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841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docx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中和物质资本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们获得体力和脑力,从而影响生产和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指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项针对人力的投资。

主要包括:

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徙的支出。

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以及贝克尔、丹尼森等人。

其代表作有:

《由教育引起的资本形成》(1960)、《教育和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人力资本》(1964)、《人力资本投资》(1971)等。

在舒尔茨等人看来,资本有两种形式:

一是物质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二者只是形式不同,并没有原则区别。

它们都对经济起生产性作用,其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

二者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这些投资都意味着减少现期的消费以换取未来的收入。

他们认为,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

他们还计算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还用收入资本化的方法计算出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从而得出结论:

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投资的增长,使得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增长得更快,也就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日趋均等化。

根据这一结论,他们推断出:

由于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人也成了资本家,成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这样阶级对立就消失了。

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投资的重要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的论述,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

《社会科学大辞典》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

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设△Yt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G=△Yt/Yt-1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

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重要条件。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直接和间接作用上。

首先直接作用表现为,人力资本直接增加工人的边际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劳动的边际产品是指在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品产出量,边际产品的上升代表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

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品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的。

我们发现,高学历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是低学历的两倍以上。

很容易理解,受教育程度高,那么公认的生产效率将提高。

其二,间接作用,即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不仅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还推动其他要素的进步。

它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人力资本积累能够增强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和新工艺将促进经济增长。

其二,人力资本的增长能够促进技术的扩散与吸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外溢性,例如,一个城市的总体教育水平会使该城市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进行的与人力资本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人力资本的度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力资本的投资及效益、人力资本与创新及技术进步等等,我们的研究受到世界银行及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关注。

由于人力资本问题跟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09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更是凸显出教育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2009年的79.2%毛入学率提高到90%。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这个数据2009年为24.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

另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人力资本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一起,推动着经济增长,而且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已经被实践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那人力资本是如何通过分别影响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并对这三种资源发挥整合配置作用而促进经济增长呢?

从产业关联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其直接结果是加速教育、医疗卫生保健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人才的供给,从而推动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这就是人力资本的后向效应。

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还会直接产生对教学建筑、设施设备(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等)、学习用具、医疗设备、仪器工具等的大量需求,而这些又会促进建筑、高新科技等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前向效应。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会引起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收入增加,又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市场的扩大,进而又给投资带来更多机会和更强刺激。

世界银行51985年世界报告6的有关资料表明,劳动力平均每多受1年教育,收入至少要提高2.4%,GDP就会增加9%。

根据学者的测算,职工工资的变动与GDP变动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职工工资每增长1元,GDP相应增加8.3元,或者职工工资每增长1%,GDP增长1.14%。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

从劳动投入的角度分析,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实际劳动,即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消耗,对于产出和增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条件下,以劳动态度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是调控劳动者向劳动过程投入体力和智力的重要/阀门0。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强化敬业精神,改善劳动态度等。

劳动者精神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劳动者更专注于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化劳动行为,降低产品次品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按规程负责任地操作和维护保养机器设备,减少损坏,降低修理费用;在工作中注意节约水、电、油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减少库存积压和资本占用时间,降低成本等。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体质。

劳动者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格,使其在劳动过程中有干劲、耐力,从而使单个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劳动量增加;身体健康使生病时间减少,有效工作年龄延长,因体质较弱而造成的无效劳动时间减少。

人力资本投资还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素质。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者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劳动者记忆能力增强,可以缩短学习工艺操作的时间,使由于记忆不佳而产生的失误大大减少;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有能力从事发明、创造,有能力寻找到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到更节约资源和劳动的生产方法;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或者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从事更多样的工作,从而使产出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多;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机器,将发明和引进的新技术尽快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就地得到解决,从而使生产具有连续性,停工待修时间减少,产出相对增加。

这一切都可以在投入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量。

我国学者王金营引入物理学“势”的概念,用“技术势”、“技术势差”来说明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的作用。

