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9975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docx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修改版

第一篇: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又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及他们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虽然学生也有分辨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但对于体积与容积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显然是相对陌生的,更莫谈对体积的计算了。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和长方形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长、宽相等时,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等时,越宽体积越大”,“宽高相等时,越长体积越大”。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

教材接着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并记下长、宽、高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难点是借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探索的活动,对学生数学思维加以有效引导,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及空间观念。

二、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借助课件的辅助功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让学生脑手并用,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等实际的操作活动,采用直观、演示、猜想、操作、练习、讨论等多种教法交叉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多种感觉参与学习,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及空间观念。

三、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猜测—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进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四、

(一)教学设计理念

1、遵循“事物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及“实践第一”的观点,以学生自学观察、操作、探索、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感知,体验,领悟,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又培养他们的兴趣与能力。

集中体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广泛性、积极性。

2、要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体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功能,体现教学活动的有序和高效。

3、课件设计要独具匠心,制作要科学合理,真正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共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经验。

2、操作实践探索,主动构建。

3、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提升。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层次: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呈现一个鼓鼓的书包和一个文具盒,让学生比较他们体积的大小。

学生凭借已有生活经验随口可答。

紧接着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此时,就会难以分辨,就会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带者对问题的探索欲望进入本课。

2、让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尝试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猜一猜,给予学生猜测的机会,体现“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理念。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变化长方体长、宽、高。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4、教师追问“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那么如何计算长方体体积呢?

”让学生再次猜想,学生在后面的操作中不盲目进行。

本环节设计用时分钟。

第二层次:

1、尝试操作,初步感知,师首先布置小组合作的任务:

要求4人一组,用24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拼摆不同的长方体,并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验证探索,抽象概括。

这一次的活动,让学生任意拿一些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验证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3、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首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然后归纳计算方法,再交流讨论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并与长方体计算公式加以区别。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突破重难点。

另外,在组织活动前,引导学生合理分工,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活动后指导学生汇报交流,从而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达到操作活动的预定目的,最后又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交流、讨论,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在计算体积上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自主的探索,能有效的发展学生操作的能力。

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交流,碰撞思维,拓展认识,更大程度的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

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提升:

1、设计基础练习,深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体会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在填表的最后一列填出学生自己心里所想的长方体,给学生提供了想象机会,从而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

2、设计练习“我会摆”,再次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作了铺垫。

3、进行全课小结,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在今后的学生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

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

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

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

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

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

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

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

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

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

达紧密地结合起来。

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

小组讨论:

通过填表,

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

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

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

知道什么条件?

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V=a3[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

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

角。

]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

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

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

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

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第三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稿

教师:

杨旭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依据以及教学设计两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依据有三大方面:

课标、教材、学情。

(一)课标

课前,我仔细研读了课标,本节课的课标语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中有两个词:

“探索”、“掌握”。

我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如下剖析:

探索: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掌握: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二)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

知识与技能底数:

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和一定的探究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因而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基础。

认知特点: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但容易浅尝辄止。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给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会利用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作业汇报单,课件学生准备:

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30个

(四)下面我重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

“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学以致用-梳理提升“四个环节。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回忆:

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为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我出示一组图片(ppt),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求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探究目的和方向。

2、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

首先我引领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问怎样来求它的体积?

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方法:

切一切:

将长方体切成一个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知道长方体的体积。

但是,有的学生提出质疑: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切的,比如求一个箱子的体积,我们不能将它切一切,那么,用什么方法呢?

有的学生提出第二种方法:

用学具摆一摆。

我这节课重点引领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1号长方体,并说说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从而明确摆的方法。

再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2号和3号长方体,同时完成手中的汇报单(ppt),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最后找小组代表上来交流。

同学们会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长×宽×高。

在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既让学生巩固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又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推测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猜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是棱长×棱长×棱长。

3、学以致用

学生掌握公式后,就要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因此我分层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第一,解决上课开始留下的问题:

求可乐箱子和啤酒箱子的体积。

第二,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巩固本节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第三,公式的灵活运用。

已知长方体沙雕的体积、长和宽,求高。

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时运用的数学思想,使用的学习方法,掌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价值。

(五)最后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ppt)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构思与理解,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效果预测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

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比较抽象。

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刚深入学习空间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我把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六、教学准备:

在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的长方体纸盒和小剪刀。

七、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

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观察并触摸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实物,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活动二:

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按照活动要求,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写一写,并结合长

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长方体纸盒,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

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

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第三种:

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然后,我通过课件演示并讲解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通过自评、互评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条件。

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都得以突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活动三:

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二个环节: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练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

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例题:

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它的表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填空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突破了难点,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

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为了体现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我出示了课本第34页“做一做”,给简易衣柜换布罩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

并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实例,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

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

我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效果预测:

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由于我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有梯度的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

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