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503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docx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

“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

“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

计篇》中说: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在这里,孙子主张在政府和军队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主张把编制、官吏和财物开支等都纳入到法的轨道,并用赏罚等手段保证这些制度得到贯彻落实,这些措施对于军队的治理、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处理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赏罚要严明。

孙子在《作战篇》指出:

“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在《九地篇》中,他又说: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由此可见,赏罚分明,是孙子“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孙子认为,赏罚必须严明有信。

赏罚有信,军纪严格是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宀计篇》)。

因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曰乱。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孙子倘地形》)但是,赏罚也不能滥施,在制度颁布之后,必须先晓谕于众,再有违反者,才能施以赏罚,否则,不教先诛,则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

  第三,统帅要自主。

孙子主张,将权要相对独立,必要时要不受君命的限制。

他说: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奸九变篇》)。

孙子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军事行动是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料性和复杂性的,将帅必须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对军事部署和计划做出调整。

战场上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莫测,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将领没有主动权,不但可能贻误战机,而且必定处处被动。

所以,“战道必胜,主曰勿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孙子亰地形篇》)。

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况确有打胜的把握,就算国君下令不要打,也要坚持开战;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况不能取胜,就算国君下令要打,也坚持不能出战。

军事行动以取胜为目的,所以统帅必须要有根据战局灵活决策的权力,不能事事唯命是从。

三、将帅五德,孙子曰:

“者,智、信、仁、勇、严也”的将领所必备的五种品德:

智谋才能、赏罚有信、仁爱士卒、果断勇敢、军纪严明。

首先说智,智可以理解成智谋、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眼光、见地。

一个人若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具备智的品德,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通过对事物宏观、全面的把握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战术。

战术虽然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必须服从战略思想的核心,灵活运用。

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

信就是诚信,信誉,说话一言九鼎,是做人的品德,也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老子》中提到: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衰。

”意思是一个人倘若没有信用,则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一个国家没有信誉,则国事必将衰落。

仁是指仁爱、博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一个人的亲和力。

子曰:

“...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对他人亦应以爱心来对待,如能持续地在这些方面努力,就能接近仁了。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也是让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包容的。

只不过这种思想过于天真罢了,关于这个问题,有机会再跟大家详细说明。

勇指一个人有勇气、有胆量、有气魄,是果敢的性格、拼搏的精神。

儒家提倡的知耻近乎勇是指一个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品德,这种行为是值得推崇的!

严是指一个人严以律己的威信,严格执行军纪、法纪的威严。

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明的纪律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严是在约束机制中对他律、自律、律他的最佳执行力,律他先律己,自律必他律。

在治军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

它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主张“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它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并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而制胜”,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

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

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

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的启示

一、引言 

 《孙子兵法》历来被奉为兵家之圣典,而今天许多中外管理学界也对其推崇备至,本文从《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观的内在关系入手,对于孙子兵法之于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们的一些启示做一个探讨。

 

 商场如战场,因此,军事战争中许多理论原则同样适用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场。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孙子兵法》被许多企业管理者拿来作为他们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然而,对于《孙子兵法》的认识,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将《孙子兵法》的思想单纯的看作是勇于竞争两方之间,挫败对手,获取胜利的策略和计谋。

其次,对《孙子兵法》的理解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眼光,见木不见林,有时甚至是断章取义,不能从精神实旨上把握住《孙子兵法》的精髓。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大家都感觉《孙子兵法》对于企业管理应该颇有借鉴意义,但往往又不清楚它可以从哪些方面,如何起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因此而停留在零散而感性的层次。

 

本文试图从上述问题入手,以一个新的角度,剖析《孙子兵法》的内在结构,分析《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若干联系,以及《孙子兵法》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二、《孙子兵法》的结构以及与战略管理的联系 

 《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15年左右,全书共13篇,以战争的一般进程来谋篇布局,文辞恢宏豁达,内容精博深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奉为兵家之圣典。

《孙子兵法》全书既为一有机整体,各篇又能独立成章。

首先来看《孙子兵法》本身的体系结构。

 首篇《始计篇》的核心是庙算,即战前的内外环境、敌我情况分析。

孙子提出“五事七计”,并特别强调“道”——令上下与民同意——显示其对上下同欲、政令统一的高度重视。

庙算的目的在于战前的分析和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作出初步的判断和决策。

其后为《作战篇》和《谋攻篇》,笔者认为这两篇之核心意旨在于强调两项统驭战争始终的基本原则:

“速胜”和“全胜”。

孙子认为兵贵拙速,“未睹巧之久”,“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

一要把握战机,速战速决,二要胸怀全局,整体考虑战争的得与失。

 

