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85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 中国地理.docx

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二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四条著名山脉,数字为经纬度数值。

读图完成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山脉位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位于国界线上             B.乙位于大洲分界线上

C.丙位于板块交界线上         D.丁位于我国地形阶梯分界线上

【答案】D

【解析】丁为我国横断山脉,位于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界线上。

图10为“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图”(I类为优质水)。

读图,回答23~25题。

2.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水质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是乌海、包头、呼和浩特

B.包头以上河段比以下河段水质差

C.高纬地区比低纬地区水质好

D.河渠越多,水质越好

【解析】根据图中图例可以判断选A。

这是因为这一段河流流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又经过河套平原农业区和包头、呼和浩特两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大增,加上污染,水质渐差。

【答案】A

3.关于a附近河段水质差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靠近工业发达区,污编严重②航运发达,油污排放多③河渠多,引水量大④城市人口密集,排污量大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解析】a靠近包头、呼和浩特两大工业城市,污染严重。

该河段河渠众多,引水量大。

【答案】A

4.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两地都以土荒漠化为主B.甲地以土地荒漠化为主,乙地以水土流失为主

C.两地都以水土流失为主D.甲地以水土流失为主,乙地以土地荒漠化为主

【解析】甲位于黄土高原上,以水土流失为主,乙地位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土地荒漠化为主。

【答案】D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回答15~16题。

地区

经纬度

海拔(米)

1月均温(℃)

7月均温(℃)

102°E,25°N

1891

7.7

19.8

113°E,28°N

68

4

32

5.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B.横断山区、江南丘陵

C.横断山区、四川盆地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解析】甲地纬度低,海拔较高应为云贵高原,乙地位置偏东,海拔低应为洞庭湖平原。

【答案】D

6.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解析】根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较易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现代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

”读右图,回答6~7题。

7.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A.洪涝——6、7月B.洪涝——7、8月

C.干旱——4、5月D.台风——7、8月

答案;A凤阳位于安徽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黄淮地区由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7月,洪涝灾害比较严重,故答案为A,

8.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

A.气候变暖B.红壤的改良

C.大量施用化肥D.大力兴修水利

答案;D现今的凤阳得益于大力兴建水利设施,故答案为D。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9.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A.大体相等   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

【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坡降水比南坡多。

【答案】B

10.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A.南坡3500米    B.南坡2000米  C.北坡3500米  D.北坡2000米 

【解析】该山降水最多出现在北坡海拔为2000米的地方,再往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答案】D

台湾岛虽然面积不大,但3000米以上的高山达200多座。

由于地势陡峻,台湾河流大多数短小流急。

据此回答20~21题。

11.造成上述地理景观的成因是( )

A.年降水量丰富  B.植被覆盖率高   C.所处板块位置  D.水能资源丰富

【解析】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影响陆地上多高山。

【答案】C

12.上述地理景观导致台湾频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海啸    C.地震      D.泥石流

【解析】台湾地势陡峻,河流大多数短小流急,最容易导致泥石流。

【答案】D

二、综合题

13.(9分)读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2.7℃,年均降水量增加了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材料二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

材料三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变化

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的变化

上升了4米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平方千米扩大到

1000多平方千米

⑴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⑵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分)

⑶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2分)

【答案】⑴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

(2分)

主要原因是:

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分)

⑵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3分)

⑶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分

14.读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等日照时数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分)

(1)“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对A城市气候的形象写照,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

(4分)

(2)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试分析原因。

(3分)

【答案】

(1)昆明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以西,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暖天气,气温较高;夏季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全年温差小。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一旦降水太阳辐射被削弱,则气温明显下降。

(2)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多暗河。

15.(共12分)

材料一: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材料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材料三:

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都市圈是我省2011年经济工作三个关键词。

其中济南都市圈启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在未来几年内将把济南与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东营七市“圈”成一个城市,实现半小时直达。

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该地区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4分)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

简述其设置开发保护带的主要目的。

(4分)

(3)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4分)

【答案】

(1)海洋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海洋科技全国领先;港口体系完备,水陆交通便利;地广阔,经济外向度高;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政策支持。

(答对2点即可得4分)

(2)推动海域、海岛、海岸有序开发,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防治海洋污染,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对2点即可得4分)

(3)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区际联系;促进黄河三角三角洲地区旅游等资源的开发。

(答对2点即可得4分)

16.读材料和图15,回答以下问题。

(25分)

材料一色林错(藏语称湖为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内流区。

监测表明,色林错湖面面积从1975年的1621.77k㎡增长到2008年的2171.46k㎡,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

