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597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docx

精选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

*********

用户名:

wangjl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

齐鲁石化电大教学服务中心

指导教师:

提纲:

一、(用于论文小标题)

(一)(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

1.(用于要点的排列)

(1)(用于特征的排列)

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

说明:

1.提纲应该尽量把结构层次写的完整详细,以便导师进行指导。

2.论文提纲未通过(或提纲未提交)的学生,提交论文初稿时,应同时提交修改后(或起草)的论文提纲。

提纲字数应在500字至1000字左右(提纲字数不包括在正文中)。

3.论文提纲通过,请删除提纲部分。

直接是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4.宋体五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加阴影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字体颜色一律为默认黑色。

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

——

【摘要】:

山水诗,是指在写作中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描写和表现对象的诗歌。

中国古代山水诗最早萌芽在先秦两汉时期,在魏晋时代形成一定的风格,直到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

本文重点写山水诗从历史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演进以及影响,对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风格变迁进行阐述。

【关键词】:

唐代、山水诗、山水意境、

【目录】:

引言:

一、关于山水诗歌的起源及形成的社会和历史条件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

1.山水诗形成的社会条件

(1)魏晋时期形成的政治黑暗,造就的隐逸之风,孕育山水诗的形成

(2)唐朝的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交流推升山水诗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

2.山水诗形成的文化条件

(1)《诗经》《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2)《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3)唐代盛行的佛道两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

二、唐代山水诗中的审美取向变迁

(一)早期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二)初唐诗坛的山水诗的概况

(三)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四)中唐诗歌的发展

(五)晚唐山水诗的审美取向

三、唐代山水诗的传递和变迁中的思想艺术性

(一)唐代山水诗从个人情怀到抒怀政治和时政的思想艺术性变迁

(二)唐代山水诗传递出来的从玄幻到反应思想现实的意境变迁

(三)唐代山水诗传递出的从简单的山水田园到高大的忧国爱民诗人形象变迁

四、唐代山水诗在历史上的艺术地位

 

【正文】:

一、关于山水诗歌的起源及形成的社会和历史条件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

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坛的骄傲,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古代文学之最。

中国的山水诗始于曹操,此前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不能算是山水诗。

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两汉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

曹操的《苦寒行》中出现山水诗句如“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雪落何霏霏”等。

直到他的《观沧海》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除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外,其余都是对“观沧海”视角的描写,写大海时是对曹操自我胸襟的展示。

中国山水诗始于曹操,经建安六子、二曹的传承,形成山水诗的第一环节。

相伴的意象表达方式成为我国山水意象的第一阶段。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抒发慷慨悲越的情怀为主旋律,山水景物与情感结合,出现情景交融的审美倾向。

1.山水诗形成的社会条件

(1)魏晋时期形成的政治黑暗,造就的隐逸之风,孕育山水诗的形成

魏晋时代,政治的黑暗,使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们以山水自然为乐土,往往把生活的理想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诗歌中的山水成分就多起来。

晋宋时代,玄学融合了儒学的“名教”和老庄的“自然”为一体,引导士大夫们从山水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趣味。

因此,借山水体现玄理,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

玄言诗里有了山水的成分,或借景抒情,或寄玄理于山水。

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

东晋南渡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士族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优越,过着欣赏名山大川、抚琴吟啸的悠闲生活,重视审美风度,山水、游宴、田园、游仙、书法、绘画都是这一风度的载体。

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于是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出现于作品中。

但他们轻山水,重玄思,由寓目山水进入玄思探索。

自然展现的生身不息的生命力常引起他们关于宇宙、万物、生命的思考。

到陶渊明时,田园诗兴起,陶渊明寓情田园山水,追求精神的自然超脱。

这时的山水是田园诗歌般的山水。

等到谢灵运时,我国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山水诗出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山水诗人,他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这种转变虽不彻底,但给刘宋初期的文坛带来了几分活力。

他的山水诗创作正如钟嵘所说“尚巧似”,“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纵放为娱的游览使他捕捉到了丰富的山水题材。

代表作《登池上楼》描写久病初愈后所见的春天景色,以阳春之景反衬自己的阴凄苦闷心情。

其中“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句。

其他山水名句诸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以此冲破玄言诗的樊篱,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坛的优势地位。

山水诗自谢灵运之后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对古典诗歌的形成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古典诗歌意象方式的形成。

(2)唐朝的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交流推升山水诗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

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创作经谢眺的传承进入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

