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583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的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唐代的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的诗.docx

《唐代的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的诗.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代的诗.docx

唐代的诗

唐代的诗

提起唐诗,人们会肃然起敬,都知道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帝国建立后,保持了长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取得空前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为诗歌写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唐代的科举考试重视诗赋,知识分子要中进士当官,就要会作诗,这也是对诗歌创作的促进。

就诗歌本身说,唐代的五、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进一步成熟,讲求声调韵律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后形成,诗歌形式也百花齐放。

到盛唐时代,众多的诗人把诗歌创作推向高峰,壮阔的山河,优美的田园,繁华的都市,苍凉的边塞,惨烈的战争,都在诗歌中得到充分表现。

特别是李白的充满狂放激情、猛力抨击现实的浪漫主义诗篇和杜甫关注国家命运、悲悯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宗瑰宝。

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诗(佚失的不知其数)。

在不到300年的时间,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中相当多的优秀诗篇,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读者,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介。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

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

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

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

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

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

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

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

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

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

 

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

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

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

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

 

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

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

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

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

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

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

 

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

排律通常为五言。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盛唐诗歌】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下面分别作扼要介绍。

 

1、田园山水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

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于辆〔wǎng网〕川别业,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

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

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

”的诗句(意即: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

),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与王维齐名的诗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阳(在今湖北省),常被称为孟襄阳,据说他曾在张九龄官署偶然遇到唐玄宗。

玄宗知道他的诗名,命他朗诵诗作。

他诵读了《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弃”(我缺乏才能,所以圣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听了大不高兴,说:

“是你不求当官,不是我不让你当官,你怎么能怪我!

”后来他考进士没被录取,也没正式做官,长期漫游和隐居,以山水诗闻名于世。

他的《过故人庄》一诗流传最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杀鸡做饭,请他到村中作客。

近看,茂密的绿树严严地围住村庄;远望,青翠的山峦向远方延伸开去。

打开轩窗,可见到堆着谷物的场院和青青的菜园;端着酒杯兴致勃勃地聊起桑麻的长势和收获。

在这样天然图画中与好友饮醇酒,啖佳肴,纵情谈笑,该是多么快乐和惬意!

酒后,朋友间仍恋恋不舍,约定九九重阳节再来欢聚,痛饮美酒,醉赏菊花。

 

储光羲也是一位失意的隐士,他的《钓鱼湾》写了隐居的情趣: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绿荫蔽天,落花飘地,清潭见底,荷动鱼散,渔翁之意不在鱼,单是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

日暮罢钓系船,在绿杨芳草中等待好朋友(情人)来相见,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就等于神仙了吗?

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没有困扰和烦恼,然而作诗时要暂时抛开它,抓住某一美好的场景和情绪,尽情发挥和渲染,诗人满足了创作欲,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这就叫作诗。

 

2、边塞战争诗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

著名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的“走马川”、“轮台”、“金山”、“车师”都是常见的北方或西域地名,这里用来做地名的代号,并非实指,所以读诗时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诗意诗情。

这首诗一开始,就大笔淋漓地描绘出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

匈奴(代表强悍的北方民族)来犯,狼烟四起;将军带兵奔赴战场迎敌。

夜行军兵器互相碰撞,尽管寒风如刀,落雪的五花马背上依然热汗蒸腾,很快又结成冰凌。

在帐幕里起草讨敌的檄文(战书),还未等写完,砚台里的墨水已冻成冰块。

这样吃苦耐劳勇武向前的军队,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不敢交战;那我们就在车师的西门等待胜利凯旋的捷报吧!

诗中表现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正是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

李颀的《古从军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瞭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

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

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濛一片。

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

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拚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

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

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

有敢入者辄斩之!

