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316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docx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C名词解释

【1】细胞膜与物质的转运

一、名词解释

1.cellmembrane(细胞膜)

也称质膜,是指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物质组成的生物膜。

2.biologicalmembrane/biomembrane(生物膜)

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膜性结构的统称。

3.unitmembrane(单位膜)

不同的生物膜在电镜下呈现一种较为一致的“两暗夹一明”的3层结构,即电子密度较高的内外两层(2nm×2)夹着电子密度较低的中间层(3.5nm)。

4.amphipathicmolecule(两亲性分子/双亲媒性分子)

像磷脂分子那样的,既具有亲水的极性头部,又具有疏水的非极性尾部的分子。

5.headgroup(头部基团)

磷脂分子中亲水的小基团位于分子的末端与带负电的磷酸基团一起形成的高度水溶性的结构域,极性很强。

6.integral/intrinsic/transmenbraneprotein(整合/内在/穿膜蛋白)

有的膜蛋白通过α-螺旋(也有β-片层)一次或多次穿膜而镶嵌在脂双层中。

7.extrinsic/peripheralprotein(外在/周边蛋白)

是一类与细胞膜结合疏松(非共价键)、不插入脂双层的蛋白质,分布于质膜的胞内侧或胞外侧。

8.lipidanchored/linkedprotein(脂锚定/连接蛋白)

与外在蛋白类似位于膜的两侧、不穿膜,但以共价键和脂双层中的脂质分子结合。

9.thefluidityofcellmembrane(细胞膜的流动性)

是指构成细胞膜的膜脂和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是保证细胞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

10.liposome(脂质体)

脂质分子在水相中会自发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为了避免其两端疏水尾部和水的接触,游离端往往可以闭合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稳定的中空结构,称为脂质体。

11.phasetransition(相变)

由于温度的改变导致膜状态的改变。

在相变温度以上,膜处于流动的液晶态。

12.cellcoat(细胞外被)

指细胞膜中糖蛋白和糖脂伸出细胞外的分支或不分支的寡糖链,分布在非胞质面,成为细胞活动和细胞间识别的重要功能基础。

其蛋白质和脂质部分参与了细胞膜本身的构成。

13.cellsurface(细胞表面)

细胞膜、细胞外被、细胞膜内面的胞质溶胶、各种细胞连接结构和细胞膜的一些特化结构的统称。

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

*14.lipidrafts(脂筏)

细胞膜的脂双层并非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一些脂质分子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凝胶状态或液态有序状态,其中为富含胆固醇、鞘脂和一些特定种类蛋白质的微区(microdomain)。

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比较长,因此这一区域比较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被称为脂筏。

脂筏在膜内形成一个有效的平台:

许多蛋白质聚集在脂筏内,便于相互作用;至案发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变构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构象,在参与信号转导、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及胆固醇代谢运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5.fluidmosaicmodel(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由Single和Nicolson提出。

主要论点是,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特性:

既有晶体分子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构成了膜的连续流动性主体。

膜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在其中。

糖类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附着于膜表面。

这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不对称性和脂类与蛋白质分子的镶嵌关系。

16.membranetransportprotein(膜运输蛋白)

一些相对较大的极性或带电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这些物质的运输需要有特定的膜蛋白的介导,这些蛋白称为膜运输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17.carrierprotein(载体蛋白)

能和被转运的分子结合,通过其自身构象改变,允许物质穿过膜而进入另一侧,从而完成物质的运输。

18.channelprotein(通道蛋白)

形成贯穿脂双层的水溶性通道,使一些特异性的物质经过它从一侧进入另一侧,从而完成物质的运输。

19.passivetransport(被动运输)

物质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

*20.activetransport(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穿膜转运方式。

动物细胞根据利用能量的方式不同,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运输两种主要类型。

21.Na+-K+pump(Na+-K+泵)

是一种离子泵,又称Na+-K+-ATP酶,是细胞膜上进行主动运输的一种载体蛋白。

它利用自身对ATP的水解提供能量,逆浓度梯度一次可将3个Na+泵出细胞、2个K+泵入细胞,以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的状态。

22.Ca2+pump(Ca2+泵)

是细胞膜上存在的一种可以进行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也称Ca2+-ATP酶。

它利用自身对ATP的水解提供能量,逆浓度梯度将Ca2+向细胞膜外转运。

其每水解1分子ATP转运2分子Ca2+,最终维持了细胞内低Ca2+环境。

23.protonpump(质子泵)

