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0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市生态环境市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城市建设各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一定差距,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仅5.7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5.72平方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当前和长远发展,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吉林市生态市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全球绿色文明蓬勃兴起,对发展生态经济提出了要求。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生态城市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确定为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被打破,绿色壁垒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刚性制约,这将促使我国必须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并加快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绿色文明将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生态市带来了机遇。

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一项基本战略,国务院先后批准琼、吉、黑、陕四省进行生态省试点,国内一些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绿色产业上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也为我们建设生态市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保障。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战略决策,并将在规划、政策、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措施。

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已将我市和长春市确定为特大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随着两市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强化,吉长经济密集带在全省和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建设生态市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有所提升。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正在提高。

全市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8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元。

综上分析,吉林市生态资源潜质较好,生态环境可恢复性较强,具备了生态市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基础条件,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在30年内实现建成生态市的宏伟目标。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和建设吉长生态经济带的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积极建设优良环境,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人、自然双赢式发展。

——坚持非均衡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建设吉长生态经济带,在生态市建设中率先跨越。

——坚持以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坚持城市生态建设优先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综合规划,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趋向高效运转和动态平衡,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坚持生态文化先行的原则,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型社区。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市建设。

(三)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和任务

通过30年努力,把吉林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明开放、环境优越舒适的现代化生态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国内发达城市行列。

——主动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自然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以综合治理现有各种污染源为重点,以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为重心,加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带动市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使全市优质生态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城乡人居环境。

——全力推进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把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加快城镇化步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发展协调的生态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倡导绿色文明,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使全市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综合素质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人民生活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2、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远期提高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启动期,2002-2005年。

主要目标:

用四年时间搞好生态市建设的开端和布局,初步建立起具有吉林市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

到2005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58%,水土流失率低于15%,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60%、70%、6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

市域人口规模达到47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主要任务: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建立起绿色产业主体框架。

推进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健康产品等名牌产品。

重构工业发展体系,加快化工、汽车、化纤、冶金等传统产业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以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景点、线路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全面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

完善大交通走廊,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公用事业,提高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水平,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实现富裕型小康标准。

——恢复、建设全市生态系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

搞好以松花湖流域为重点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建设与保护,对重点污染源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域实施有效的工程性整治。

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全面实施“清水绿带”工程,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加强三湖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

——全面启动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重点城镇规划,着手实施跨行政区域的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农业、旅游、汽车、化工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吉长两市经济合作。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人才支持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切实转移到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上来。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适应生态市建设的各类人才。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应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营造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

发展期,2006--2015年。

主要目标:

用大约10年的时间,使生态市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开始呈现良性循环。

到2015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土流失率低于1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4%;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80%、85%、8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

市域人口达到5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生态城镇达到全市城镇总数的25%;

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全面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

加快效益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搞好绿色品牌系列开发,建立绿色产业群、企业群。

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化工、化纤、汽车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市。

——继续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全面实施有计划的搬迁、改造,使吉林市城区大气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和控制;

进一步提高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城市污水、垃圾、固废、噪声污染得到彻底整治;

全面治理和控制松花湖流域重点城镇点源污染和农业污染,确保松花湖水质达到水源地标准;

实现人工定向培育优质资源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使可更新资源不断增殖。

——加强吉长生态经济带北侧的开发建设,扩大左家、桦皮厂等城镇规模,提高环境承载力和经济、人口集聚程度,基本实现吉长生态经济带北侧开发轴的城市功能对接,同时,加快南侧重点城镇开发,形成生态经济带南侧开发轴的雏形。

——建立连接全国和世界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永久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库。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科技、教育产业,建立以绿色产品加工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态文化素质。

第三阶段:

提高期,2016--2030年。

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各项阶段性目标。

全市形成以优质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环保型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形态;

全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和先进生态文化为支撑的绿色意识形态;

经济及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以较高标准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达到良性循环;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教育等达到全国较发达城市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30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62%,水土流失率小于8%,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50%;

地表水水质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

市域人口达到5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生态城镇占全市城镇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

——推进全市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安全、稳定、高效,具有高度的资源更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效益创造能力和人文支持能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之反哺生态环境建设。

——以吉林、长春两个核心城市和北侧经济轴带为依托,加快建设南侧经济轴带,形成南北互相呼应、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吉长生态经济带。

——建立以绿色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使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市场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