 对应于战略管理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孙子在前三篇所讲的内容,与战略管理的前期需要开展的战略规划与定位的很多工作有很多共通之处。

因此我们暂且将它视为第一部分。

 

 中间五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和《九变篇》,论述如何治军,如何策划战局战势。

可以将《形篇》、《势篇》看作这一部分的主体,其后三篇是对主体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

孙子提出“兵形象水”,其势“如激水漂石”,用兵达到“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这是治军用兵的最高境界。

传统上将“形”看作是军事实力,笔者以为孙子本意指军队物质实力的部署和军队内部的“修道保法”,形之精义在于谋篇布局的能力,而非实体外形与数量。

势之精义在于凝合、调动士兵的士气、使形的结果升华为一种气势,守则“如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如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提出用兵之法,以正合,以奇胜,避实击虚,以患为利,归纳起来,其核心在于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其间一以贯之的主线即“变”。

奇正用兵的思想最早见诸于《老子》,孙子将道家这一辩证思维在军事领域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这五篇由奇正之变、虚实之变、迂直之变升华出另一个指挥作战的基本原则:

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对应于战略管理,我们会发现,这五篇所讲的内容,与战略管理的中期需要开展的战略目标分解与战略举措的很多工作有很多共通之处。

因此我们可将它视为第二部分。

  最后五篇:

《九地篇》、《行军篇》、《地形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具体论述如何在实际行军作战中灵活机动,“致敌”而“不致于敌”。

《行军篇》论述作战中有关行军的问题,《地形篇》论述为将者如何善用地形之利,《九地篇》从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着重论述如何因利乘便,调动、凝聚人的士气,使之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这三篇在论述行军作战的具体问题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

善用奇正之变,因地制宜,因敌制胜。

通观全书,这也是贯穿十三篇的主线。

 

 《火攻篇》和《用间篇》,体例上安排在结尾,其内容更可以独立成章,历来被视为作战的辅助性手段。

但均能独立成篇,足见孙子对其之重视,以至于他认为殷周之兴,甚赖伊尹、姜尚洞明先朝之事,也是“间”之功能的绝好明证。

  

最后五篇深入到具体的战术操作层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具体战略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着眼于未来的、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获取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而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动态过程,总体上可分为基于企业使命和远景的战略定位、从该战略定位出发的战略计划与分解、以及对相应战略分解结果的实施与监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与这个思想有着很多方面的相通之处,而且,书中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具有独见性,细细研读还会有不少新的启示。

 

 以上大体上概述了《孙子兵法》的结构及其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一些联系。

正如其他诸子所著所述一样,孙子兵法论述上时有穿插、重复,结构上略欠西方著作所有的严谨和精细。

日本学者藤冢瞵有一个比喻深为贴切:

“《孙子兵法》十三篇恰似摆在盘子里的十三颗珍珠,一方面各自保持其自身的色泽,另一方面又互相闪耀着其余十二颗珍珠的光彩。

” 

 三、《孙子兵法》对于经营管理的若干启示  

(一)企业经营决策要理性 

 孙子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打仗不是儿戏,不仅要有周密的筹划,最关键的在于:

战争的指导思想是“全胜”,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有好的决策机制来规避经营风险,避免出现“怒而兴师”之类的冲动决策。

比如,企业不能为了做大而四面出击,一定要把握市场先机,不仅在进入市场时要有占先优势,在竞争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要以把握市场主导权(全胜)作为一个指导原则。

  不仅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理性,而且决策过程也要做到理性。

因此他提出来,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孙子提到的在决策上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道天地将法”,我认为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企业决策。

  

(二)企业经营要出奇制胜,不断寻求把握市场主动和价值创新的机会并转化为现实优势  

不少人认为,孙子兵法中谈到的奇正思想只是具体战役中所运用的一个策略而已。

我认为其的意义远不止此。

不管是产品的差异化也好,还是策略和手段的差异化也好,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寻求差异化。

前几年,蓝海战略十分盛行,普天之下似乎没有人不谈蓝海战略的。

与其说是一种战略理论,倒不如说它是一句话:

寻找价值创新的突破点。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它远没有孙子讲得透彻,讲得精彩。

孙子说:

“凡用兵,以正合,以奇胜。

”正面的硬碰硬不是解决之道,胜败之关键在于出奇制胜,奇是什么,就是价值创新,寻求把握市场主动的机会。

而且,是竞争也好,企业经营也好,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奇”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超越,“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始终保持领先一点点,或者始终保持差异一点点,不断地寻求价值创新的突破点,才能称之为善战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孙子思想及其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联系及启示,目前的理论或者说法相当多,限于篇幅,此处仅作粗浅的分析,如何把握孙子兵法的精神实旨,吸取其中的精华为管理所用,需要实践的摸索和检验

