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63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考资料661.docx

地理高考资料661

2005年地理高考专题之——热点综合分析

放飞中国环球科考梦

——解读“大洋一号”首次横跨三大洋环球科考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工作者就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

2005年4月2日上午11时36分,“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预计将于2006年1月中旬“大洋一号”将取道新加坡回国,返回青岛团岛码头。

一、科考目的:

1、寻访深海“极端生命”

探寻一,科考区域——重点勘察东太平洋海隆(大洋中脊)和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区。

此次三大洋科考,“大洋一号”要调查目前已知的四块海底热液区域,还将探测一块未知区域,调查这些区域内生存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物。

四块已知的海底热液区域一块位于东太平洋海隆,另外三块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

未知的一处海底热液区域也在东太平洋海隆,因此,海隆成为此次科考的重要作业区。

探寻二,探秘“黑烟囱”,海底400℃剧毒环境竟有鱼虾。

在这次环球航行中,最重要的考察任务就是对海底热液区的“黑烟囱”及其周围特殊生命现象的研究了,“黑烟囱”中的生物是如今世界海洋生物科学界中最前沿、焦点的研究领域。

海底“黑烟囱”环境的极端恶劣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是缺氧;②是高压(3000米高水压);③是黑暗;④是高温(热液喷口温度达几百℃);⑤是剧毒物(热液喷发能产生二氧化硫等)。

探寻三,经济意义:

“耐压、耐热、耐毒、耐缺氧冠军”蕴藏巨大财富。

从基因微生物研究角度来讲,如果将是述极端环境下还能生存的生物基因,用在仿生学方面,转化到产品之中,让这种产品具备耐毒、耐高温、耐高压的特性,那么,科考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据估计,海底热液区中的这些被称为“耐热冠军”的生物,蕴藏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市场开发潜力。

2、瞄准四大成果

此次环球科考计划海上工作历时300天左右,总里程大约是6万公里。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预期将取得四大成果。

一是,计划在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中部、印度洋脊三联点附近的热液喷口附近,获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为室内的研究提供基础。

力争找到新的热液喷口,以提高深海热液硫化物系统的认识水平。

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为今后的环球科考和深入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的调查和研究积累经验,锻炼队伍。

  

三是,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地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认识热液形成的地质过程及热液喷口矿物、化学及生物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等。

四是,带动相关海洋技术装备的发展。

二、“大洋一号”行踪

1、航程按排:

重点勘察东太平洋海隆。

出发地点:

青岛(2005年4月2日):

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区(作业区1-2),停靠密克罗尼西亚(6月份);(6~7月份):

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合同区(作业区3),停靠墨西哥(8月份);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活动区(作业区4),停靠墨西哥(8月份);)穿越巴拿马运河,(9~10月份)进入中、南大西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作业区5),停靠南非开普敦(11~12月份);进入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三联点附近(印度洋的一个洋中脊交叉区域)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作业区6),停靠新加坡(2006年1月份);预计2006年1月中旬回到青岛)。

2、出航时间的解读

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此时进行环球科考可以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海

洋意识。

②、选择4月份出航,

是因为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

作业区处于季风区,4月份

海陆热力差异小,气压梯度

小,从而风浪小,便于作业。

10—11月主要在南大洋

作业,此时高低纬度之间温

差小,气压梯度小,从而风

浪小,便于海底取样作业。

三、“大洋一号”科考意义

1、今年恰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扩大我国在世界大洋科学领域的影响。

环球大洋考察,标志着我国大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区奥秘,开展对热液硫化物区的生物、水文、化学和地质等项目的环境基线调查,树立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做出中国人民的贡献。

3、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带动相关海洋技术装备的发展,使我国的大洋调查研究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

四、“大洋一号”科考花絮

1、“大洋一号”科考船携带着15个漂流瓶。

漂流瓶分为3组,每组5个,将分别投放到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

在每个漂流瓶内,都装有一个红色的中国结、一艘小帆船、一幅青岛少先队员自绘的彩画和一封“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会帆船委员会(青岛)”的邀请函。

这张邀请函将是您观看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入场券。

2、“大洋一号”给船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证,船上装好了卫星通讯无线上网设备,船员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邮件和家人联系,以减少孤独感。