——加大城乡生态型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绿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动力和居民消费方式的普遍追求。

(四)分阶段主要评价指标

生态市建设分阶段评价指标

规划年

指标

2001年

2005年

2015年

2030年

一、生态经济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10334

16000

>35000

>90000

2.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12.9

15

9

7

3.第二产业比重(%)

39

44

40

35

4.第三产业比重(%)

46

55

60

5.绿色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3

10

30

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9

25

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8.2

>9

>7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883

8000

17000

50000

9.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00

3700

9000

26000

10.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0

>1.5

>2.0

>2.5

11.万元工业产业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8

2.5

2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5

70

75

二、生态环境指标

13.土地退化治理率(%)

20

>30

>60

>90

14.水土流失率(%)

<15

<10

<8.0

15.森林覆盖率(%)

57

58

62

16.受保护天然林占天然林面积(%)

50

80

17.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

>25

>35

>50

18.水资源利用率(%)

18

24

19.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90

2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95

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

38.5

85

2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7

>75

>80

>85

23.农村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10

2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22

>70

>95

2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米/人)

4.1

>6.2

>8

2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4.7

>40

>45

27.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

52

28.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33

34

29.环境保护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3

三、生态社会指标

30.人口自然增长率(‰)

2.26

<5.0

<4.0

<2.0

3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1

>71.5

>72

>73.5

32.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4.7

>8.0

>15

33.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

34.城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35.恩格尔系数(城市)

0.38

<0.36

<0.3

<0.2

3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人)

9.1

12

3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45

38.城镇化水平(%)

55.3

>65

39.城市生态型社区比例(%)

5

40.生态城镇比例(%)

注:

表中2001年数据主要依据《吉林市统计年鉴》,部分指标为估算数。

三、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层次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原则,全市划分三大类型生态经济区,确定三个层次的生态经济城镇体系,同时选择一些重点区域进行生态建设示范。

(一)生态经济分区

根据自然地理、生态功能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市域范围划分成三大生态经济区,即中部生态工业和城郊型生态农业经济区,东部、南部水源地保护与特产经济区,北部黑土地资源保护与绿色农牧业经济区。

各生态经济区要按照规划的总体布署,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1、中部生态工业和都市型农业经济区

该区域包括吉林市城区和永吉县,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面积6260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

2001年该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4亿元。

现有产业主要是石化、汽车、电力、冶金、造纸、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旅游等,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区。

作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吉林市现有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口前镇和永吉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市水源上游和上风向,其发展建设对吉林市城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方向和重点

——扩大城市规模,适时将永吉县纳入城区管理,进一步明晰城市功能分区,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生产、流通、信息、金融、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

——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有计划地淘汰、转移现有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和产品,积极培育以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工业。

——推进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在增强核心城市整体实力的同时,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左家、桦皮厂、岔路河等重点城镇建设,形成以点带面、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建成吉长生态经济带,全面提高区域环境、产业、人口承载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

彻底治理松花江吉林市城区江段水污染和以哈达湾大气污染为重点的城市大气污染,基本消除噪声和垃圾污染。

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优势,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水体等生态支持系统,建设优美、舒适、文明的现代人居环境和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旅游名城。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圈。

城市近郊逐步退出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精品畜牧业,丰富城市“菜篮子”,积极发展花卉、苗木等观光型生态农业。

2、东部、南部水源地保护与特产经济区

该区域包括蛟河、桦甸、磐石三市,面积16260平方公里,人口144万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元。

该区域位于第二松花江上游,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均位于本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及下游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功能非常突出。

域内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东部、东南部是中山山区,中部、西部是低山丘陵区,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林下草场、林下动植物资源及地下矿产资源丰富。

但是,境内辉发河、蛟河等入湖支流由于上游及境内城镇生产生活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松花湖水质;

由于森林质量欠佳,林分结构不合理,中幼林比重过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不强。

——在“三湖”水资源保护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生态恢复与建设,全面停止经营性森林采伐,15度以上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森林资源恢复。

——加强松花江上游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城市污水排放。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坚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彻底解决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重点生态退化区,积极种植生态草,发展人工草地,建立林草复合植被防护体系。

——加强二松江、辉发河、蛟河等主要江河堤防建设及大中型水库改造建设,增强防洪、除涝、调蓄功能。

——在保护好水源地的基础上,从山区、半山区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