“技术势”就是某一时期或时刻相对某一参照系,某一区域或单位所具有的技术能级的状态。

一定的技术势就标志着一定的技术能量的积聚。

“技术势差”就是同一时刻两个区域或单位之间相对同一参照系所具有的技术势的差。

由于技术势差的存在,才导致技术转移和扩散。

人力资本是技术势形成的源泉。

无论自我技术创新还是学习他人的技术,都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谁拥有了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科技开发人员,谁就拥有较高的技术势。

因为技术势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因素:

一是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二是充足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三是足够科技开发型人力资本积累。

技术领先区域或企业,其技术势的形成增长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能量,因而称为技术创新源。

人力资本是技术扩散的条件。

技术势能有三种贮存形式:

人工制品(如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技术资料和人力资本。

人工制品和技术资料仅仅是技术知识的“存储器”,而人力资本则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存储器”,更重要的,他是技术知识的“选择器”、“解读器”、“吸收器”和“生成器”。

技术扩散的实质是技术从高技术势向低技术势传播,也就是创新源的技术能量分别以显性能量传播和隐性能量传播两种形式向模仿和追赶区域或单位扩散转移。

显性能量传播形式是指以人工制品和技术资料的形式进行的转移,如以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等出让和买卖;隐性能量的扩散和传播是与显性能量转移相伴而行的技术出售者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购买者的对技术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利用。

这个隐性能量的扩散和传播,也是技术采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

所以,技术扩散过程中,技术的潜在采用者的技术原始积累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他就越容易学习、消化和吸收创新技术,逐步缩小它与创新源之间的势差,使技术创新源和技术采用者的技术势都得到提高。

只有在技术采用者具备了相应的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两个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扩散和转移。

三、人力资本对经济贡献率测量方法及改进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教育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所占比例也最大,作用也最明显,而且目前国内学者所研究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所以测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是测量教育方面或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一)、目前计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所采用的计量方法虽多,但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

1)生产函数法

生产是把投入转为产出的过程,生产函数就是要用方程表达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产函数又有长期的和短期的之分,短期生产函数不考虑技术进步,而长期生产函数将技术进步纳入模型。

下面为柯布-道格拉斯的两种生产函数表达式:

Y为产出总量,K为物质资本总量,L劳动力总量,A代表基期的技术水平,A为资本的产出弹性,B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r为技术进步率,t为时间变量。

当A+B<1时生产属于规模经济递减,A+B=1时为规模经济不变,A+B>1时为规模经济递增。

多数学者虽然都采用生产函数的方法计算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但在人力资本变量的选择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受教育年数计算法。

人力资本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这些能力很难被量化,更难以一个综合的变量来衡量,但这些能力的大小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高度一致的。

另外,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投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因此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主要体现为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对劳动力生产率的影响。

所以,很多学者以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总年数来表示人力资本存量。

即L=l*n,L为劳动力的受教育总年数(劳动力人口的总人力资本),l为劳动力数量,n为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

利用各年相关数据对生产函数线性变化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代入下式就可计算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方程右边每一项代表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提供的百分点,将其分别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按人力资本投资额计算方法。

人力资本是通过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

人力资本存量的规模可借助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来间接地反映,但投资仅相当于收益率方法中教育的直接成本。

此种方法是在生产函数里加入人力资本投资变量,将生产函数变为

H为人力资本投资额,C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通过回归后利用下式可计算出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3、劳动力简化系数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其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低素质劳动力的倍加。

据此我们可以将一个高素质劳动力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低素质劳动力。

按确定折算系数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动生产率确定系数法:

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力劳动的效率,即单位时间的产出的多少。

假定初中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是100,根据产出之比其他各级教育劳动者相应得到一个生产率系数,将系数乘以各级教育人数最后加总得到一个劳动力折算总量。

其意义相当是按劳动生产率水平来看,全部劳动力创造力相当于多少个初中毕业生的创造力。

2)收入确定系数法。

在市场完全自由化的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工资率等于边际生产率,所以工资水平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

丹尼森以受过八年教育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为标准,其他各级教育劳动力工资水平与之比较,得出各级教育系数。

