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9592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docx

20首四年级古诗赏析

 

四年级上册古诗

1、浪淘沙·其七

2、鹿柴

3、暮江吟

4、题西林壁

5、雪梅

6、嫦娥

7、出塞二首·其一

8、凉州词二首·其一

9、夏日绝句

10、别董大

11、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2、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13、赠汪伦

14、绝句

15、望天门山

16、早发白帝城

17、山行

18、清明

19、惠崇春江晓景

20、乡村四月

21、游园不值

 

-1-

 

四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①八月涛:

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

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②须臾:

片刻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

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

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

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

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

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zhài):

王维辋川别墅之一。

柴:

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②但:

只。

③返景(yǐ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④复:

又。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

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

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

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2-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①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③瑟瑟:

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

可爱。

⑤真珠:

即珍珠。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

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

张精致的弓。

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

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半江瑟瑟

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

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

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

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

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

光泽。

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把这天上

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

 

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3-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题:

书写,题写。

②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③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④侧:

侧面。

⑤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

⑥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⑦缘:

因为;由于。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

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

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

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降(xiáng),服输。

②骚人:

诗人。

③阁笔:

放下笔。

阁,同“搁”放下。

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逊:

不及,比不上。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4-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即评价。

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安石的《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云母屏风:

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②深:

暗淡。

③长河:

银河。

④晓星:

晨星。

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⑤碧海青天:

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⑥夜夜心:

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

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

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

晨星,也行将隐没。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

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读罢后两句,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

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

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

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5-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

只要。

2.飞将:

指汉飞将军李广。

3.不教:

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

越过。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

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

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

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

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6-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凉州词:

唐乐府名。

2.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据《海内十洲

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3.欲:

将要。

4.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5.催:

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6.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7.君:

你。

8.征战:

打仗。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

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

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

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

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

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

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诗人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

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

座中便有人高叫:

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

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7-

 

作者介绍:

王瀚,或作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

人。

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瀚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

据。

据两唐书本传,王瀚少年时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登进士第后,仍然每日

以饮酒为事。

其登第的时间,《唐才子传》云为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徐松《登科记考》云为景云二年。

徐松所考,不为无理,今人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王瀚考》以之为景云元年登第。

《旧唐书》本传中记载说:

王瀚登第后,“并州长史张惠贞奇其才,礼接甚厚,瀚感之,

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

张说镇并州,礼瀚益至。

”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在开元四年(716年)至开元八年(720年),这段时间,王翰未担任官职,居住本乡太原,受到张嘉贞的礼遇。

张嘉贞入朝后,张说为并州长史。

张说开元八、九年为并州长史时,王瀚曾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又一度调为昌乐县尉。

王瀚家资富饶,性格豪放不羁,以至后来还是“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

颐指侪类,人多嫉之。

”因此张说罢相后,王瀚便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虽已遭逢如此,但他到仙州后,还是“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

于是,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未至道州而卒于途中。

卒年,据今人傅璇琮所考,约在开元中。

王瀚仕途不得意,吃亏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

而他的这种性格,却有助于成为一个

名诗人。

他的诗,感情奔放,词华流丽,为人所爱。

杜华亦为当时学土,其母崔氏云:

“吾闻孟母三迁。

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瀚为邻,足矣!

”于此可见王瀚当时才名。

令人惋惜的是,王瀚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

据《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

载,王瀚有文集十卷,宋代已不传,晁公武、陈振孙二家都未著录。

令其诗载于《全唐诗》者,只有13首。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

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

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8-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

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

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

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

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透过她一

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

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

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

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

“不去”。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

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9-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

昏暗。

3.君:

指的是董大。

译文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

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

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

音乐家。

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

拼搏

 

-10-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

随便写的诗。

偶:

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

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

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

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

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

即看见我;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

笑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

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

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

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

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

所以弥足珍贵;“鬓

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

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

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

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

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

而弦外

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

无痕迹:

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

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

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

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

通过乡音难改与鬓

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

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

乡欢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