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232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课件

2016年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它曾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

阳关与玉门关成犄角之势,就像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要地,虎视眈眈。

古阳关①。

走在去阳关的路上,沿途景色瞬息万变。

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偶然)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原是一条林带。

车轮飞转,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从沙漠里(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虽然昨日的阳关城早已被历史(淹没/湮没),但它当年的雄姿似乎仍历历在目,使人总有无限的感慨。

阳关,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非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对他们来说。

这里无异于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关隘(ài)闻名遐迩B.对峙(zhì)犄角之势

C.广袤(mào)虎视眈眈D.戍(shù)守历历在目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尔驶淹没B.偶然闯淹没

C.偶然驶湮没D.偶尔闯湮没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②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

B.①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②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C.①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②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D.①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②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峄山景区春节祈福庙会上,秧歌、杂技、舞龙舞狮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演员们穿着姹紫嫣红的服装,为庙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B.下午两点三十分,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开始了,我们物业中心代表队的十名队员,同仇敌忾,尽力拼搏,秒杀对手。

C.不少二三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同时楼盘又大量过剩,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新的住

房政策,摆脱目前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D.中国对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有关活动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无可厚非,无须他人说长道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专家提示,公众若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或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

B.香港旺角发生骚乱,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秩序和形象,香港警方随机展开刑事调查,抓捕了部分疑犯,香港各界对此众说纷纭,态度不一。

C.各国经过20多年断断续续的谈判,一份历史性协议终于在法国巴黎诞生。

这份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D.2015年央视推出“谁是棋王”活动,宗旨是以“走出家门、科学健身、融入社会、分享快乐”为目的,普及围棋项目,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

简而言之,一是通过自然证据,二是通过人文资料。

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所谓“自然证据”,就是发掘到的生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文遗迹、植物孢粉、冰川或湖泊沉积物、石笋等,通过测定它们的特殊元素或成分获取其存留期内连续的历史气候信息。

所谓“人文资料”,就是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等,甚至包括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关于水旱、晴雨、冷暖和生物活动等的记栽。

单独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定性地知道一个时期的状况;如果加上与现代资料的对比分析,甚至能将这些定性的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系统地搜集、鉴定和辑录这些材料,可供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树轮、湖芯、冰芯、石笋样本等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还是文明古国,自殷商以下,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书缣帛等存世文献之丰富与连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我国现代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曾说: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关于利用自然证据研究气候变化的情况,可从我国史前全新世气候研究窥见一斑。

古生物研究发现,现今分布北界为高雄和绿岛的珊瑚礁曾分布到台湾岛北岸;现今生活在南海的喜暖的一种昆虫,全新世时曾分布到宁波、上海、连云港水域——这说明当时海洋环境要比现代温暖。

与自然证据相比。

人文资料烙上了社会性的特殊印记,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

古人编写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

比如江苏涟水《安东县志》记载1637和1642年分别出现“四月大雪杀禾”和“立夏大霜”的极端天气。

但我们无法通过这些记录发现这一时期的气候整体趋势。

而在私人文献(如文人笔记)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

细节,比如冯梦祯的《快雪堂日记》就记载了1588~1644年27个年份里,苏宁杭等江南地区的桃花、梅花、玉兰等的始花或

盛花日期。

这些春季植物物候期平均较20世纪60~80年代晚3天以上,说明此段时期春季温度整体上要低于现代,如果进一步分析现代江南地区植物开花与春天温度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当时的春季温度,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并可以相互对照。

自然证据保存至今,记录的“噪音”往往多于真实的气候信息,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人文资料散落在浩繁的典籍之内,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

以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开启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面目,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独具特色的研究之一,也必将继续焕发出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研究历史气候的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B.通过自然证据即可对历史气候窥见一斑,而人文资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

C.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又是文明古国,存世文献既丰富又有连续性。

D.对自然

证据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对人文资料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自然证据和通过人文资料是研究历史气候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实

际上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研究的。

B.把古代人文资料与现代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将单独分析古代人文资

料时获取的定性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

C.古代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提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而私人文献则专门记录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

D.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用来揭开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相。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根据人文资料进行气候研究的一项是

A.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很多。

B.《苟子·富国篇》说:

“今是土之生

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现在北方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可知战国时代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期比现在长。

C.天凤三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

《汉书》中有很多王莽时期这一类反常气候的记录,说明当时出现持续多年的严重低温。

D.《梦溪笔谈》中,北宋沈括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提出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父世农夫,至衡好学。

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

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

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

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

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

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

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

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

“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

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

”有诏勿劾。

衡惭惧,上疏谢罪。

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

上报曰:

“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

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

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来烛也。

传不云乎?