但他并没有把工资水平的差异完全归至于教育,而假定差异中有五分之三是教育带来的,以此为基础将先前得到的系数作一相应的调整。

3)总课时确定系数。

朱国宏以小学教育所接受的总课时为标准,将其他各级教育总时数与比较,得出一个各级劳动力简化系数。

同时他也假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五分之三可由教育时数的差异来反映,并以此调节得到新的简化系数。

也有学者提出其它算法,但基本都是在以上模型里增减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2)收益率计算法

教育收益率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沃尔什,但直到舒尔茨最先使用此法计算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时才成为一种人力资本贡献率的计量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调查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状况资料,计算出兑现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收益率。

具体步骤如下:

先计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受更高教育后年收入的增加值,经常取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平均值。

然后再计算完成某级教育所必需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额,最后将年增加的收益与成本做一比较,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收益率。

r=(Ri-Rj)/C

i为比j更高级的一层教育,r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分子为接受某种教育后年增加的收入,Ri为接受了i层次教育后的社会平均年收入。

Rj为接受了j层教育后的社会平均收入。

C为接受i层教育所需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期间交纳的各种费用及由于接受教育所放弃的可能收入,即机会成本。

在实际计算中,取得某级教育后的增加年收入可以粗略地以某年上一级学历人口平均收入水平与下一级学历平均收入水平在去掉工龄影响后的差值来衡量。

有些学者改进这种方法计算出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

也就是要满足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在现值相等时所能承受的最高利息率。

真实的利息率水平如果高于这个值,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投资教育是不合算的,如果真实利息率低于这个值,差值就是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净收益。

计算公式如下:

Rin、Rjn、Cn分别为接受教育第n年的收益和成本,r为内部收益率。

因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分为国家和个人,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分开计算。

通过计算出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收益率,再乘以各级教育的投资额就可以得出各级教育所带来的收益增长额,将教育总收益增长额与经济总增长额相比就可以得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2)、以上计量方法存在的问题

1、人均受教育年数生产函数法

该方法是将劳动力数量变化和劳动力质量变化合并为一个总的教育人年数作为人力资本存量变量,但由于文盲人口没有接受教育而没有被纳入模型,会导致总的受教育年数被缩小。

其次,这种方法假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与受教育年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受两年教育的劳动力其生产率是受一年教育劳动力的两倍。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育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这样高层教育劳动力的生产率可能会被高估很多。

再次该方法的致命缺陷是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通过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衡量,平均受教育年数增长越快,计算出的贡献率就越大。

但发达国家的受教育年数已很高,增长趋于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增长相对可能快些,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会是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低于发展中国家,这显然是不合理。

最后由于该方法计算的是劳动力素质提高所带来的贡献,所以新增劳动力获得的期初原有人口的教育水平的贡献没有考虑进去,也缩小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率。

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呢?

舒尔茨以收益率法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

而丹尼森以生产函数法计算的同期间的结果只有23%,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

按以上的分析舒尔茨的结果可能被高估而丹尼森的又可能被低估了。

2、人力资本投资生产函数法

经济理论认为投入要素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该方法在生产函数中将人力资本以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投入两个变量来表示,一个是存量指标一个是变量指标,将二者合在一起有背经济理论之嫌。

人力资本投资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只有转化为劳动力能力的提高之后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个转化又是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同样存在忽略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时滞效应以及总投资额被高估的可能。

3、劳动简化系数生产函数法

1)以劳动生产率确定系数法。

以劳动产出率确定简化系数无疑是科学的,但在具体量化时以劳动生产率来计算的,即以某类教育程度劳动力生产的产值与劳动力数量的比值。

这忽略了物质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样素质的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高的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高素质的劳动力装备水平一般要高于低素质的劳动力,所以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能全部归于教育水平的不同,更何况还有经验等因素的作用。

2)收入确定系数法。

在用此法计算时,市场非自由化程度越高,计算越不准确,工资过多地受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市场完全自由化,收入也不能代表劳动力的平均产出,只代表边际产出率。

