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0664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

2、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3、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从而更加直观的理解美苏两国对峙的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

2、通过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分析,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3、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B重点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言分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

形成了“冷战”格局。

表现:

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

2、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3、目前: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表现:

(1)在美苏“冷战”过程中,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并走向了联合的道路,实力日益强大。

(2)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也日益强大。

(4)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和平。

【导入新课】

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

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讲述内容】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

美苏均势

◆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

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冷战开始:

(1)信号: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P118导言)

(2)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二、美苏“冷战”

【合作探究】1:

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61教材思维启迪2)

1、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

(1)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

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2)提出者: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合作探究】2:

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全面推行冷战的表现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2、成立北约(军事表现):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性质: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

(2)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4、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合作探究】3:

阅读P120学思之窗,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共同性质: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

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

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

1961年—1973年

◆结果: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合作探究】4:

如何评价“冷战”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课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61教材思维启迪3)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是战后两国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不惜以大国意志分割世界,人为造成长期的国家分裂、地区冲突和骨肉分离。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E布置作业:

《导与练》演练广场

F板书设计:

G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

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三、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

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

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四、重点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五、学生分析:

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世界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如何设计一个主体的历史情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生涩为通俗,成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六、教学方法:

一体二辅法,即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预习教材,通过填写学案或者整理本课的基本框架,并互相检查修改。

2、思考课后习题

3、尽可能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文字材料(如:

三巨头的照片和背景资料;二战后至二十世纪末英国、美国、苏联实力的变化以及关系的变化等)

【情境导入】

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教者设计了两种导入方法:

*第一种导入:

(此种导入适合知识储备相对较多,能力较强,或者是对国际关系史比较感兴趣的男生较多的班级。

以“墙”作为本课的隐线)

教师:

有一座墙,它高达3.5~4.2米,全长近170公里,其中水泥墙114.5公里,铁丝网55公里(主要架设在以河流为边界的水面上)。

这就是柏林墙,沿柏林墙共建筑了望塔290个、地堡137个、警犬桩274个。

此外,还建有108公里长。

(展示图片)怎么会有这堵墙?

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冷战。

*第二种导入(此种导入适合知识储备量不足、学习能力和兴趣相对较低的班级。

展示三巨头照片和一段材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教师:

为什么丘吉尔会发出感慨呢?

欧洲的衰落,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推出了历史舞台。

逐渐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

【师生互动】

板书:

一、走进冷战(走进两极格局)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师: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从右至左)出席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I.V.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部长  、三军总参谋长和顾问们。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等。

生:

讨论了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

师:

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主要讨论了结束二战、处置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若干协议。

师:

这些协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

这些协议确立了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板书归纳: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8页第二段文字和材料,思考:

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链接:

①二战后美国军事实力的膨胀:

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达l230万人,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它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②二战后苏联成了公认的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有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

1949年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

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威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

 

生: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政治力量普遍衰落,而美国却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师: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这样,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美苏两国从盟友变成了对手。

在美苏均势基础上二分天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的两极格局(世界)。

板书归纳:

1、(3)基础:

美苏均势

(4)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设计意图和预期目标:

现今高考成败的关键,看材料分析题,因此要加强材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全面的获取和解读信息.

2、冷战开始

板书:

(1)揭开序幕:

(P118前言)铁幕演说

【高端访谈】由教师提供背景资料:

p118资料回放、《杜鲁门回忆录》等资料。

情境模拟两位记者采访两位领导人斯大林和杜鲁门听闻铁幕演说后的感想以及下一步计划。

将同学分成两组,第一组讨论情境问题,之后推选出《真理报》记者”和“斯大林”,第二组讨论情境问题,之后推选出“CNN记者”和“杜鲁门”。

(两个小组可以互相纠错,学生答案一般都会提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

*设计意图和预期目标:

学生是主导,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这种形式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板书:

(2)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学生看书回答)A.提出时间:

1947年;B.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

板书:

二、认识冷战

多媒体展示:

“冷战”一词是美国人的发明,它既不能被称为战争,因为它争而不战;也不能被称为和平,因为它既不和也不平。

于是,有人称之为“战争与和平的私生子”。

师:

为什么说是不和也不平?

那么到底什么是冷战?

板书:

1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板书:

2.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教师归纳:

A.目的:

直接目的:

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根本目的:

扶持和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B.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成立: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性质: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过渡)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遏制。

那么,此时社会主义国家状况如何?

苏联有什么反应呢?

*设计意图和预期目标: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

3、苏联的应对政策

阅读教材,回答:

生1:

为了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苏联与保加利亚等东欧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缔结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协定,并于1949年初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生2:

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其结果是使东欧国家团结在苏联的周围。

教师归纳:

(1)经济:

“经互会”(1949年)

——对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封锁起重要作用

(2)军事:

华约的建立(1955年)

——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过渡)“冷战”开始后,世界出现了一道无形的“墙”,这面墙不断延伸,在欧洲、德国、中国、朝鲜、越南的中间都有这样一座“墙”。

世界笼罩在阴云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

板书:

三、走进冷战

1、“冷战”消极影响: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德国分裂

学生合作阅读相关教材文字和图片内容,回答问题:

a.柏林墙是怎样修筑成的?

b.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拆除的?

c.从柏林墙的修筑和拆除可以看出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d.“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学生谈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a.二战后柏林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为柏林的分裂埋下伏笔;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东德为了防止公民外流,修筑了柏林墙。

b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两个德国重归统一,柏林墙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因此被拆除。

c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

d“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

阻碍了东西方乃至世界的经济交流;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之间的对立;增加了东西方人民的隔阂;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2)朝鲜分裂:

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

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越南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

1961年—1973年

结果: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苏联准备在美国的南大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扩展】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的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美洲。

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美苏几近核战争的边缘,但后来仍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化解。

这说明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对待战争态度谨慎,谁也不敢轻易动武。

苏联最后从古巴运走导弹,说明当时战略优势仍在美国一方。

*设计意图和预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在层层设问之下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

板书:

2、“冷战”的积极影响:

(1)

“冷战”也带来了积极影响

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改革

(3)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4)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

【课内探究】如今,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年美国作为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基于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进行它的遏制战略。

你认为,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的新遏制战略能否行得通?

试谈谈你的理由和想法。

【课堂小结】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一无形的“墙”,这面墙就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

它将世界分成了两个阵营,形成了两极格局。

双方通过“冷战”的手段对抗。

在欧洲、德国、朝鲜、中国等地区和国家都有形或无形的构筑了一面“墙”,但随着多种力量的变化,它最终走向了瓦解,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课后思考】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九、板书设计

一、走进冷战(两极格局)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2.冷战开始

二、认识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的政策

3.苏联应对的政策

三、感受冷战

1.冷战带来的消极影响

2.冷战带来的积极影响

【心得体会】

一、易错知识点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