”拚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

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战争是残酷的。

公元714年唐朝军队与吐蕃在临洮的长城堡附近有过一场大战,杀获吐蕃数万人。

王昌龄的《塞下曲》写到这场战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过后多年,战场依然暗淡凄凉,漫漫的黄尘,杂乱的蒿草,白骨散弃其中,永远被人遗忘。

无论死者是哪一方的,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凄惨的悲剧。

 

3、李白的诗: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今甘肃),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约在李白五岁时迁至四川昌隆(今江油县),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

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时饱读百家书,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能。

同时好交游,受朋友和社会影响,喜谈修道成仙,向往行侠仗义,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羁。

25岁时离开家乡,漫游长江、黄河南北各地,结交社会名流,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荐举,唐玄宗召见他,任他为翰林待诏,做皇帝的侍从文人,居长安近三年,使他对宫廷和贵族社会有了直接了解。

由于权臣排挤,于天宝三年(公元745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

在洛阳,他与比他小11岁的杜甫相识,结下终生友谊。

安史之乱开始时,他已55岁,正在宣城(在今安徽)。

在安史之乱中,他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李白则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中途遇赦而归,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当涂(在今安徽),享年62岁。

 

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

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子》里讲的那个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宣父)“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诗人在政治上十分天真,实际他未必具备政治家的才干,他的“大言”遭冷笑并不奇怪。

然而作为诗人,他却是个天纵之才,是一只遨游天海的大鹏。

他一生作诗人,政治上无作为,在他自己看来是不幸,可是对中国文学来说,却是大幸。

唐诗如无李白,那就同华美的大厦抽掉一根栋梁,那才是极大的遗憾呢。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是对社会不平的揭露和抨击,如《古风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ní倪〕,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这是讽刺皇帝身边得势的佞幸人物。

他们坐着华贵的大车招摇过市,荡起漫天灰尘。

一些宦官(中贵)钱多得不得了,修起宏丽的住宅。

替皇帝开心的斗鸡人,也坐着带华盖的车耀武扬威。

他们鼻孔朝天,喷出的气息仿佛吹动了天空的云霞(极言其骄横),路上行人被吓得不敢靠近。

最后诗人慨叹,社会上再也没有许由(洗耳翁)那样的贤人了,谁还能分出好人(尧)和坏人(跖)呢?

传说古代的圣君唐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听说后认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他被认为是厌弃名利的贤人。

跖,是传说中古代的“大盗”,当然是作为坏人的代名词。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这一点,在诗中给以暴露和讽刺。

李白直接描写人民苦难的诗不太多,但写得极精彩,如《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yuān渊〕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

“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

唐代兵士远离故土到这些地方征战,往往有去无回。

有些边疆民族以战争劫掠为业,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战死荒漠之中。

秦代修筑长城防备匈奴的地方,至今(“汉家”,唐人习惯用“汉”代称“唐”,实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战争不断。

战败的马匹在战场上悲鸣寻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却被乌鸦和鹰啄食,肠子都挂上枯树枝头。

士卒战死,领兵的将军也空忙一场,毫无所获。

最后诗人用古代兵书的话说:

战争可不是好玩的东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用到它。

唐玄宗好大喜功,连年征战,百姓遭难,这首诗即为此而发。

 

李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很多,多为杰作。

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

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

长江大河,巉〔chán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

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又如著名的《蜀道难》中的一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挠〕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捫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是一段绝妙的风景描绘。

诗人用极度夸张的语言写出蜀道的艰难险峻:

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黄鹤飞不过去,猿猴也愁于攀援。

著名的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累得喘不过气,无不拍着胸膛长声悲叹。

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种鸟类的鸣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

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说去通过,就连听人说一说,也把脸都吓白了。

诗人笔下蜀道上的奇姿壮彩,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

这段诗句的奇思异想和豪壮奔放的风格,正是李白诗独具的特色。

 

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瓯北诗话》卷一)这段话概括出李白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

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

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

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服务。

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张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张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所在皆是。

唯其夸张,所以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却极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4、杜甫的诗: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

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像忍苦载重的犍牛,各具风范,各有价值。

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

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

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于个人穷通利达的慨叹,更多的诗却着眼于百姓苦难。

公元756年,唐宰相房琯率四五万军队在陈陶同安史叛军激战,由于指挥失当,差不多全军覆没。

杜甫为此写了《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初冬(孟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死寂无声,四万兵士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诗人的悲愤恰是人民的悲愤,他在替百姓呼号。

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我们看其中的《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皮〕。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是个当兵归来的青年农民。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农村普遍衰败,田园庐舍一片荒凉。

这个败阵归来的士兵看到家乡已面貌全非,乡邻们走死逃亡,旧里已成空巷,连太阳都暗淡无光,一片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