材料二

⑴说出色林错流域所在区域的地形特点,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⑵说出1979~2006年色林错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

⑶说出色林错流域的水循环类型,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色林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⑷说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色林错湖面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⑵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1分),年积雪天数下降(1分),年降水有所增加(1分),气候总体向暖湿化发展(1分)。

⑶陆地内循环(2分)

该地区属内流区(1分),色林错通过陆地内循环运动(降水)补给得到的水量较少(2分),盐分通过地上地下径流带入色林错中,湖水经长期的湖面蒸发,湖水中的盐分不断留存累积,形成了咸水湖(2分)。

⑷色林错湖面持续增大(2分)

该区域气候变暖(1分),冰川融雪水(1分)、大气降水增加(1分),湖泊补给增加(1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于近日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

根据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

材料二:

2010年12月22日,我国建设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昌)万(州)铁路”通车。

其造价是青藏铁路的两倍,是我国单公里造价最高的铁路。

材料三:

成渝地区图(图17)。

(1)该地区、等地质灾害频发。

(2分)

(2)该地区城市分布的一般特点是

原因是。

(4分)

(3)宜万铁路修建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它的通车说明因素对铁路修建的影响越来越小。

(2分)

(4)图中M处河段开发的重点是,开发中应做好该流域上游地区的建设。

(5)与珠三角经济区比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有哪些优势条件?

(2分)

答案:

(1)滑坡、泥石流、地震,

(2)多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多沿河分布地势平坦,利于建设;交通便利且农业发达,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河流可以提供交通和水源的功能,(3)地形复杂自然(4)水能资源生态环境(5)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政策的扶持,地价低廉。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

2011年9月16日以来,汉江流域迎来第三次强降雨(锋面雨),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形成新一轮大洪水。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该次强降雨降水量图(图18)。

⑴该锋面系统最有可能是(类型),锋面位于降雨区侧。

(2分)

⑵请描述受此次强降水的影响,汉江的水文特征会出现的变化。

(3分)

⑶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6分)

⑷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区的区域特征。

(4分)

气候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甲地区

旱地

土地盐碱化等

乙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

【答案】

(1)冷锋(1分)南(东南)(1分)

(2)流速变快水位升高径流量变大含沙量增大(每点1分,共2分)

(3)降水强度大且集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每点2分,答对2点及以上得4分)

(4)(每空1分,共4分)

气候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甲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

乙地区

水田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20.新疆的伊犁河谷被誉为“中国天府”、“西域湿岛”。

读新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单位:

mm)(图19)及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示意图(图20),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图19中,甲地形区的降水量比周围,分析其主要原因。

(3分)

(2)结合图20,从形态、地势和分布格局等三方面,描述伊犁河谷地区的地形特征。

(3分)

(3)结合图19和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4分)

(4)分析伊犁河谷地种植冬小麦的自然条件。

(5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及地形特征的判读和降水的成因与伊犁河谷地种植冬小

【答案】

(1)少。

(1分)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地形闭塞,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

(2)伊犁河谷是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1分),形成的西部宽、东部窄,西低东高,向西敞开的三角形区域(1分);

近东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脉又将其分割成山脉、河谷(盆地)相间的分布格局(1分)。

(3)伊犁河谷属于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1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容易聚集(1分),受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1分),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1分),从而成为“西域湿岛”。

(4)有利:

受天山阻挡,冬季相对温暖,利于小麦安全越冬(1分),位于山地迎风坡,丰富的降水和地表水为小麦生长提供了较充足的灌溉水源(1分),河谷地区,地形平坦(1分),土壤肥沃(1分)。

不利:

易受到低温冻害影响(1分)。

21.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自然遗产是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或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4分)

(2)材料三图中斜线表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即   线,说明这条线两侧文化遗产分布的差异并解释成因。

(7分)

【解析】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均有,且以文化遗产为主,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要多,我国大多省区都有遗产分布。

右图中人口分界线为黑河——腾冲线,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地势低平,人口密度大;以西以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密度较小。

【答案】一:

类型齐全(1分);覆盖面积较广(1分);自然遗产面积、数量偏少(1分);分布不均衡,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1分)

二:

分布不均衡(1分);南方多,东部中部多,西部稀少;(1分)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北京附近地区;(1分)自然遗产多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南地区。

(1分)

(2)黑河—腾冲(1分);该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好(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平原丘陵地形,耕地面积广大)(1分),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类活动较多(1分),形成的文化资源丰富(1分);该线的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比较恶劣,降水稀少,地形崎岖)(1分),人口稀少,人类活动较少,(1分)文化遗产相对较少(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