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12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docx

农业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二十年光辉历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为统领,更好地肩负起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

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开发的“综合性”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是指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山水田林路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其次,是指资金来源的综合,即实行财政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综合投入;同时,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

再次,是指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还有,是指治理效益的综合,即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重大决策,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适应中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产生和实施有其深刻时代背景。

一是我国人口逐年增加,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人口每年自然增长约1300-1400万人口,而因基建项目及水土流失等原因净减少耕地约300-500万亩。

为了有效地遏制这种趋势,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耕地的减少,采取硬性措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科学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确保耕地资源的总量能够“稳中有增”。

二是农田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80年代初期,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中有10多亿亩中低产田,基本属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贫瘠农田。

主要表现在:

农田基本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缺乏;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洪涝干旱造成全国常年成灾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20%左右;农田生产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有机肥不足,土地肥力下降;农田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滞后,基本上采用传统常规种植,因而全国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解放以来,国家虽然对农业生产建设给予财力物力扶持,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也在投劳投资,但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缓慢,开垦宜农荒地力度不够,农田排灌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已到了非增加投入不可的时候了。

因此,国家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88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共958亿元,年均增幅为17.15%。

除中央财政投入外,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也向农业综合开发大量投入。

把这些资金加在一起,20年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总投入约为3000亿元。

共改造中低产田5亿多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6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除涝面积2.04亿亩。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2.68亿公斤,棉花、油料、糖料的生产能力也得到大幅增加。

截止到2007年,梁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开发投资14770万元,开发中低产田11.8万亩,开挖沟渠281.8公里;硬化道路116公里,植树50万株;建设桥涵闸1508座,新打维修机井406眼;建设完成了PVC管道铺设、地下低压管道灌溉、渠系衬砌等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我们韩岗镇自2006年1月起开始实施世行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今年上半年已全面竣工。

共完成投资1700万元,开发土地面积5.6万亩,建设方田250块,修筑硬化道路106公里,开挖沟渠280公里,新建桥涵690座,新打机井260眼,埋设PVC管道216公里,农田林网植树50余万棵,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受益村庄34个、人口4万多人。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被誉为“鲁西南平原地区最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

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比如,梁山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中开发优势产品,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见效快、效益高、农民直接增收的规模化种养基地。

2003年以来,先后在大路口、马营、韩岗、韩垓项目区建设了特色林果、中药材、芦笋、大蒜等高效农业种植基地10余处,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拉动了项目区经济增长。

同时实施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基地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加快推进土地治理项目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我们韩岗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了总面积3万亩的韩岗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出台了《关于壮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

现已聚集发展了梁山县灵芝虫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绿健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梁山水泊玉兔养殖有限公司、盛庄秀君养殖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兴建了以齐岗为主的5000亩蔬菜种植、以荣店为主2000亩脱毒土豆、以南袁口为主的5000亩良种繁育、以辛集为主的2000亩杞柳栽植、以刘庙村为主的食用菌栽培以及项目区5.6万亩林网等六大特色农业基地。

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梁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高标准林网3240亩,7.5万亩耕地全部实现农田林网化,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方田框架,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目前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林茂粮丰、环境优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梁山县大力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提高灌溉质量和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年可节水214.5万立方米,比常规大水浸灌相比,亩可节水107.25立方米/年,节水率达46.6%,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节水工程的实施,不但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达到了省电、省工、省时的效果。

大力实施整地改土项目。

项目区共平整土地3.8万亩,深翻土地6万亩,秸秆还田4.5万亩,平衡施肥4.5万亩。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翻改土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项目区农作物产量。

    (四)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梁山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田间生产道路与村庄规划统盘考虑,同步施工,特别是与村村通公路工程密切结合,达到了项目区部分村主要街道和骨干道路路面水泥化,田间生产道路面沙石化,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改善了生产运输条件。

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一池三改”和自来水受益村庄达140多个,受益户15000余户。

坚持农田林网建设与村庄绿化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村、绿化示范村建设工程,通过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净化了庭院,美化了街道,形成了较完整的农业生态链,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五)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近年来,项目区普遍加大了科技开发力度,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遍地开花结果,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

梁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项目区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搞好农技推广的各项指导服务,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项目区内引进推广18个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良种,推广12项优质专用小麦、饲用玉米、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举办105期农业技术培训班,项目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有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由45%提高到60%。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在2007年6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出: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综合开发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而项目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则盛赞农业综合开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年取得辉煌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站在新起点,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来审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一)开发内容缺乏“综合”性,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轻农业产业开发

顾名思义,农业综合开发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综合性”。

从狭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投人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植树造林等等。

而从广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等待。

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性不强。

把农业综合开发局限于垒坎砌沟、改田改土等单一的开发思维之中,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个项目”的结合上认识上存在偏差,政策上受到制约,要求上存在差异。

