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9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二章译文评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google_ad_client="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创建于08-8-27*/

google_ad_slot="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468;

google_ad_height=60;

//-->

「评语」

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

在社会上,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

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让人畏而却步。

这种人常常使人避之不及,很难得到人的协助。

“敬人者人必敬之,助人者人必助之”。

社会必须合作才能进步。

心存善念 天报福禄

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①。

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

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②,何益?

「注解」

①绥:

安抚。

②念珠:

佛教徒念佛时记诵经次数的串珠,又称佛珠或数珠。

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大凡一个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头,上天一定会善有善报,给他以福分和禄位来安抚他。

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号,也是想做善事的缘故。

但如果心中的恶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诵佛号,又有什么益处呢?

虽然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须是心存真善,清除内心中的种种邪念、恶念,否则,整天念佛,也只是一个假善人而已。

短短的几句话,帮助人们理解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明白了为人做事应该实实在在,而不要弄虚作假的道理。

《菜根谭》一书中,对这一点有更形象的叙述。

它说:

荣华富贵的显名,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

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假如是靠特权,甚至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水杯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没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谢、枯萎指日可待。

俯仰无愧 存乎一心

人惟一心,起为念虑。

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

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

《书》曰: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

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

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

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

《尚书》上说:

“即使是圣人,倘若没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变成放荡不羁的狂人;

即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心存善念,也可能变做一个圣明的人。

”小小的念头,存在于平静的状态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观察到,能够在俯仰之间无愧于人,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所以,古人培养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刚刚产生之时,感情尚未产生之际,因为此时,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都要为自己着想,为别人着想;

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

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就后悔莫及了。

人品善良,就是为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心里正直,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耕耘不尽的肥沃良田。

修德之功 在于主敬

/*250x250,创建于08-2-15*/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250;

google_ad_height=250;

子曰:

“鬼神之为德①,其盛矣乎!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②,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③,如在其左右。

”盖明在礼乐④,幽有鬼神⑤。

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⑥;

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⑦。

念念敬斯念念⑧,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

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诗》曰: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⑨,聿怀多福紒紛矠。

”其斯之谓与?

①德:

恩惠,福利。

②齐明:

斋戒严整。

齐,同“斋”。

盛服:

衣冠华美。

③洋洋:

欣喜貌。

④明:

人间,阳世。

⑤幽:

鬼界,阴间。

⑥非僻:

错误,偏邪。

⑦惰慢:

轻薄下流。

《礼。

乐记》:

“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

”⑧念念:

指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

又作刹那解。

此处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记解。

⑨昭:

彰明,显示,公开。

紒紛矠聿: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孔子说:

“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

”“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小心翼翼地从事祭祀这种活动。

祭祀之时,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们的身边。

”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

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

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僻的思想就难以自外而入;

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

每时每刻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

“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

”“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

不就是指此而言吗?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认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颇有见解地认为主要不在于通过敬神去乞福或避祸,而是由此培养出一种随时随地随事都必须具有的敬畏之心。

这里虽明显地表现出康熙作为封建君王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从他的鬼神论中却引出了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态度。

这就是以对鬼神的敬畏来达到修身的目的。

如果把这一则与第八则联系起来看,我们更能体会康熙的用意。

持斋必戒 感发善念

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

《易。

系辞》曰:

“斋戒以神明其德。

”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

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

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

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

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易经。

系辞》中写道:

“通过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

这里所说的“斋”,就是“齐”,意即完善自己内心不够完善的地方。

所说的“戒”,就是戒绝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头。

古人没有一天不持斋,没有一天不守戒。

现在的人们只在某月某日持斋,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

持斋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斋”和“戒”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持斋一定要守戒,否则就是一种徒具形式的伪善做法。

相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有其可爱、可称道之处。

当然,持斋在某些宗教的教规中是必须恪守的仪式,规定是必须遵守的。

但不管哪种宗教的教义都倡导向善向上,倡扬戒除非心妄念,这就是其积极内容之所在。

康熙在此说教、强调的是持斋与守戒并重,内容与形式并重,这也是这则庭训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

“志于道。

”①夫志者,心之用也。

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

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

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①“子曰”句:

见《论语。

述而》。

志:

志向,立志。

②夫子:

孔子。

天纵:

意为上天所赐禀赋。

③发轫:

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轫,刹车木。

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

④届:

至,到。

⑤义理:

道理。

又作经义名理讲。

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

⑥游于艺:

即游艺。

《论语。

述而》:

“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⑦伦:

道理,次序。

⑧本末:

指主次、先后。

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

兼该:

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⑨交:

结交,往来;

此与彼受。

养:

陶冶,修养。

紒紛矠涵泳:

深入体会。

“立志于学道。

”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

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

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

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

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

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

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

良知良能 乾乾不息

孟子言:

“良知良能。

”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

又云: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

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

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

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

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孟子说:

”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天性作为行善的开始,以此来说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

他又说:

“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不失其婴儿一般善良、纯朴之心的人。

”这不是说从孩提时一直到年老死去,可随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感情,放纵自己的认识能力,放纵自己的才能,没有一刻不是他良心、本性的自然流露。

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能做到听从心之所想,不违犯任何规矩,也还是在十五岁时立志苦学、三十岁时成家立业、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之后,才能达到这般境界。

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无知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八岁时就入小学,十五岁时入大学,目的是为了端正他禀性、习气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质欲望所诱惑,开启他的聪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诚、有信,使他能时时处处不丧失这些品德。

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远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纪已进入老年。

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学问的人,他们选择认为是好的就坚持不懈,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教,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断地进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同样,功亏一篑、晚节不保也是值得痛惜的。

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讲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

一个人如果总沉浸在过去的功劳里就会壮志全消,如果因过去的辉煌而原谅晚节的不保更是可悲可憎。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才可能保持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实现道德的完善。

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们对于“朝闻道而夕死”是大加褒扬的,因为过去的不足终因迟到的善举得以弥补。

一个人不论以前出身如何低贱或者如何堕落,只要能够痛下决心重新做人,世人不但会原谅他们过去的失足与不幸,而且会钦佩他们的毅力与勇气。

反之,一个人虽然有很好的出身和过去,有善良本性和聪明才智,不修行学习,依然无法保持一生的清白。

至诚无息 日积月累

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

由有恒而至于善人①,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②,视乎学力之浅深。

孟子曰: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③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

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④,久则征⑤,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⑥,博厚则高明。

其功用岂可量哉!

①善人:

有道德的人。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②阶次:

等级。

③“孟子曰”句:

见《孟子。

告子》。

原文为: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不为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意为功毁几成,人在慎终。

熟:

代指成效、成果。

④无息:

即不息。

意为不停止,不灭。

⑤征:

证验。

⑥博厚:

博大,广博。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并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如此,而是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由有恒心的人逐渐发展成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逐渐发展成为君子,再由君子发展成为圣人,这中间高下等级区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的深浅程度。

孟子说:

“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

”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

因此,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效果。

所以,拥有至真至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会变得长久,长久自然会得到证验,有了证验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心胸开阔则见识广博,见识广博自然会变得高尚明智。

总之,日积月累的作用怎能计算清楚呢?

一恒一渐事之成也。

恒是恒心,渐乃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历来做学问和做圣贤都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求,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

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修行在个人。

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日积月累。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实际上是成败经验的总结和生活常识积累的过程,把历代的经验和常识积累起来就成了智慧,而智慧的功用就在于辨别善恶是非。

反之假如一个人自以为是,排斥外来的一切,那他的生命就如一潭死水,永远享受不到智慧给他带来的益处。

“问渠何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有作为的人,理应虚怀若谷,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努力学习前人的智慧。

只有依靠自己形成的正确认识,才能鉴别善恶,抵御私心杂念的侵袭。

逸乐有节 勤修不惰

尝谓四肢之安佚也①,性也。

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②。

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③,是以身安而泽长也。

《书》曰:

“君子所其无逸。

”《诗》曰: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④至哉,斯言乎!

①佚:

同“逸”。

安逸,安乐。

②节:

适度,法度。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③僭:

超越本分。

指超越身份,干犯上司的职权而行事。

④“《诗》曰”句:

见《诗经。

国风。

蟋蟀》。

良士:

贤士。

瞿瞿:

谨慎、勤勉的样子。

我曾经说过,人的四肢贪图安逸,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

天下哪有不喜欢安逸、舒适的人,但是安逸、舒适超越了一定的限度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君子勤奋学习,遵守道德规范,不敢有一点懈怠;

节制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一点放纵;

节制自己的欢乐,不敢有一点过分;

珍惜自己的福分,不敢随意浪费;

恪守自己的本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

只有这样,才能安身于社会,享受长久恩泽。

《尚书》上说:

“君子所在之处是无所谓安逸的。

”《诗经》上也说:

“喜好安闲但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贤良之士既谨慎而又勤勉。

”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啊!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示足与议也。

”一个有志于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成就的。

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还是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定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失去奋斗的力量。

事实上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

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康熙皇帝八岁即位,到六十九岁去世,在位近六十二年。

在这近六十二年中,康熙经历了诸多风暴磨难,把一个战乱破败、元气大伤的国家,转变成了幅员广阔、政通人和的国家。

康熙夙兴夜寐,恪守勤慎,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御门听政。

康熙风雨无阻的早朝视事始于康熙六年七月亲政之日,自此之后,他每日天际发白就起床穿衣,逐日视朝,无论寒暑,无论身体舒适与否,一直坚持几十年之久。

这种勤政务实的作风,对巩固当时清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修身治性 谨于平日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

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大凡修身养性,都应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有所体现,从日常小事做起。

我在盛夏六月,大热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这是因为我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自己,才能做到这样。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的追求。

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其次,他们处在享乐安逸的环境仍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

再次,由于他们有高远的追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

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诚而有信 不欺暗室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①,则为圣贤第一要节②。

后人广其说曰③:

“暗室不欺④。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

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