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7592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同步测试.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繁殖行为(  )

A. 两性动物的识别                               

B. 求偶                               

C. 交配                               

D. 迁徙

2.下列繁殖行为不属于鸟类的是( )

A. 求偶                                     B. 哺乳                                     C. 筑巢                                     D. 育雏

3.生活在海底的比目鱼能随周围颜色的改变变换身体的颜色,下列对比目鱼这种特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保护自己                  

B. 有利于逃避敌害                  

C. 属于保护色                  

D. 不利于捕食

4.脊椎动物的学习行为比无脊椎动物更复杂更高的,这有利于(   )

A. 寻找配偶                      B. 获得食物                      C. 逃避敌害                      D. 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5.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学习行为能遗传给后代                                       

B. 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                             

D.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6.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 蚯蚓                                     B. 昆虫                                     C. 黑猩猩                                     D. 鱼

7.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主要区别是(  )

A. 观察法对动物的行为不施加任何影响                  

B. 观察法不能使用任何仪器

C. 实验法不改变生物的生活条件                             

D. 实验法不能得到真实的记录

8.在动物行为的研究中,哪位科学家研究了“银鸥幼雏求食行为”(  )

A. 法布尔                                

B. 廷伯根                                

C. 弗里斯                                

D. 劳伦斯

9.下列关于鼠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B. 鼠对人类有害,必须把它消灭尽,使之绝种

C. 鼠在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D. 鼠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占据一环,过多过少对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影响

10.生活经验和学习对动物的后天性行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 )

A. 非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                               

C. 反射                               

D. 本能

二、填空题

11.根据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可以将行为分为________ 行为和________ 行为。

前者是生来就有的,后者是动物在________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12.年前在英格兰,一只大山雀偶然碰掉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的盖,它偷喝了牛奶,过了不久,其他地区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请回答

(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盖偷饮了牛奶,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 行为。

(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又去打开瓶盖偷饮牛奶的行为属于________ 行为。

(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方式偷饮牛奶,这属于________ 行为。

1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14.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法和________法。

三、实验探究题

15.下面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两个探究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此作答:

(1)探究“桑蚕的取食行为”.

提出问题:

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①作出假设________

②制订计划:

请你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________

A.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

B.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孵化出小蚕后进行实验.

③设计实验:

请你选择出作为该实验的材料________

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叶和油菜叶

(2)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①该生物小组选择小鼠或仓鼠进行这个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 。

②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________,说明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四、综合题

16.生活中常见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如图所示:

(1)蜜蜂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

(2)蜜蜂采蜜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

(3)春天百花争艳,引来勤劳的蜜蜂在花间忙碌,蜜蜂的这种行为从功能划分属于________;蜜蜂有雄峰、工蜂和蜂王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这说明了蜜蜂具有________行为.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与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包括占领繁殖的区域、雌雄两性的识别、求偶、交配、繁殖后代或产卵、对后代的哺育、以及鸟类的孵卵、筑巢等一系列行为。

迁徙不属于繁殖行为。

故答案为:

D

【分析】动物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分类:

按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等;

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壁虎断尾属于防御行为.

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大雁南飞属于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

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有等级制度的猴群属于社群行为.

觅食行为:

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蜜蜂采蜜属于取食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一山不容二虎属于斗争行为.

生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春燕衔泥筑巢属于繁殖行为.

2.【答案】B

【解析】【解答】筑巢、求偶和育雏都是鸟类的繁殖行为,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鸟类没有。

故答案为:

B

【分析】生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春燕衔泥筑巢属于繁殖行为.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

比目鱼,能随周围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身体的颜色和图案,属于保护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被敌害发现,属于防御行为,还有利于逃避敌害,从而获得食物,更好的生存,可见D错误.

故选:

D.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

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4.【答案】D

【解析】【解答】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脊椎动物的学习行为比无脊椎动物更复杂更高的,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

D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5.【答案】A

【解析】【解答】学习行为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不能遗传给后代,如鹦鹉学舌,A错误,符合题意;

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结网,B正确,不符合题意;

动物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C正确,不符合题意;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比较: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

6.【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不同.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强.在各选项中的动物中,黑猩猩最高等,学习行为最强.

故答案为:

C.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7.【答案】A

【解析】【解答】解: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因此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主要区别是:

观察法对动物的行为不施加任何影响.故选:

A.

【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8.【答案】B

【解析】【解答】廷伯根,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自幼对博物,特别是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

故答案为:

B.

【分析】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家是延伯根,据此解答.

9.【答案】B

【解析】【分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属于说B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熟知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解答此题。

10.【答案】B

【解析】【分析】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道基础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学习行为的特征。

二、填空题

11.【答案】先天性;后天性;遗传

【解析】【解答】动物行为按照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后天性行为则是指在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理解学习行为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出生以后,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分析】学生对于此类题目,应该记住动物行为的分类,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12.【答案】先天性;学习;学习

【解析】【解答】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

蜜蜂采蜜,喜鹊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是大山雀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去偷饮牛奶是它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后天性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分析】此题较新颖,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3.【答案】观察法;实验法

【解析】【解答】解: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2)探究实验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联系:

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

【分析】此题考查对观察法、实验法的理解.

14.【答案】实验法;观察

【解析】【解答】研究动物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和观察法。

故答案为:

实验法;观察【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

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

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

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三、实验探究题

15.【答案】

(1)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B;A

(2)这类小动物经过训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少

【解析】【解答】

(1)①作出假设:

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根据探究问题可以假设:

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②实验用的蚕的来源:

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

等待使用刚孵化的小蚕进行实验。

理由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

③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家蚕的食物种类,所以选择两种植物的叶子一种是桑的叶子,另一种是非桑叶植物。

(2)①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弱,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选择小鼠或仓鼠进行这个实验是因为:

这类小动物比较高等,学习能力较强,经过训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

②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说明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故答案为:

(1)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B;A;

(2)这类小动物经过训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少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

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鸟类迁徙、飞蛾扑火.

 学习行为:

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例如:

鹦鹉学舌、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惊弓之鸟等.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比较: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

四、综合题

16.【答案】

(1)飞行

(2)先天性行为

(3)取食行为;社群

【解析】【解答】解:

根据动物获得方式的不同,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根据功能的不同,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社会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等.

(1)蜜蜂有翅,能够在空中飞行;

(2)蜜蜂采蜜是蜜蜂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受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3)蜜蜂采蜜是动物获得食物的行为,属于取食行为;蜜蜂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蜜蜂具有社群行为.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动物行为的类型.回答此题要明确动物行为的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