在现代战争中的启示

1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美国伊拉战争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颇为稀奇。

原本打算等最后通牒过了2天在进行比赛,但是突然通过卧底获悉萨达姆正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进行“斩首”行动。

这次虽然没有炸着萨达姆,但是给了伊拉克的防空施设和部队指挥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毕竟萨达姆没办法一边开会,一边上前线查看。

2先发制人

美国发动伊拉克之战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的军队。

于是美国在这场战争的推进速度极快,战争第二天,美国装甲部队就长驱直入,不到半月就拿下了巴格达。

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意思是说打仗第一要比拼谋略,其次要比拼外交。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为了轻而易举的进入巴格达,就先进行大规模的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认为没有威胁后,就用机动部队长驱直入。

最经典的一笔是到了巴格达城外后,成功的策反了共和国卫队的总司令,以至于出动直升飞机,把共和国卫队司令接到了直升机上面运回航空母舰,使共和国卫队解体,从而轻松的进入巴格达。

在外交上,美国早就在战争开始前很久就已经做好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工作,使其同意驻军,甚至直接从科威特边境进入。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无为而治”。

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

“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由此可见自古知兵非好战。

二、出奇制胜思想“无”和“有”是《道德经》中一对很重要的哲学范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孙武对此发挥得十分巧妙,他指出:

“战势不过奇正,以正合,以奇胜”,在军事上,“无”的具体应用就是“奇”,“有”的具体应用就是“正”,“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这些宏论同《老子》哲学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和“有无相生”的原理是一致的。

三、愚兵思想在《道德经》中,似有愚民思想: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孙武则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

这种思想是他们共同的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则老子主张统治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关心民众疾苦。

孙子则要求将帅“视卒如爱子”,他还指出: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同欲者胜”。

老子和孙武都十分重视民众的支持,争取民心或军心,把政治和军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众和士卒之中。

可见他们都很注重实际,深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五、柔弱胜刚强老子贵柔,认为“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所以柔弱胜刚强。

他指出:

“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军事上“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孙武继承了这些思想精华,他在兵书中写道: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奚谷者,形也”。

并把兵形如水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

例如: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中的“不意”、“不备”,就是“虚”,水常居高临下,避实击虚,兵也是如此。

又如:

“声东击西”之类的战略战术,就是要造成兵势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各个歼灭敌人。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以弱胜强、化害为利?

孙武主张:

“陷之死地而后生,投入亡地而后存”。

老子说:

“进道若退”,也是这个道理。

通过主动陷于绝境来促使矛盾的转化。

历史上项羽率领的楚军“破釜沉舟”、韩信的汉军“背水一战”,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

六、贵“无”思想贵“无”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孙子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只有达到“无”的境界,才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他也希望君王处于“无为而治”的地位,指出: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他要求将帅要有“形人而吾无形”的战略战术思想,主张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机动灵活,以便造成“我专而敌分”的战场态势,这样一来,“敌虽众,可使无斗,则胜可为也”。

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老子、孙子这些“贵无”的战略战术思想即便是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洞察先机、超越平凡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极而反,貌似强大完美的事物,其实潜伏着危机或困难。

老子深刻地指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和变化,当人们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时,那它已经在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

《孙子兵法》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论述: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这里体现了道家以奇用兵的军事思想。

八、后发制人人的行为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老子不主张直接探求,而是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他说: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孙武在军事学里具体地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在《军争篇》中写道: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充分利用各种制约因素和各种假象来牵制、迷惑敌人,使敌方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汉战争中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著名的战例,体现了“以迂为直”和“后其身而身先”的战略思想。

九、游刃有余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物极必反,因此,处于正面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反面。

他说: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

保持“道”的人,他不要求饱满,正因为他不要求饱满、留有余地,虽然有缺点(蔽通弊),却能取得新的成功。

《孙子兵法》中的“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思想是同老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

他的这种思想也符合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之间作战的实际情况,当时的作战是称霸和外交的重要手段,并不一定要把敌方灭掉,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了。

当然,他的这种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是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十、朴素的总体战思想《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朴素的总体战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指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高明的统帅可以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赢得胜利,这里面已经有总体战思想的雏形。

孙武则继承和发展了总体战思想,他明确地指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认为,对敌作战首要的是政治手段与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次是外交手段,主要是指纵横捭阖方面的手段;再次才是军事手段,攻城则是下策了。

战争只是政治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