‘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

’君其察焉。

”因赐上尊酒、养牛。

衡起视事。

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

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

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

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

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

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闻:

听说

B.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罔:

欺骗

C.上报曰:

“君以道德修明报:

回复

D.然群下多是王尊者是:

赞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B.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衫朝廷必为国器

C.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D.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杉朝廷必为国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匡衡在平原郡为官;后来乐陵侯史高为了成就自己善于推举人才

的美名,征辟匡衡为议曹史,并向皇帝举荐,匡衡得以进入

朝廷任职。

B.元帝曾询问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读了很高兴,进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让他接替韦玄成任丞相,封他为乐安侯。

C.成帝时,匡衡与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王尊则弹劾他二人,指责他俩不陈述自己对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

D.匡衡的儿子们犯了罪,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等待皇帝降罪,皇上派使者诏令恢复他的官帽朝鞋;但有司又以其他罪名弹劾他,他最终被免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5分)

(2)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

(8分)

戏题

昌思诚

典①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蹰。

瓶中有醋堪和菜,囊底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②事,只因曾读数行诗。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注】①典:

典当。

②些子:

一些,某些。

(1)诗的前两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是怎样体现的?

(4分)

(2)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讲到志士仁人“▲,▲”,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2)杜甫《登高》

中“▲,▲”两句描写了诗人白发日添、因病断饮的生活境遇,忧国伤时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后人千载若见。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两句诗形象地抒发了登顶后的感受,“▲,▲”,表现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的博大、高远的胸怀。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按照恰当的顺序组合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语段。

(只填序号)(4分)

①我们可以用手指着自己而在话里省去一个“我”字

②这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

③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

④我们必须尽量按照文法写作完整的句子

⑤而是我们可以有很多辅助表情对说话内容进行补充

⑥但在写作时却不能这样做

17.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概括品鉴铁观音茶优劣的要点。

(总共不超过15字)(4分)

“铁观音”一直备受大家欢迎,对于行业中高手来说,很容易鉴别出茶叶的优劣,而对外行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

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

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冲泡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

安溪铁观音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高扬的类似兰花的香味,但是并不是所有安溪铁观音茶都会有兰花香,只有少数制作成功的优质产品才会出现明显而馥郁的兰香。

一般来说,常见的兰花香有两种风格,如其中一种风格比较尖锐,香气霸,具有很强的冲力,刚性十足,令人印象极深,普遍被茶友作为衡量产品是否是高档安溪铁观音的基准。

18.下面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补充下面文段中两处空缺的内容。

 

要求:

语意完整,句式连贯,语言简洁。

(4分)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不断发展的历程。

先秦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寓言等作品已具备小说的某些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正式产生;①;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宋元时期大量涌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②。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

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

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

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

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

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

好一个树神。

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

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

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

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

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

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

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

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

深红的树干,道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

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

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

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

一幅古典的风景画。

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

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

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

他说:

这是佛缘。

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

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

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

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

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

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

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

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

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

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

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

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

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

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

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

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

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

大山深处,长城脚下。

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

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

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

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

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我问老刘:

“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

”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

说:

“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9.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

(4分)

20.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

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22.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积雪盈尺、寒冷异常的日子里,西方某公立小学却总是照常开课。

有家长质问校方何以如此,校方说:

“如果停课的话,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就不能享受暖气和免费午餐,回家会挨冻挨饿。

”家长说:

“那只接送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不就行了?

”校方说:

“不行,我们不能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践踏他们的尊严。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