在一些细胞的质膜和部分细胞器的膜上存在质子泵,也称H+-ATP酶。

是一种进行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

能水解ATP使质子逆浓度梯度转运。

24.simple/passivediffusion(简单/被动扩散)

一些疏水的小分子和不带电的极性分子不需要膜运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能顺浓度梯度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25.facilitateddiffusion(易化扩散/帮助扩散)

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可以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这种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26.co-transport(协同运输)

是一类由Na+-K+泵或质子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其逆浓度梯度运输的动力不是直接来自于ATP的水解,而是由电化学梯度中储存的能量来驱动的。

包括共运输(symport)和对向运输(antiport)。

27.ligand-gatedchannel(配体门控通道)

一些门控通道,仅在细胞外的配体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通道蛋白构象改变才开放,如乙酰胆碱受体。

28.voltage-gated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

一些门控通道,需要膜电位发生变化才开放。

如钾通道、钙通道、钠通道、氯通道。

29.stress-activatedchannel(应力激活通道)

通道蛋白感受应力而改变构象,开启通道使“门”打开,离子通过亲水通道进入细胞,引起膜电位改变,产生电信号。

如内耳毛细胞。

30.vesicle(囊泡)

是真核细胞中常见的膜泡结构。

各种囊泡,均由细胞器膜外凸或内凹芽生而成。

囊泡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我装配过程,并总是伴随着物质的转运。

vesiculartransport(囊泡转运)

是指囊泡以出芽的形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断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融合的过程。

由囊泡转运所承载和介导的双向物质运输,不仅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基本形式。

31.endocytosis(胞吞作用)

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运动将细胞外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转入细胞内的过程。

可以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32.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一些大分子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很低,进入细胞须先与膜上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然后通过膜内陷形成囊泡,囊泡脱离质膜而进入细胞,这种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选择性高效摄取细胞外特定大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受体介导的胞吞。

这种作用使细胞特异性的摄取细胞外含量很低的成分,而不需要摄入大量的细胞外液,与非特异性的胞吞作用相比,可使特殊分子的内化效率增加1000多倍。

33.clathrin(网格蛋白)

也称作成笼蛋白,是一种高度稳定的纤维状蛋白。

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二聚体,3个二聚体进而形成三腿蛋白复合物。

36个三腿蛋白复合物聚合成六角形或五角形的篮网状结构,覆盖于有被小窝(有被小泡)的胞质侧表面。

还可以牵拉质膜向内凹陷,参与捕获特定的膜受体聚集于有被小窝处。

无特异性。

34.adaptin(衔接蛋白)

是组成有被小泡包被的一种蛋白质,介于网格蛋白和配体-受体复合物之间,参与包被的形成并起到连接作用。

具有特异性。

35.dynamin(发动蛋白)

细胞质中一种可以结合和水解GTP的特殊蛋白质,在膜囊芽生时,可以帮助囊泡与本体断裂而形成。

36.coatedpits(有被小窝)

细胞膜上受体集中的特定区域,具有选择受体的功能,其凹陷处胞质侧具有网格蛋白和衔接蛋白。

37.phagocytosis(吞噬作用)

细胞吞入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形成吞噬体(吞噬泡)的过程。

38.pinocytosis(胞饮作用)

细胞吞入液体和小溶质分子形成胞饮体(胞饮小泡)的过程,形成囊泡较小。

可以分为液相内吞和吸附内吞。

39.regulatedsecretion(调节性分泌)

分泌蛋白合成后,先储存在分泌泡中。

只有当接受细胞外信号的刺激后,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瞬间提高,分泌泡才移动至细胞膜处,将里面的物质排出细胞外。

这种分泌途径只存在于分泌激素、酶、神经递质的细胞内。

40.constitutivesecretion(结构性分泌/连续性分泌/固有分泌)

分泌蛋白合成后,转运至GC,经加工、修饰、分选形成分泌泡,随即被运往质膜,将分泌物迅速排出细胞外。

分泌的蛋白质包括膜蛋白、驻留蛋白等。

二、简答题

1.简述组成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1)蛋白质(40%)(细胞膜特性、功能的决定者;具体来讲,膜蛋白可以作为酶、运输蛋白、连接蛋白、受体):

主要包括外在蛋白、内在蛋白和脂锚定蛋白。

(2)脂质(50%)(脂双层构成了膜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对水溶性分子相对不通透的屏障):

主要包括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糖脂(细胞识别和信号转导)和胆固醇(调节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稳定性)。

(3)糖类(2%~10%)(参与细胞识别、信号转导等功能):

主要包括糖蛋白和糖脂。

2.膜脂在水里形成什么结构?