船上还配有多种体育娱乐设施。

在航程中,"大洋一号"船船长将利用电子邮件不定期地将此次科考航行中的所见所闻发回国内。

3、在“大洋一号”装备的生活补给中,一堆堆的土豆格外引人注目。

长时间海上航行最缺乏的就是绿色蔬菜,启航时,船上储备的保鲜蔬菜只能维持15天,此后,所有船员、专家就只有吃土豆、冷冻食品、海带等能长期存放的食物来维持了。

“大洋一号”航行途中,将停靠密克罗尼西亚、墨西哥、南非、新加坡等地,补充给养、燃料,更换设备及人员,但每次补给的绿色蔬菜都只能维持15天,因此,土豆是每次航行中储备得最多的食物。

4、12日晚12点“大洋一号”在第三个作业点,操纵“捕获器”从3000米洋底成功取得一块珍贵的岩芯样品。

首个战利品比黄金还贵,这块珍贵的岩芯样品长约20厘米,上面有色彩深浅不一的漂亮斑纹。

这块样品被称为“比黄金还珍贵”是因为,它就像映射海底世界的一面小镜子,有了它,科学家就可以很直们观地分析海底资源状况。

另外,还因为环球科考不菲的成本和样本采集本身的难度,按计划,“大洋一号”在近一个月内将仅能从深海采上四五十块样品。

链接

1、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国际海底区域已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据了解,目前大约25170万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底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49%,蕴藏着极

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海洋生物基因及近期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如钴是生产高能电池必需的金属元素,同时又是航天航空器发动机喷气装置所需耐高温材料的重要元素,但是地球大陆上钴的含量极为稀少。

在近年来的国际海洋科考中,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底1000-3000米的山区富集着钴结壳。

由于富钴结壳分布区水深较浅,钴含量特别丰富(比陆地原生钴矿高几十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成为继多金属结核之后各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

海洋将是21世纪人类获取资源的重要领域。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投入巨资对洋底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对世界海底资源谋求再分配。

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向联合国申请获准在太平洋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区进行多金属结核勘察。

此后八年内中国科学家经过十一个航次的大洋勘查,于一九九九年三月在太平洋里“圈定”了一块面积为七点五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渤海大小的一块“地”,并拥有该地盘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

这一矿区在当前预期的回采率条件下,可满足年产300万吨多金属结核、开采20年的资源需求。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宣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

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的专门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总部设在牙买加),代表全人类组织和控制国际海底区域内的活动和对资源进行管理。

2、2003年04月10日“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奔赴太平洋进行为期二百六十五天的科学考察。

此次考察时间之长,是中国远洋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

此次考察的任务,一是进行第一次以寻找富钴结壳资源靶区为重点的勘查,圈定好一块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区域,对其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分类、保藏,为建立深海基因资源研究实验基地,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基因分子技术作“开源”准备;二是利用中国自己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底六千米水下工程实验,深海浅钴等设备的海上试验;三是建立中国七点五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勘探与开发区域的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估。

/3、“大洋一号”是我国迄今最现代化的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

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曾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是我国开展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

  为更好地完成我国大洋资源调查任务,“大洋一号”于2001年进行现代化改装。

经过改装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已进入国际先进科学考察船的行列,是我国第一艘能充分满足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活动,并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最近5年来,我国基本克服了深海探测中“看、抓、钻、听、嗅”五大技术瓶颈。

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实时将6000米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并随时抓取海底矿物样品,采集海底水样。

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能在深海底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并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三大洋环球科考与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切入点

1、空间概念

(1)、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如利用世界时(伦敦时间,0 经线地方时)、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计算考察船所在的地理位置。

(2)、结合施放漂流瓶认识北太平洋洋流、南大西洋、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状况。

(3)、此次重点考察大洋中脊,与全球大洋板块分布相关,应认识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状况,理解板块的张裂界线(即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生成处,即是海底火山喷射、富多金属熔岩流区,是本次重点考察区域;认识板块的碰撞区,是岛弧链、海沟和海岸山脉生长处。

2、全球气候分布格局

(1)、考察船沿途停靠点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如密克罗尼亚(热带岛屿)、墨西哥(热带草原)、巴拿马运河及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开普敦(地中海气候)。

(2)、从青岛出航时间的选择理由、在三大洋作业区时间选择的理由:

风浪大小与温差的关系。

(3)、全球气候分布格局及其影响:

在给定的时间条件下,认识理解全球其它地方的气候状况(雨季的季节分布)、大河汛期、动植物长势的动态、季风洋流的流向、大河口附近的盐度季节变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状况。

3、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1)、1956年〈大陆架公约〉,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2海里领海权和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