张悦和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是二谢到盛唐王孟山水诗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风格清健的山水诗,并继承和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表现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盛唐山水诗形成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王孟为首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代表了盛唐时代山水诗的美学追求。

就是诗追求诗情画意,讲究物我相融,创造优美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明》、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等,用朴实的笔墨如实写来,平淡自然,创造出恬淡清幽的意境。

王孟将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晚唐时期的杜甫,不再描写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而是选择更富有表现力的雄奇壮伟的高山大河,以展示自己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

壮阔雄劲是他的山水诗的显著特色,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诗句气势磅礴,雄浑悲壮。

唐代山水诗打开了一个光阔的境界,为此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引文注释:

网文:

陈晶晶。

山水诗的演绎进程

2.山水诗形成的文化条件

(1)《诗经》《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早在《诗经》和《楚词》的时代,诗中就有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作为中国文学基础之一的《诗经》是自春秋以来贯穿封建历史的基础教育的主教科书之一。

对山水诗人的影响同样深远。

如诗经中的名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都是写山水风情的句子。

山水诗风格的形成来自《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随后到汉魏六朝前期的“山水玄言诗”,再到“纯正山水田园诗”整个过程,《诗经》对山水诗形成了最初的文化基础。

(2)《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当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

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

也都为未来山水诗打开想象的翅膀。

【引文注释】:

网文:

陈晶晶。

山水诗的演绎进程

(3)唐代盛行的佛道两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

道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学说,有着出世直说。

以万物平衡推崇自然为主的学说。

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祭奠,因为气推崇自然的学说也大大影响了后来的山水诗歌文学。

唐代统治者尊崇道教。

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

道家认为道“无所不在”,自然本身就是道的化身,倡导“以人合天”,主张以无为清静之人合归于无数本然的“道”及“无”,而山水的自然是道及无的一种体现,因此道家对自然极力推崇,主张将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

由于唐代,李唐宗室尊崇道教,崇道成为弥漫全社会的一种时代风尚,很多人优游于林泉之中,追求一种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

道家思想对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以淡雅恬静、质朴自然为总体风格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作为汉朝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文化,在中国生根的佛教已经是中国化了的。

唐代佛教很盛行并受到朝廷推崇。

佛禅之道对士人返回自然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禅宗力主“我佛为一”,“佛”是超尘脱世的“空幻”,又是无执无待的心性自然本体,佛禅无处不在,佛禅甚至可以体现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在唐代,佛儒在教义上并行不悖,许多文人在思想上出入儒释,这不能不对他们的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

唐代士大夫学佛成风,王维、孟浩然等人大多有习禅经历或与禅僧有密切的往来。

他们的诗中不少是隐寓了禅理,自然美与禅理,客观与主观浑融一体,形成了山水田园诗空灵清朗、悠远深长的共同特征。

【引文注释】:

《唐诗题材类论》。

刘洁。

民族出版社。

2005-11

二、唐代山水诗中的审美取向变迁

(一)早期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二)初唐诗坛的山水诗的概况

初唐前期诗坛仍然承绪着齐梁余风,因此初唐的山水诗总体上了无声色,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写得很有气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灵巧清新。

对近体诗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宋之问、沈佺期的山水诗也颇有特色。

在初唐后期诗坛上独领风骚的陈子昂山水诗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上却展示出新的风貌。

特别是他的《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

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平湖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洞庭湖水天相接,岸上丛林的光影倒映湖中,湖水映着日光,满湖跳跃着金色的波浪,蔚为奇观。

由于宫廷诗风的影响,此时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诗人具体描写的是台阁山池之类人造山水或以之互相酬唱。

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走出宫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

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

当然,四杰山水诗风格技巧并未完全脱出齐梁以迄唐初窠臼,如多有花鸟鱼蝶、草树涧泉等细景闲趣以及清浅鲜丽的色彩风调,然而,由于胸中蕴蓄着宏大的抱负与郁抑的意气,四杰山水诗在写景中往往注入强烈的情感意绪,这就不仅体现为对唐初宫廷山水诗的超越,而且实际上将晋宋山水诗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

他们大多有过贬谪的经历,在羁旅途中写下许多纪行诗,在蛮荒贬所写下许多纪实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优秀的山水诗。

同时,在外在表现方面,他们从古体和近体两方面都对山水诗的体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余韵。

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

张说在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写作了大量山水诗,《新唐书》本传就称其在岳州时作品“得江山之助”。

同时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批同时迁谪的文人,形成一个文人群体,在湖湘一带兴起吟咏山水之风气。