为什么?

脂双层具有生物膜理想结构的哪些特点?

(1)膜脂是双亲性分子,其极性头部亲水,非极性尾部疏水。

因此在水相中可以自发将亲水头部暴露在外,疏水尾部隐藏在内。

(2)可以形成2种构造——球状分子团和双分子层。

双分子层还会进一步形成脂质体(可以用于膜功能的研究以及运载体)。

(3)特点:

①自我组装。

②构成分隔两个水溶性环境的屏障。

③连续,具有自相融合形成封闭式腔室的趋势。

④柔韧可变形。

3.简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及优缺点。

(1)内容:

1972年由Single和Nicolson提出。

主要论点是,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连续流动性主体:

既有晶体分子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膜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在其中,有的嵌在里面,有的附着在表面。

糖类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附着于膜表面。

(2)优点:

①强调了膜的流动性。

②强调了膜的不对称性和脂类与蛋白质分子的镶嵌关系。

(3)缺点:

①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类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

②忽视了膜的各个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因此又有人提出了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模型。

4.简述细胞膜的主要特性及其生理意义。

(1)细胞膜的主要特性是指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2)膜的流动性是指构成膜的脂类和蛋白质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是保证膜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

①质膜的流动性由膜脂和膜蛋白运动两个方面组成。

②膜脂的运动方式——侧向扩散、旋转运动、翻转运动、弯曲运动;膜蛋白的运动方式——侧向扩散、旋转运动

③膜具有流动性的意义:

A.是保证细胞膜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物质运输、细胞识别、信号转导等功能都有赖于膜的流动性)。

B.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生命活动(如跨膜运输)都将停止,膜内的酶丧失活性、代谢终止,最终将导致细胞死亡。

④影响膜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A.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

相变温度以上,能使膜流动性降低;相变温度以下,能阻止晶态产生,防止流动性突然降低。

B.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流动性越大。

C.卵磷脂与鞘磷脂比值越大,流动性越大。

D.膜蛋白的影响。

镶嵌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小。

(膜蛋白的流动性因为其与细胞骨架相连而受到限制,也因与相邻细胞膜的蛋白相结合或与细胞质基质相结合而影响流动性。

并且膜蛋白流动是有区域性的。

)E.其它因素,温度、pH值、离子强度、金属离子都会影响。

(3)膜的不对称性是指膜的内外两层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很大差异。

①膜脂的不对称性是指膜脂在两层中的种类、含量和比例有差别。

例如,磷脂虽然在两层中都有分布,但含量、比例不同;胆固醇趋向于均匀分布;糖脂位于非胞质侧。

②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绝对的,没有同一种蛋白质既分布在膜内层,又分布在膜外层;穿膜蛋白穿膜时的方向性也造成其分布的不对称性,其两侧亲水端的肽链长度、氨基酸种类和顺序不同。

③糖类的不对称性是指糖类仅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注意:

如果是在内膜系统则仅分布于膜腔内表面)。

④膜具有不对称性的意义:

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和生命活动的有序性,为细胞膜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保证。

5.以Na+-K+泵为例说明主动运输的机制,并阐明其生物学意义。

如果用化学试剂阻遏会

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

(产生的影响其实就是生物学意义反着说)

(1)Na+-K+泵是细胞膜上进行主动运输的一种载体蛋白,由大小2个亚基组成。

大亚基是催化部分,在其胞质侧有Na+和ATP的结合位点;外侧有K+和乌本苷的结合位点。

(2)此种ATP驱动泵通过构型变化而实现运输功能。

在膜内侧,3个Na+与其结合,刺激ATP分解使自身磷酸化并发生构象改变,Na+结合位点暴露到膜外侧,Na+与其亲和力降低,被释放到胞外;同时,K+与其亲和力增高,2个K+与其结合使其去磷酸化并发生构象改变,K+结合位点暴露到膜内侧,K+与其亲和力降低而被释放到细胞内。

