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79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级题20 火灾控制.docx

二级题20火灾控制

一、单选题

1、某商住楼,建筑高度48m,每楼层的建筑面积1600m2,该建筑属于(D、一类公共建筑)。

2、某建筑地上18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50m,地下一层为车库,地上一层为商业服务网点,二层为商场,三层及以上为住宅,则该建筑应为(D、二类高层商住楼)。

3、建筑高度超过(C、50)m的教学楼属一类高层建筑。

4、(D、10层或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公共建筑称为高层民用建筑。

5、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将高层民用建筑分为(B、二)类。

6、下列(B、藏书80万册的图书馆)不属于一类高层建筑。

7、一栋医院门诊楼,地上八层,建筑高度为28.5m,则该建筑属于(A、一类高层建筑)。

8、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当建筑有坡屋面和平屋面两种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C、其中的最大值)计算。

9、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设计地平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A、1/2)的称为地下室。

10、某高层住宅,高度96米,每一楼层层高6米,按照《住宅设计规范》,其防火设计层数应为(D、32)层。

11、以下哪项不是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标志的组成部分?

(D、湿度)

12、一栋高层综合楼,屋顶为平屋面,局部设有电梯房,从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为31.50m,到女儿墙顶部的高度为32.80m,到水箱间顶部屋面的高度为34.8m,则该建筑的高度为(A、31.50m)。

13、建筑底部设置的层高不超过(C、2.2m)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14、一栋住宅楼,地下一层,地上八层,屋顶为平屋面,其地下室高出地面1.3米,建筑高度为25.2m,则该建筑为(B、多层,八)建筑,其建筑层数为(B、多层,八)层。

15、高层民用建筑裙房是指与高层民用建筑相连的高度不超过(C、24)m的附属建筑。

16、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是指其燃烧或遇火时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和(或)(化学)变化,它是评价材料(D、防火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17、氧指数与材料燃烧难易程度的关系为(A、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

18、氧指数(OI)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B、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19、建筑中使用的窗帘、幕布等装饰用纺织品,若材料燃烧性能为B2级时,氧指数应大于等于(B、26)。

20、建筑中使用的塑料装饰材料、家具包布等装饰用纺织品,若材料燃烧性能为B1级时,氧指数应大于等于(A、32)。

21、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氧指数,材料的氧指数表示材料(D、燃烧)的难易程度。

22、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A、氧气氮气)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23、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氧指数,材料的氧指数表示材料(D、燃烧)的难易程度。

2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D、四)级。

25、我国现行规范选择(C、楼板)作为确定耐火等级的基准。

26、防火墙的材料必须是(B、不燃材料)。

27、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C、4)个等级。

28、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B、3)类。

29、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建筑构件的(D、燃烧性能和最低耐火极限)决定的。

30、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A级是指(D、不燃性)装修材料

31、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B1级是指(C、难燃性)装修材料。

32、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B2级是指(B、可燃性)装修材料。

33、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中的B3级是指(D、易燃性)装修材料。

34、建筑构件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难起火,当火源移开后燃烧立即停止,则这种构件是(B、难燃体)

35、高层民用建筑中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C、3h)。

3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规定单层、多层民用建筑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C、3h)。

37、一级耐火等级的高层民用建筑,其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B、0.25h)。

38、一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楼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C、1.5h)。

39、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D、1.0h)。

40、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疏散走道两侧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B、1h)。

41、一般说来,砖木结构建筑物可视为(C、三级)耐火等级建筑。

42、一般说来,以木柱、木屋架承重,砖石等不燃材料为墙的建筑物可视为(D、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43、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A、应为一级)。

44、建筑物的(A、耐火等级)是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哪些建筑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

4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A、五)类。

4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将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分为(D、五)类。

47、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场所其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的是(A、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

48、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属于(C、丁)类。

49、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属于(A、甲)类。

50、闪点(A、小于28)℃的液体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

51、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火灾危险性属于(C、丙类)液体。

52、助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为(B、乙)类。

53、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火灾危险性属于(A、甲)类气体。

54、储存61度白酒的库房火灾危险性为(A、甲类)。

55、52度的白酒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应划为(C、丙类)。

56、谷物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应划为(D、丙类)。

57、按照火灾危险性分类,爆炸下限为(C、≥10%)的气体属于乙类。

58、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当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A、5%),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时,其火灾危险性可按较小的部分确定。

59、同一座厂房或仓库内生产或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该厂房或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应按其中(A、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类别确定。

60、丁、戊类储存物品的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B、1/4)的仓库,其火灾危险性应按丙类确定。