(2)、海洋矿产资源分布——大陆架、海盆、大洋中脊的矿产类型及特色,大陆架渔场的分布(全球五大渔场的分布及成因)。

(3)、开发海洋资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或本次海洋科考的意义。

一.振兴东北

1.清朝前期,是如何抗击俄国对东北的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

①康熙帝率清军两次反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取得胜利;②经过平等协商,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端边界。

2.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1)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①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有广泛的冻土分布;④水系发达;⑤有凌汛现象。

(2)解放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但2000年国务院却下令停止围垦,并逐步实行退耕还湿。

试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分析实施保护沼泽地举措的意义。

①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具有的蓄水、调节气候、河川经流的功能。

②经济发展:

湿地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上述举措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当初的开发和今天的停止围垦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结果。

②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现实发生变化,决策也随之变化。

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随着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④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人们的需要,利益发生变化,价值观也发生变化。

在当代,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根据你对“新东北现象”的认识,谈谈入世后,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①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农业产业体系;

②实施科技兴农,改良品种,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

③强化农产品标准意识,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④发挥比较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化、专业化;

⑤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做好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以利于土地大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必须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

(1)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

50年代:

“一五”期间有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0年代:

建成了大庆油田,打破了我国依靠“洋油”的历史。

(2)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90年代,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

③20世纪末党中央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

(3)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分析振兴东北的伟大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④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加入WTO以后的对外开放的形势;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5)概述AB一带曾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情况。

①19世纪末俄国把中国东北变成势力范围;②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东北南部。

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

3.针对东北的社保、就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问题,国家推行了诸多的试点工作。

被确定为全国惟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省份是辽宁;被确定为全国惟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是阜新。

4.东北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请列举20世纪30年代东北人民爱国主义的事例。

①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②以抗日联军为核心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5.简述20世纪50~60年代东北工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主要成就:

50年代的“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

60年代,建成了大庆油田。

意义:

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使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6.我国政府提出来“振兴东北”策略,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

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有利于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

②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理。

东北振兴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要用新思想、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新路子。

③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

振兴东北反映了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⑵东北要成为中国的“第四极”,它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请结合所学地理和政治学科知识加以分析。

地理:

①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②充足的电力资源;③丰富的森林资源;④良好的生态环境;⑤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⑥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⑦人才结构的优势等。

政治:

①雄厚的工业基础,可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工业装备;

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深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③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⑤国家政策的扶持;

⑥东北地区良好的群众基础。

⑶“长三角”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航船”,从该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给振兴东北提供了哪些借鉴经验?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③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④积极推进城镇化,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

1.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这种支柱作用表现在(B)

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④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根本途径是(B)

A、充分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B、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C、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3.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是(D)

①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②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摆脱市场竞争

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④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国有企业要提高其经济效益,必须(A)

A、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B、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

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D、鼓励破产,优化企业结构

5.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①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主体,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要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③要建立和完善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

④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⑤要转移企业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6.分析东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工业基地老化,粮食价格下跌,国有经济比例过大,民营经济不成气候,传统产业钢铁、机械、化工等比重大。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本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煤、石油等可采资源逐渐枯竭,传统工业部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少,第三产业比例小。

7.请运用所学知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

①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利用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

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⑤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

8.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请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科学技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①用现代科技装备企业,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②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力量。

③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9.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重点把握和坚持哪几项原则?

①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

②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④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

⑥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5.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有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东北五大战场,而战略决战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原因何在?

①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退,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③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6.党中央作出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7.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台海危机

简述台湾的海盐业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部的原因。

①西部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西部沙滩宽阔平坦;③西部日照充足。

3.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

前两次分离是怎样结束的?

第三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

(1)第一次:

1624年,荷兰殖民地侵占台湾。

第二次:

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等岛屿割让给日本。

第三次: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退据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维护其统治。

(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前两次是由于外来侵略造成的,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问题。

而第三次是国民党坚持反共立场造成的,属于内政问题。

4.运用所学历史、政治知识分析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1)历史: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①元朝正式设置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理;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④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省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政治:

①我国政府实现台湾和祖国的统一,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中国政府工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重要职能;③实现台湾和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5.为什么说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

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重要表现,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台湾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牵动中国人民民族感情的重大原则问题。

③美国必须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只有这样,中美关系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6.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试从社会、文化、经济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社会:

①大陆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改革,社会稳定;②大陆采取积极的投资贸易政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文化:

民族文化相同;血脉联系密切;相互交流便利。

经济:

①海峡两岸经济具有互补性。

台湾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大陆转移,能促进台湾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②大陆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③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④大陆资源丰富,而台湾主要资源则需进口。

运用所学政治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