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4406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

共40分)

1.大脑皮层中心的(  )与性格可能有一定关系。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2.当铃声由中性刺激物转化为食物的信号刺激,意味着动物建立了(  )。

A.反射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3.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于(  )状态。

A.真正的注意

B.表面上的不注意

C.表面上的注意

D.真正的不注意

4.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的(  )。

A.个别对象阶段

B.空间联系阶段

C.因果联系阶段

D.对象总体阶段

5.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是(  )。

A.物理特性编码

B.表象编码

C.言语听觉编码

D.语义编码

6.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

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  )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7.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种思维的类型属于(  )。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形象思维

D.形式逻辑思维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明(  )。

A.只有分析没有综合

B.只有综合没有分析

C.看问题太肤浅

D.看问题太片面

9.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生具备哪种品质?

(  )

A.独立性

B.果敢性

C.坚定性

D.自制性

10.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1.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中,墨守成规的契约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13.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4.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  )。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15.反映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是(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评价

16.有些人善于发现问题,有些人对问题熟视无睹,这是(  )的表现。

A.性格的理智特征

B.性格的情绪特征

C.性格的意志特征

D.性格的态度特征

17.

“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18.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称为(  )。

A.教师素质

B.心理素质

C.教学能力

D.教育机智

19.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20.同一个策略,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时遵循(  )。

A.生成性原则

B.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C.特定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必须具备人脑和__________才能产生人的心理。

2.__________是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

它的主体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

这里的儿童指0~17岁的未成年人。

3.__________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数量越大,广度越大。

注意广度通常是指视觉注意的范围。

4.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__________的反映,就是知觉。

5.__________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6.所谓__________,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7.__________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8.概念的形成具有两个条件:

第一是儿童必须辨别概念的__________;第二是成人对儿童的反应应给予__________。

9.__________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10.过度焦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__,即儿童从早年就出现焦躁、易感等过度反应特征,表现为缺乏自信、温顺、克制自我、智力较高等特点。

通常他们的父母也有慢性焦虑症。

二是__________,对于那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儿童来说,由于生活中出现一些重大的刺激,如父母离婚、受到教师严重歧视等,从而导致焦虑过度表现。

11.__________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12.__________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1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__________、特点互补等。

14.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

作为一个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__________和自我监控三方面。

15.___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16.气质是人心理活动__________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7.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比奈智力测验”与“__________”。

18.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__________、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

各有何特点?

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3.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有哪些特点?

4.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

5.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四、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分析气质差异对实践活动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大脑皮层中心的额叶与性格可能有一定关系。

2.C【解析】当铃声由中性刺激物转化为食物的信号刺激,意味着动物建立了条件反射。

3.B【解析】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于表面上的不注意状态。

4.C【解析】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的因果联系阶段。

5.D【解析】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是语义编码。

6.C【解析】早上学习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

晚上学习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7.A【解析】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就属于发散思维。

8.A【解析】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彼此相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

分析反映事物的要素,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

在思维过程中,它们是统一的。

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则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9.D【解析】自制性表现为是否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10.C【解析】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11.C【解析】墨守成规的契约定向阶段属于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中的第五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12.D【解析】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A【解析】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吸引的人际关系。

14.C【解析】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15.B【解析】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16.A【解析】性格的理智特征即人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的个体差异。

17.C【解析】

“揠苗助长”意指把营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8.A【解析】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称为教师素质。

19.C【解析】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

20.C【解析】同一个策略,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时遵循特定性原则。

二、填空题

1.客观现实2.发展心理学3.注意的广度4.整体5.表象6.意义识记7.集中思维

8.正反例证肯定或否定9.应激10.素质性焦虑境遇性焦虑11.品德12.道德认识

13.特点相似14.自我体验15.自我意识16.动力17.韦克斯勒智力测验18.社会地位

三、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

心理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订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实验法是一种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

各有何特点?

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答:

根据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把情绪分为三种状态:

(1)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其特点是:

第一,缓和而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具体说来,心境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却相当长。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的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

(2)激情:

一种较猛烈,爆发性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其特点是:

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度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总之,激情有着强烈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三个显著特点。

激情有双重作用。

积极的激情与理智、坚强意志相联系,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它是人的行为的巨大动力。

消极的激情可产生不良后果。

个体在激情状态下,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

但人的理智与意志可以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

(3)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一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机能,使人精力旺盛,活动量增大,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帮助人化险为夷,及时摆脱困境。

但应激也会使人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甚至会发生休克和死亡。

3.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

(1)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

(2)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3)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

4.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

(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半是由家庭、教师、学校集体提出的。

而且,他们的行动动机和目的常常是比较短暂的、狭隘的、具体的。

那些远大的、抽象的行动动机和目的对他们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还不能对他们的行动起很大的作用。

其次,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是很不稳定的,还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

为实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而积极地行动。

最后,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表现出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更多地受一些有关的具体事件所左右。

(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强的。

5.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答: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①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②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③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分析气质差异对实践活动的作用。

答:

(1)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每一类型的气质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熟,为社会做出贡献。

了解气质差异,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

(2)气质差异可以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每一项活动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的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耐受性,注意力持久;有的要求从业者反应敏捷,有较高的兴奋性。

如果个人气质类型与职业要求相吻合,就会激发出人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工作成效。

因此,气质可以作为选择职业的参考指标。

(3)了解气质差异能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气质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学实践证明,两种极端类型(不均衡)的人,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各种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因素会诱发个体身心功能弱化,导致各种躯体或心理疾病。

因此,在实践中注意培养和发展气质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的不良影响,有助于个体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4)气质差异在协调人际关系时可起到同质吸引或互补的作用。

气质发挥着独特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彼此个性特征的相似性越大,越容易相互吸引,形成密切关系。

如同属粘液质类型的人,双方在对事物的感受性、情绪表达方式、行为反应特征等方面,有很大的共同性,双方容易成为知己。

另外,当交往双方的气质特征正好构成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双方各取所需,使人际关系更融洽。

(5)了解气质差异有助于因材施教。

实践证明,同一种教育方式对不同气质特征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如:

尖锐的批评可能使多血质的学生受到震动,使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可能使胆汁质的学生被激怒,产生逆反;还可能使抑郁质的学生受到重创,丧失自信。

因此,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能。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