总的结果是,一次转运,消耗1分子ATP,向胞外转运3个Na+,向胞内转运2个K+。

(3)总之,主动运输的机制是在膜载体蛋白的介导下,由ATP提供能量,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

(4)生物学意义:

(最直接的意义)维持细胞内低钠高钾的状态;维持膜电位;调节渗透压;控制细胞容积;驱动协同转运。

(5)细胞内约有1/3以上的能量是被Na+-K+泵消耗的。

各种影响细胞代谢的因素,如低温、毒素(乌本苷、氰化物),都会影响其正常活动。

6.简述葡萄糖载体蛋白的转运机制。

(1)葡萄糖载体蛋白的结构特点:

由12个α-螺旋的跨膜蛋白片段组成,主要含疏水氨基酸。

相对分子质量55kD。

(2)转运机制:

葡萄糖载体蛋白介导葡萄糖的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将其从高浓度运输至低浓度。

它的转运功能通过自身构象改变实现。

葡萄糖先与载体蛋白结合在细胞膜外,使其构象发生改变并将结合位点转入膜内,最终将葡萄糖释放到胞内,随后载体蛋白构象复原,完成转运。

7.举例说明协同运输的机制。

(1)定义:

是一类由Na+-K+泵或质子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其逆浓度梯度运输的动力不是直接来自于ATP的水解,而是由电化学梯度中储存的能量来驱动的。

如果两种物质运输方向相同,则叫做共运输;相反则叫做对向运输。

(2)共运输最常见的是Na+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

细胞外2个Na+顺浓度梯度靠转运体进入细胞的同时“带入”逆浓度梯度转运的1个葡萄糖。

进入细胞内的Na+又被Na+-K+泵泵出,使细胞内外Na+浓度得以维持。

可见,这种转运方式的能量实际上是由Na+-K+泵消耗ATP间接提供的。

(3)对向运输最常见的的是Na+-Ca2+和Na+-H+交换载体。

当Na+顺浓度梯度在载体蛋白介导下入胞时,细胞内的Ca2+和H+逆浓度梯度被转运出细胞,这是细胞内维持低钙和调节pH值的重要方式。

进入细胞内的Na+又被Na+-K+泵泵出,使细胞内外Na+浓度得以维持。

这种转运方式的能量实际上也是由Na+-K+泵消耗ATP间接提供的。

8.小分子和离子物质跨膜被动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1)简单扩散:

溶质分子通过质膜进行自由扩散,不需要膜转运蛋白协助。

转运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也称被动扩散(passivediffusion)。

(2)通道运输:

定义略。

(3)易化扩散:

一些极性、带电分子借助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构象改变而顺浓度梯度转运的运输方式,其过程不消耗代谢能。

9.小分子和离子物质跨膜主动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1)ATP驱动泵:

都是穿膜蛋白,在膜的胞质侧有1个或多个ATP结合位点,水解ATP使自身磷酸化,利用释放出来的能量将被转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可分为4类,P-型离子泵(形成磷酸化中间体)、V-型质子泵(真核细胞的膜性酸性区室,不形成磷酸化中间体)、F-型质子泵(线粒体内膜)、ABC转运体。

(2)协同运输:

是一类由Na+-K+泵或质子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其逆浓度梯度运输的动力不是直接来自于ATP的水解,而是由电化学梯度中储存的能量来驱动的。

包括共运输(symport)和对向运输(antiport)。

10.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些?

(1)胞吞作用: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定义均略。

(2)胞吐作用:

连续性分泌、调节性分泌。

定义均略。

11.以胆固醇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并解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1)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运输。

LDL是一种球形的脂蛋白,由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磷脂和载脂蛋白ApoB100组成。

(2)ApoB100能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诱使尚未结合的受体向有被小窝聚集,并使有被小窝进一步凹陷最终形成有被小泡。

随后,有被小泡脱衣形成无被小泡并和早期内体融合。

在酸性环境下,LDL颗粒和受体分离。

受体重新返回到质膜再利用,而LDL颗粒则被转到溶酶体后被酶消化,分解为游离胆固醇为细胞所利用。

(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患者编码LDL受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缺失或异常,不能摄取LDL颗粒,引起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并沉积,引发粥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12.简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中受体的去向。

(1)大部分受体可返回它们原来的质膜结构域被重新利用,如LDL受体。

(2)有些受体不能再循环而是最后进入溶酶体,在那里被消化,从而导致细胞表面受体浓度降低。

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3)还有些受体通过跨细胞运输将被转运物质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这是一种将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相结合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

