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5646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docx

江西省三校上犹大余崇义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1

大余中学、崇义中学、上犹中学

2009—2010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2、对于“宗”字,《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意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3、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个人独裁专制

B、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制

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

A、主张王位世袭制B、主张宗法制C、主张分封制D、主张郡县制

5、右图是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

“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

生活在:

()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6、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7、钟云舫在《招隐居》中写到“这是西洋要把中国害,(把其)远从印度运将来…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从当时情况看,“西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宗教,侵蚀中国文化B.报复禁烟运动,消磨抵抗意志

C.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D.腐蚀民风,准备挑起侵略战争

8、“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警告外国侵略者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新疆人民警告俄国侵略者

9、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种状态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定后: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中华民国元年相当于公元1912年,据此推算,九一八事变发生于:

()

A.民国二十年B.民国二十一年C.民国二十二年D.民国二十三年

1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3、1927年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曾向天皇密奏: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唯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材料表明:

()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步骤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1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不同的战场。

最早形成两个不同战场战略格局的地区是:

()

A.华北B.华东C.华中D.华南

16、“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这段话说明了:

()

A.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扩张野心B.日本是美国当时最危险的敌人

C.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D.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

17、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

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18、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

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19、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成本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0、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辛亥革命B.参加国民大革命

C.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D.组织徐州会战

21、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新四军②国民革命军③人民解放军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②④①③D.①②④③

22、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

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

毛泽东却说:

“民意”。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2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革命精神。

下列革命精神,按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精神②长征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③④

24、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

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

()

 

清朝黄龙旗1912-1915.10中华民国五色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A.国家领土变化B.国家性质变化C.思想文化变化D.国际地位变化

25、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的会议是:

()

A.一届全国人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八大D.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第26题1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7分;共50分。

26、(11分)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也源远流长,并对当代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一西周初年疆域图材料二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材料四中国民族分布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西周实行这一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3分)

(2)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分)

 

(3)元朝在地方行政机构制度上有何创新?

对后世产生了怎样影响?

(2分)

(4)材料四中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分布状况。

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何种政治制度?

这一政治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3分)

 

27、(12分)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安放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东征苏南路线图资政新篇

材料三

     

 

大总统誓词中山陵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的哪些特点?

(4分)

 

(3)材料三中的诗和右图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有何伟大意义?

(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

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4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

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张澜在政协上的讲话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

(2分)

 

(2)指出材料三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4分)

 

(3)上述材料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4分)

 

29、(17分)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6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堪称《大国崛起》的姊妹篇。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

——《复兴之路》之千年巨变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近代史上哪次重大事件?

(1分)据材料归纳该事件的主要功绩。

(4分)

 

材料二:

……越来越多的正在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国人,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然而,中国太难改变了,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那样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复兴之路》之峥嵘岁月解说词

(2)“榜样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中国太难改变了”的原因?

(4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国之路;在日本侵华,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赢得了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复兴之路》之峥嵘岁月解说词

(3)除了材料三中直接涉及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史实?

(2分)据此你会对中国共产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分)

 

材料四:

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复兴之路》之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解说词

(4)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复兴之路的认识。

(2分)

 

大余中学、崇义中学、上犹中学

2009—2010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B

C

D

A

C

A

D

D

A

A

C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D

C

B

C

A

B

B

D

二、问答题:

26、

(1)名称:

分封制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分)

(2)制度:

郡县制。

区别: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分)

(3)创新:

行省制度。

影响:

后世沿用,行省(省)成为我国地方主要行政建制。

(2分)

(4)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分)

27、

(1)事件:

《南京条约》、香港回归(2分)

(2)特点:

太平天国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4分)

(3)事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意义: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2分)

(4)原因:

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腐败无能;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承担不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4分)

28、

(1)特点:

君权至上。

(2分)

(2)意义: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分)

(3)进步:

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

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4分)

29、

(1)事件:

辛亥革命(1分)。

功绩: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4分)

(2)主要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2分)

历史原因: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而且异常强大;人们思想长期受到束缚十分封闭僵化;各种变革力量的弱小和局限;列强的共同侵略和控制。

(4分)

(3)史实:

土地革命运动;解放战争。

(2分)

认识: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2分)

(4)认识:

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图强精神;中共的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支柱;复兴之路是在曲折中前进。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