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

由于二张先后在开元年间拜相,是公认的一代时哲文宗,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篇章,而且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实际上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是经他们提拔而走上文坛的,因此,二张对盛唐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明代人胡应麟《诗薮》说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正描画出唐代山水诗派发展的大体脉络。

总之,初唐的山水诗,一是基本上承袭了南朝山水诗描摹细致的特点,情景交融还没有成为主体的写作特色;二是篇中写山水的名句多而全篇写山水并且写得很好的少;三是写山水的诗歌局势尚未开张,像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诗那样气势阔大的,还只是凤毛麟角。

【引文注释】:

(网文)。

江南烟雨梦。

试论唐代山水诗歌的变迁;ttp:

//

(三)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有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气之约左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的门第出身、在朝在野等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重要诗人中王之涣,孟浩然、李欣、高适等都为在宫廷中谋职,而李白、杜甫也仅仅是布衣翰林。

可见,初唐到盛唐的山水诗创作由宫廷以内开始向宫廷以外变迁。

诗人中不同阶层的人数的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士族占多数转变为庶族占多数。

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后写的《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大字即概括了盛唐诗歌风貌。

【引文注释】:

(著作)余恕诚。

《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盛唐山水诗语言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其风格大致可概括为两类:

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淡雅豪气”的孟浩然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闻一多先生在《唐市诗杂论》中说: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

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起成为描写洞庭湖的佳作。

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偕隐过从的情谊,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

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

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

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

例如: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

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

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

请看: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橈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早发渔浦潭》这属即兴纪游之作。

全诗从早发渔浦潭(在今浙江省富阳县东三十里富春江)的情景写起,将舟行江上的新鲜感觉和舒畅情怀表达无遗。

前四句,通过描写光芒初照的晨曦使水禽惊聒噪杂和橈桨相拨舟移船动的感觉,将江岸、潭浦的景色和水上船家早出勤作的生活气息传达出来。

中间四句写江行所见,不仅丽日当空,万里无云,江宽水阔,满目清晖,而且别出心裁地移"镜头"于江边妇女当流梳洗的场面,使清江绿水倍增新意,充满情趣。

末四句先及猿獭,以添别致,后用"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作结,证实此次行舟确是心畅神怡。

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

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

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

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

如: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

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

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

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

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

孟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这是《唐音癸签》转引《诗谱》的原话,不无道理。

其实,正是由于孟诗具有壮逸阔大的特色才令人觉得富于魅力。

请看下列诸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

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这几首诗早有盛名,它们的共同特色是,不论在写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

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

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

这当然要经过诗人经营构思的匠心,而非任意挥洒,未加运筹所能奏效的,更不能缺少时代精神的感召。

例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盛唐时代气息的透露。

这诗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称"高唱",可以共同成为最有盛唐气派的象征。

“画中写意”的王维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并经艺术的提炼与纯化,构成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其代表作如《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眺》等,皆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溶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美与诗境美,将这一题材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韵。

在山水画中,王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

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

同时他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

明朝董其昌就曾说王维的山水画"是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便可独见他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雄奇豪放”的李白山水诗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

《蜀道难》就集中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中的山河颂歌,是同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豪放浪漫的奇想交织合一的。

"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诗的精确评价。

李白不仅善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更善于大胆的创新。

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创新格调、创新手法,也创新了语言。

他的浪漫主义诗篇足以惊风雨、泣鬼神,不愧为诗歌史上的艺术瑰宝。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展开神奇想象的翅膀,刻画磊落不羁的自我形象,在山水诗中自树一帜。

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

不在乎叙述观赏山水时悠然自在的闲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怀着炽热的感情,塑造前人诗中罕见的极富个性神采的非凡形象。

他随意写景,随意抒情,驰骋万里、纵横捭阖。

唯其如此,更能表现山河一统的帝国气概,更能透彻表达怀才不遇的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愤懑。

李白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山水诗中刻画敢于同命运之伸较量,不甘屈服的形象,在奋力拼搏中,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他的知音,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他的力量和勇气的源泉。

李白有意把山水神奇化、人格化,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祖国壮美山河的气势,不这样不足以刻画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正不阿的坦荡胸怀。

请看《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不重记游,而是选取夕阳晚照,从奋攀峰巅这最后一段下笔的。

一个"穷"字,写出了登山至此已筋疲力尽却毫不懈怠的情状。

诗人赋予太白峰以神人的灵性和威力,唯太白峰与诗人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自由的天关。

诗人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