)、EMA及vimentin阳性,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如CK14、34βE12、CK20及inhibin、MelanA阴性。

一般来说,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或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的预后差,5年、10年及15年生存率分别为68%、60%及54%。

图3-3-2

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中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cysticrenalcellcarcinoma)单独列出来,也有文献认为其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该肿瘤几乎均发生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发病年龄20~76岁(平均51岁)。

B超、CT、MRI检查均显示多房囊性肿块,囊腔间隔厚度不均匀,20%病例可见囊壁或间隔钙化。

肉眼观(图3-3-3A),肿瘤为界限清楚的多房性或单房性囊性肿块,大小不等,最大可达13cm。

与周围正常肾组织为纤维性包膜分隔。

切面呈多房囊性,可完全由囊腔构成,囊内含浆液性或血性液体,囊内壁多光滑。

20%病例的肿瘤间隔内有钙化,偶见骨化。

显微镜下(图3-3-3B),肿瘤呈多房囊性,囊内壁衬覆单层或复层上皮细胞,可脱落消失。

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或肥胖,胞浆淡染透明,多为单层排列,偶为复层或有小乳头状排列。

细胞核小而圆,染色深,似小淋巴细胞,即Fuhrman1级的透明细胞癌细胞。

囊腔间隔由纤维组织构成,常有致密的胶原,部分间隔内可见小灶性透明细胞,这些细胞与囊腔的内衬上皮相似,细胞周围有人工收缩假象,不形成大的实性细胞巢,这一点可与囊性变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区别。

免疫组化与透明细胞癌相似,肿瘤细胞表达RCC-Marker、CD10、广谱及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如CK、CK8、CK18、CK19、CAM5.2)、EMA及vimentin阳性,CD68、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如CK14、34βE12、CK20及inhibin、MelanA阴性。

将这类肾细胞癌单独列出来主要是因为肿瘤细胞的核分级几乎都是Fuhrman1级,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良好,至今尚无复发和转移的病例报告。

图3-3-3

2.乳头状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PRCC)约占肾细胞癌的15%,于1976年Mancilla-Jimenez等首先报道并命名,1997年Delahunt和Eble根据其显微镜下改变分为1型和2型,其中1型约占肾细胞癌5%,2型约占10%。

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2岁~66岁患者,男女发病率之比约2:

1。

就诊时约70%的病例处于Ⅰ期。

肉眼观(图3-3-4A),乳头状肾细胞癌为境界清楚的肿块,大小为2cm~18cm(中位7cm),常有假包膜,多位于肾两极。

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累及双肾及多灶性发生更多见,约40%为多灶性。

切面多呈灰红色,实性,出血、坏死、囊性变较常见。

显微镜下,乳头状肾细胞的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小管状结构,乳头轴心为纤细血管组织,常见泡沫状组织细胞和胆固醇结晶。

根据其细胞的形态,有两种组织学类型:

(1)1型:

肿瘤细胞较小,胞浆稀少,核小,核仁不清楚,形态较一致(图3-3-4B);

(2)2型:

肿瘤细胞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呈假复层排列,细胞核大,可见大核仁,核级高(图3-3-4C)。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7、AMACR(P504S)、RCC-Marker、CK(AE1/AE3)、EMA及CAM5.2阳性,vimentin阴性/阳性,WT-1及CD57阴性。

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不同,乳头状肾细胞癌CK7呈阳性表达,且1型较2型阳性率高。

其细胞遗传学改变包括7+,17+,Y-,16+,12+,20+,3+,其中最常见的是7号染色体三倍体或四倍体、17号染色体三倍体及Y染色体丢失,这些改变有助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确诊和鉴别诊断。

图3-3-4

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较透明细胞癌好,尤其是1型者,其5年、10年及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81%及80%。

肿瘤中出现大片坏死及大量泡沫细胞提示预后较好;5%乳头状肾细胞癌有肉瘤样区域,提示预后不良。

3.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嫌色细胞肾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约占肾细胞癌的5%。

患者发病年龄27~86岁(平均60岁)。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肉眼观(图3-3-5A),嫌色细胞肾细胞癌表现为肾皮质内界限清楚的实性肿块,大小不等,肿瘤最大径4cm~20cm,表面略呈分叶状。

新鲜标本切面褐色或淡棕色,福尔马林固定后呈浅灰色,质地均匀,可见坏死,但出血灶少见。

显微镜下(图3-3-5B),肿瘤细胞排列较紧密,呈实性片状,大片状的肿瘤细胞似Mosaic样结构。

肿瘤细胞大,呈多角形,胞浆丰富,苍白透明略呈网状,细胞膜非常清晰,似植物细胞(嫌色细胞),混杂有嗜酸性颗粒状胞浆的较小的瘤细胞,肿瘤组织几乎为嗜酸细胞时称嗜酸性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细胞核染色深,核形不规则,常有皱褶,可见核周空晕,该表现为此型的特征之一,并可见双核细胞,核仁小(图3-3-5C);有时可见肉瘤样改变。

间质内可出现灶性钙化,肿瘤细胞团间见宽厚的纤维间隔,间质血管大多为厚壁血管伴偏心性透明变性。

Hale胶体铁染色示肿瘤细胞浆呈弥漫阳性(图3-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