13.简述离子通道的特点。

(1)介导被动运输,双向转运,净通量取决于离子电化学梯度,通道蛋白在转运过程中不与溶质分子结合。

(2)对被运输的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有高度选择性。

(3)转运速率高。

(4)多数离子通道不是持续开放,受“闸门”控制。

14.*简述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的区别。

(1)定义不同。

(2)胞吞泡的大小不同:

胞饮泡的直径一般小于150nm;吞噬泡的直径则往往大于250nm。

(3)所有真核细胞都能以胞吞作用连续摄取溶液和分子;吞噬作用则只有某些特化细胞具有,且不连续。

(4)形成的机制不同:

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衔接蛋白、结合蛋白帮助;吞噬泡则需要微丝和结合蛋白。

15、细胞如何吸收LDL

细胞内胆固醇来自体内生物合成或胞外摄取。

血中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底脂蛋白(LDL)携带运输,借助细胞膜上的LDL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当胞内胆固醇过高,可抑制LDL受体的补充,从而减少由血中摄取胆固醇。

  胆固醇在体内不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而经氧化和还原转变为其它含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化合物,其中大部分进一步参与体内代谢,或排出体外。

  胆固醇在体内可作为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此外,它还可以转变为多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在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变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性腺可以转变为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progestogen);在皮肤,胆固醇可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常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在肝脏,胆固醇可氧化成胆汁酸,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胆固醇在肝脏氧化生成的胆汁酸,随胆汁排出,每日排出量约占胆固醇合成量的40%。

在小肠下段,大部分胆汁酸又通过肝循环重吸收入肝构成胆汁的肝肠循环;小部分胆汁酸经肠道细菌作用后排出体外。

药物如消胆胺可与胆汁酸结合,阻断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增加胆汁酸的排泄,间接促进肝内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变。

肝脏也能将胆固醇直接排入肠内,或者通过肠粘膜脱落而排入肠腔;胆固醇还可被肠道细菌还原为粪固醇后排出体外。

16、高尔基体和内质网都是膜性细胞器,试比较其差异和联系。

差异:

(1)在化学组成上

①脂类和蛋白质是内质网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两者比例约为1:

2,内质网膜含有以G-6-P酶为标志酶的诸多酶系,网质蛋白是内质网网腔中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质;

②脂类是高尔基复合体膜结构的基本化学组分,含量约40%,含有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的多种酶蛋白体系。

(2)在形态结构上

①内质网是一种以膜性小管、小泡和扁囊为基本结构单位的膜性管网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组织细胞类型、同一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的形态结构类型与分布的差异性,向外扩展可达质膜下,向内延伸常与核膜相连。

糙面内质网是排列整齐的扁平囊状结构,网膜胞质面有核糖体颗粒附着;光面内质网表面是光滑的管、泡样网状结构,可与糙面内质网相互连通。

②三种不同的膜性囊泡组成了高尔基复合体的基本结构:

小囊泡(顺面高尔基网状结构)、扁平囊泡(高尔基中间膜囊)、大囊泡(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

(3)在功能上

①内质网:

糙面内质网主要与外输性蛋白质的分泌合成、加工修饰及转运过程密切相关;滑面内质网主要与糖原分解、脂类(包括磷脂和类固醇等)合成、细胞解毒作用及参与横纹肌收缩活动等有关。

②高尔基体具有显著的极性功能结构特征。

顺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分选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和脂类,并将其大部分转入到高尔基中间囊膜,小部分重新送返内质网而成为驻留蛋白;进行蛋白质修饰的O-连接糖基化以及跨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侧结构域的酰基化;

高尔基中间膜囊主要进行糖基化修饰和多糖及糖脂的合成;

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在形态结构和化学特性上具有细胞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主要功能是蛋白质分选和某些蛋白质的修饰工作。

联系:

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它们都与分泌蛋白的生成有关,分泌蛋白时,由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转运至高尔基体。

蛋白质的糖基化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于高尔基体。

17、简述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及与生理功能有何联系。

①脂类:

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主要功能是构成了细胞膜的主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②蛋白质:

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细胞信号转导等;③糖类:

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中起作用。

 

【2】细胞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

一、名词解释

1.*polyribosome(多聚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条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