61、生产和储存液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按其(A、闪点)进行分类。

62、生产和储存气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按其(D、爆炸极限)进行分类。

63、在火灾过程中,(A、烟囱效应)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

64、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是(D、火风压)。

65、同一房间内,在室内外各种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B、窗口越大,火焰越靠近墙壁)造成火势向上蔓延的可能性就越大。

66、(B、500)oc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67、火灾初起时,烟气在水平方向扩散的速度为(A、0.3)m/s。

68、烟气顺楼梯间或其它竖向孔道扩散的速度可达(C、3.0~4.0)m/s。

69、燃烧猛烈时,烟气在水平方向扩散的速度为(C、0.5~3m/s)m/s。

70、必须始终贯彻于整个消防工作的消防技术原则是(C、以人为本)

71、从特定的角度说,(A、安全疏散)技术是消防技术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技术,也是建筑物消防安全的核心内容。

72、疏散路线必须满足室内最远点到房门、房门到最近楼梯间的行走距离(A、最大)值。

73、建筑物的(A、耐火等级)是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哪些建筑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

74、在火灾中,没有防火保护的受力钢构件极易受高温变形,当温度升至300℃时,钢材的强度即开始逐渐下降,通常在(A、15~30min)后,结构就会倒塌。

75、常用的钢结构保护技术包括以下哪几种?

(A、(易)(中)(难)④)

76、下列方法中,(D、阻燃法)不是钢结构保护技术。

77、在火灾中,没有防火保护的受力钢构件极易受高温变形,当温度升至(A、300)℃时,钢材的强度即开始逐渐下降,通常在15~30min后,结构就会倒塌。

78、防火间距的设置应根据火灾发生后对相邻建筑的影响,一般不虑(B、飞火、风速)。

79、下列不属于防火分隔物的建筑构件是(D、挡烟垂壁)。

80、关于划分防火分区应遵循的原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分区的划分可不考虑使用功能的布置)。

81、火灾探测装置将接收到的火灾信号转变成(C、电信号)输入报警控制器。

82、存在可燃气体泄漏而又有可能导致燃烧、爆炸的场所,可以采取可燃气体(D、浓度)探测技术。

83、目前常用的嗅敏检漏仪,采用以(A、二氧化锡)为主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为检测元件。

84、建筑防火的主动技术不包括(D、材料防火技术)。

85、存在可燃气体泄漏而又有可能导致燃烧、爆炸的场所,可以采取(C、可燃气体探测器)探测技术。

86、(B、烟气)是导致建筑火灾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87、大型商场中央空调系统的送、回风管穿过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均应按规定设置(A、防火阀)。

88、防烟分区可以利用从顶棚突出不小于(A、0.5)m的梁划分。

89、高层民用建筑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大于(A、500)平方米。

90、完整的一套防雷装置是由(A、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的。

91、下列不属于接闪器的是(D、引下线)。

92、防雷装置中的接地装置的作用是向大地(B、均匀)泄放雷电流,使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至过高。

93、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属于第(B、二)类防雷建筑物。

94、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属于第(A、一)类防雷建筑物。

95、各类防雷建筑物都应采取防(A、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96、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0区是指(A、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97、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1区是指(B、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

98、下述方法中(C、静电稀释法)不属于防静电措施。

99、在有爆炸危险且可燃物的最小点火能量在(B、0.25)mJ以下的场所,工作人员应穿防静电鞋、工作服。

100、在有静电危险的场所,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A、金属)物品。

101、Ⅱ类爆炸性气体,按其引燃温度的高低分为(C、六)组。

102、Ⅱ类爆炸性气体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C)或最小点燃电流(MIC)的大小分为(A、三)级。

103、按环境条件和状态,爆炸性气体、蒸气、粉尘分为(A、三)类:

104、爆炸性气体环境,是指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或雾状的可燃物质与(B、空气)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烧混合物的环境。

105、电气设备的基本防爆型式分为(C、9)种。

10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A、2)种类别。

107、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C、4)种类别。

108、Ⅱ类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设备,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分为(C、6)组。

二、多选题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适用于下列(ABCD,A、九层及九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B、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C、单层、多层和高层工业建筑D、地下民用建筑)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下列(BD,B、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D、高层建筑的裙房)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3、下列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有(ABE,A、高度超过24米m的医院的门诊楼B、高度超过24米m的高级旅馆E、高度超过50米的教学楼)。

4、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为(ABC,A、单层民用建筑B、多层民用建筑C、高层民用建筑)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的(ABE,A、使用性质B、火灾危险性E、疏散和扑救难度)将其分为一、二两类。