对实施深度开发、扩大层面、增强开发实效在方向上不很明确。

忽视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内涵,找不到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亮点。

    

(二)开发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逐步增加,农民筹资筹劳不足

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个主渠道,虽然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但仍与要求相关甚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巨大资金需求。

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对“统”和“分”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分”的过多、“统”的过少,个体农户无力投资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欠账太多,致使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老化严重,需要的改造修复资金越来越多;由于近几十年来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化率下降十分显著。

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病虫害发生率逐年上升,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对农机和科技需求越来越大。

农机、机耕路、科技示范推广和培训的投入需求越来越大。

而另一方面,由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出台,“两工”的限制使用,特别在国家对农业实施税费改革后,在“多与、少取、放活”大的方针政策下,农民筹资筹劳难度越来越大。

据调查,梁山县农村20-50岁男劳力近50%外出务工。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大规模农民投工投劳参加农业综合开发越来越难。

    (三)开发主体错位,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必然主体。

而在有的地方,农业开发项目办的是农民的事,却没有农民的参与,结果是政府在忙,农民在一旁看热闹。

目前,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素质偏低,主要是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

这一落后的现状,导致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弱。

二是主体缺乏,农业综合开发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

但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的劳力多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造成劳力不足,主体缺乏。

三是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够。

部分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甚至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行为,与自己关系不大,主体意识相对淡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

    (四)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重建轻管现象亟待解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建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界定其所有权归属,形成了重建轻管、只用不管状态。

虽然按照规定项目结束后,与相关单位办理了相关移交手续,制定工程管理制度,但因一是国家没有从法律上界定这些资产是国家资产还是集体资产,谁是其真正主人;二是资产管理费用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其结果是大多数管护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工程损毁后,无人修复,使工程难以长期发挥作用。

    (五)农业科技培训滞后,农民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尽管项目区普遍加大了科技开发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科技示范项目只重视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引进和小面积推广,而不重视对项目区广大农户实际种植推广,有点无面,起不到全面辐射带动作用;有的科技示范项目追求新、奇、特,但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成为观光项目,农民产销两难。

有的地方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受传统种养模式的影响,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能力差,推广难度大。

此外,由于受经费、农民素质、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良种良法”只能在项目区小范围内推广进行,要使项目区大多数群众改变传统种植习惯,采用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需要2-3年才有成效。

同时项目实施周期与农作物生产周期又不尽一致,农民只能被动灌输,而没有“认识-消化-吸收-巩固-提高”的时间过程,形成的结果是只有小部分农民半生不熟地了解“良种良法”。

    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措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们必须站在新起点,适应新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为统领,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更加有力地服务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论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意愿的“民心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综合开发中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

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

农业综合开发所包括的土地治理项目、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专项科技示范项目等几类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农民的生活宽裕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人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内容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逐步成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实力增强的一支生力军。

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日益广泛的深刻影响。

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全社会关注“三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国家财力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认真研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举措,切实解决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保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农业发展战略措施,它同时也是支持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

从狭义上讲,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投入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植树造林等;从广义上讲,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使田间道路铺筑和农村道路建设、田间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把发展畜牧养殖和能源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

为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这就是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

一是要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把农业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由以往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

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上的“第一个转变”中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改造中低产田仍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长期坚持的主要任务;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要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

这是因为:

(1)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要把继续以改造中低产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和长期任务。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又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在继续抓好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要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温家宝总理指出:

必须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上“第二个转变”的内容,是要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由过去的“数量型”转到“质量型”和“效益型”上来。

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是关键。

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

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搭平台,引导支农资金来唱戏,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带动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建立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特别是人畜饮水、沼气建设、农村道路,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改水、改厕、改路,合力建设和谐农村。

有效地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合力建设农村美好家园。

1.整合支农资金。

整合好支农资金,既可以把有限的支农资金花好,花出效益来,又可以治理一片,成效一片,扶持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效果。

为此我们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按用途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专项预算,大力推行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财政性资金整合。

通过整合将同一使用方向的预算内、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以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同一类资金,包括社会融通资金捆绑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集中归口在财政部门管理。

有效破解了财政资金平均使用“撒芝麻盐”与项目零星分散,重点不突出,长期制约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的问题。

同时建立项目评估责任追究制,通过建立责任卡制度,各负其责,进行跟踪管理。

2.健全投入机制。

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和规模效应,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投入按照《农业法》规定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申请国家项目资金向项目区集结,解决项目区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提高财政项目区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提高财政项目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项目区的范围;三是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贴息、项目支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农民共同投入的新农村多重化投入机制。

通过投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公平、公正、透明的财政资金牵头引路,吸引和带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投资。

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抓好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与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采取各个项目建管结合,以长补短的办法,拍卖项目区的林管权、租赁水利设施、引导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建设等措施,拓展项目区建设投资渠道,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和多元投入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切实保障。

  (三)构筑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平台,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