6、电气防爆基本措施包括(ABCDE,A、将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电气设备和线路,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没有爆炸危险的环境内B、采用防爆的电气设备C、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D、设置漏电火灾报警和紧急断电装置E、安全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7、民用建筑层数的计算可将下列(ABC,A、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B、建筑底部设置的层高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C、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8、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取决于明火或高温作用下,材料表面的(ABCE,A、着火性B、火焰传播性C、发烟、炭化、失重E、毒性生成物的产生)等特性。

9、建筑材料防火技术应用应当遵循下列主要原则(ACDE,A、控制建筑材料中可燃物数量C、规模较大、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建筑物,因特殊装修要求,必须使用可燃材料的,应当对吊顶、墙面等部位的材料进行阻燃处理,重要的场所还应减毒、降烟处理D、与电气线路或发热物体接触的材料、竖向管道井的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E、避难层(区)、楼梯间等安全疏散通道和区域的结构、装修材料应当采用不燃材料)。

10、下列(ABDE,A、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物B、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福利院等人员行动能力较低的特殊建筑D、精神病院、戒毒所、看守所、监狱等人员行动能力受限的特殊建筑E、高层、地下等消防扑救困难的建筑物)内必须严格控制建筑材料中的可燃材料数量。

11、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ABC,A、稳定性B、完整性C、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用小时(h)表示。

12、当遇到某些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可采取(ABCE,A、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积B、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在构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E、对钢梁、钢屋架下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等方法加以解决。

13、一级耐火等级的高层民用建筑的(CD,C、非承重外墙D、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h。

14、检查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主要是对建筑物中的(ABCDE,A、墙B、柱、梁C、楼板D、疏散楼梯E、屋顶承重构件和吊顶(包括吊顶搁栅))等主要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进行综合检查评定,然后确定整个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15、一般说来,下列(ABCD,A、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B、钢筋混凝土的排架结构C、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结构D、砖混结构)建筑物可视为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16、当(ABCDE,A、失去完整性B、失去稳定性C、失去隔热性D、粱或板的最大挠度超过L/20(mm)E、柱构件轴向变形大于h/100(mm))任一项出现时,则表明试件达到耐火极限。

17、下列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不属于甲类的有(BCD,B、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C、助燃气体D、可燃固体)。

18、下列(BCD,B、苯酚厂房的磺化部位C、赛璐珞厂房D、青霉素提炼部位)生产类别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

19、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ABCE,A、采用封闭喷漆工艺B、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C、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自动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E、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等于20%)时,该厂房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火灾危险性。

20、生产和储存固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按该物质的(CDE,C、物理特性D、化学特性E、火灾危险特点)进行分类。

21、建筑物内火灾蔓延是通过热传播进行的,其形式与(ABCD,A、起火点B、建筑材料C、物质的燃烧性能D、可燃物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22、常见的火灾蔓延形式有(ABCD,A、直接燃烧B、热传导C、热对流D、热辐射)、飞火等。

23、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主要有(ABCDE,A、内墙门、洞口B、外墙窗口C、房间隔墙D、闷顶E、空心结构),以及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

24、对建筑火灾影响较大的方面主要有(ABCDE,A、烟囱效应B、火风压C、孔洞蔓延D、从窗口向上蔓延E、水平蔓延)。

25、防爆电气设备选用原则有(ABCD,A、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应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适应B、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应与爆炸危险环境物质的危险性相适应C、应与环境条件相适应D、应符合整体防爆的原则)。

26、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水平蔓延的主要途径和原因有(ABCD,A、未设适当的水平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

B、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

C、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D、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27、下列属于建筑物安全疏散设施的是(ABCD,A、疏散楼梯B、疏散走道C、安全出口D、疏散指示标志)。

28、安全疏散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人员特征因素,包括(ABCDE,A、警觉度B、行动能力C、所处位置D、环境熟悉度E、群居的社会性和防灾意识和知识)。

29、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是一个涉及(ABC,A、建筑物结构B、火灾发展过程C、人员行为)三种基本因素的复杂问题,其目标就是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疏散完毕的时间必须小于火灾发展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30、对于某一建筑物应选择哪一级耐火等级,应由建筑物的如下因素来确定:

(ABC,A、使用性质B、规模C、使用中的火灾危险性)。

31、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措施有(ABCD,A、喷涂钢结构防火涂料B、包轻质不燃材料C、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D、钢管内采用循环冷却水)。

32、影响防火间距的有如下因素(ABCDE,A、火灾蔓延方式B、可燃物的种类和数量C、风速D、相邻建筑物的高低E、消防扑救)

33、在划分防火分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BCDE,A、分区的划分必须与使用功能的布置相统一。

B、分区措施的选用应优先考虑安全疏散的合理性。

C、分隔物应首先选用固定分隔物。

D、越重要、越危险的区域防火分区面积越小。

E、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

34、除采用耐火楼板进行竖向分隔外,对建筑物外部的竖向防火通常采用(AD,A、防火挑檐D、设置窗槛(间)墙)等技术手段。

35、影响防火分区面积的因素有(ABCDE,A、建筑类型B、使用用途C、建筑物的耐火等级D、可燃物数量及种类E、排烟设备以及报警、灭火设备的配置情况)等。

36、防火分区包括(BE,B、水平E、竖向)防火分区。

37、水平防火分区即为阻止水平方向火灾蔓延,一般是采用(ABDE,A、防火墙B、防火卷帘D、防火水幕E、防火门)等分隔物来达到防止火焰通过的目的。

38、火灾探测技术就是对发生火灾后的某种火灾现象(ABD,A、烟B、光D、热)响应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报警的技术。

39、火灾发生所产生的烟雾、高温和光辐射,通过(ABCD,A、感烟B、感温C、感光D、图像)等火灾探测装置进行探测。

40、收到报警信号后,报警控制器应具备立即以(BD,B、声D、光)信号向人们发出警报的功能。

41、报警控制器动作后,控制装置发出指令性动作,联动相应的(ABD,A、灭火设备B、防火隔热设备D、防排烟设备)等。

42、可燃气体浓度探测技术,利用(A、热效应原理)或(C、嗅敏元件)作为检测元件。

43、目前常用的嗅敏检漏仪,可检测氢、甲烷、乙烷、(BCD,B、液化石油气C、天然气D、城巿煤气)等多种可燃气体

44、目前常用的嗅敏检漏仪,可检测氢、、甲烷、乙烷、(ABCD,A、一氧化碳B、液化石油气C、天然气D、城巿煤气)等多种可燃气体。

45、建筑防火的主动技术有(ABE,A、火灾探测技术B、自动灭火技术E、烟气控制技术)。

46、烟气控制的目的是(ABCDE,A、为疏散提供安全环境B、控制和减少烟气从火灾区域向周围相邻空间的蔓延C、为火灾扑救人员提供安全保证D、保护生命和降低财产损失E、帮助火灾后烟气的及时排除)。

47、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AE,A、合理划分防烟分区E、选择合适的防烟、排烟方式)。

48、防排烟系统可分为(AD,A、排烟系统D、防烟系统)。

49、建筑物防雷,应主要防(ADE,A、直击雷D、雷电感应E、雷电波(流)侵入)。

50、建筑物防雷等级划分为(ABC,A、第一类防雷建筑物B、第二类防雷建筑物C、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51、以下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是(BCDE,B、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C、国家级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D、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E、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

52、爆炸性气体环境分为(ABC,A、0区B、1区C、2区)区。

53、可燃性粉尘环境分为(CDE,C、20区D、21区E、22区)区。

54、静电的种类有(ABDE,A、固体静电B、粉体静电D、气体(蒸气)静电E、人体静电)。

55、可燃性粉尘环境,是指大气条件下(A、粉尘)或(B、纤维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

56、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由(ABC,A、防爆型式B、温度C、设备类别)部分组成。

三、判断题

1、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

(B)

2、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均为高层民用建筑。

(B)

3、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A)

4、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民用建筑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A)

5、24m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商业楼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A)

6、某高层住宅,高度96米,每一楼层层高6米,按照《住宅设计规范》,应按照二类高层住宅进行防火设计。

(B)

7、多层住宅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计入建筑层数时可按一层计。

(A)

8、当建筑物为坡屋面时,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确定。

(B)

9、建筑底部设置的层高超过2.2m的储藏室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

(B)

10、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是指其燃烧或遇火时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和(或)化学变化,它是评价材料耐热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B)

11、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取决于明火或高温作用下,材料内部的着火性和火焰传播性、发烟、炭化、失重以及毒性生成物的产生等特性。

(B)

12、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取决于明火或高温作用下,材料表面的着火性和火焰传播性、发烟、炭化、失重以及毒性生成物的产生等特性。

(A)

13、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氧指数,材料的氧指数表示材料燃烧的难易程度。

(A)

14、氧指数高表示材料容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不容易燃烧。

(B)

15、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A)

16、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高氧浓度。

(B)

17、氧指数OI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比重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B)

18、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A)

19、氧指数(OI)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高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B)

20、氧指数大于27的材料,属易燃材料。

(B)

21、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B)

22、建筑物采用未进行防火处理的钢屋架,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可划为一级。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