丹尼森以收入差异的五分之三为教育所带来的也过于主观。

3)总课时法确定系数法。

此法相对平均受教育年数法更为精确,朱国宏在利用此法时也对文盲劳动力作了相应调整,但平均受教育年数法的其他缺陷无法消除。

4、收益率计算法的不足

1)该方法把收入的差异全归于受教育水平的不同。

影响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这样对其他因素不加控制会导致计算出的收益率偏高。

另外一个人在获得更高教育的时候,他肯定会丧失部分经验积累的机会成本,而这个成本没有计算在内,从而造成计算的总成本偏小再次导致收益率偏高。

收益率错误放大的累加使得教育的经济贡献率被相应地多次放大。

2)该方法没有考虑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作用的时滞效应。

假设儿童7岁上学,大学生毕业工作时为22岁,现期对小学教育所做的投资要经过十几年才发挥作用。

可以说现期正在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本是过去多年累积的,也可以说现期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作用是在今后若干年里发挥的,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达到最大。

而此方法是用现期人力资本投资额与收益率直接来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比过去大,这样无疑又一次放大了贡献率。

3)人力资本投资额被高估。

国家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有很大部分为教育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

例如我国一些学者在计算教育投入时就是以教育事业费和教育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来算的。

一、教育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否算作人力资本投资尚难确定。

二、即使算是,由于其使用期很长,不应将其作用全部算在现期。

4)该方法最大的缺陷可能是以期内的投资额来计量的,很明显,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是资本的存量。

所以计算中应以存量的变化量来算。

(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计量方法的改进

人力资本的衡量方法也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教育经费法、教育年限法、劳动者报酬法。

教育经费法是从投入的角度来计量人力资本,但所有投入未必全部就转化为人力资本。

劳动者报酬法是从人力资本增殖性的角度反推来计量的,属间接计量。

教育年限法是从现期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来测量人力资本存量,而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主要来自教育。

因此在人力资本存量指标的选择上,以总人口受教育总年数来反映更为直接,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与教育水平是高度一致的。

人力资本投资额可反映新增的人力资本但不能反映存量指标。

总教育人年数是个最优指标,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排除了定义上的主观性,更为科学和合理。

在计算方法上,教育年数生产函数法只计算平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所带来的贡献,而且是假定劳动生产率与教育年限成正比例关系,这与生产实际情况不符。

收益率法是按人力资本投资额计算教育贡献的,所用非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与经济理论不符,更没考虑投资发挥作用的时滞效应从而可能带来计算上的贡献率的偏高。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有不足,但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取其优点,得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教育人年收益法。

计算中我们将收益率法的某一级教育的收益率调整为每教育人年的收益,然后算出全体劳动力增加的总教育人年数,将增加的教育人年数乘以年教育人年收益得到教育为个人所带来的收益。

以企业工资利税率为比例,结合个人收益总额可以得到教育对社会增加的收益。

再将增加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加总得到教育的总贡献。

这样不但可以将原有劳动力素质提高所带来的增加计算在内,而且将新增劳动力达到初期教育水平所增加的教育人年数也计算在内,同时也避免了在计量教育成本时机会成本衡量的困难。

前提条件是收入差异与教育差异成正相关,比生产函数法所假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教育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更科学。

算方法如下:

ΔYE'为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收入增量,r为每一教育人年的年收益,i为某级教育,Loi、Lti为接受某一级教育的期初、期末劳动力数,Ni为i级教育的受教育年数。

得到全社会教育的个人收入增量后,再加上教育贡献的企业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量就可以得到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的增长量,既:

R为工资利税率,ΔYE为教育贡献的国民经济增加额。

再以下式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ΔY为国民经济总的增长量。

下面以中国为例分别采用生产函数法和教育人年收益率法来计算1990-2001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二者方法和计量结果的差异。

1、以生产函数法计算

对公式

(1)线性处理后得到:

lnY=lnA+αlnk+βlnL

利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得出

T -2.02 4.48 3.193  (F=307.25 R2=0.97)

Sig 0.057 0.000 0.005

1978年-200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GDP年增长9.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3.21%,劳动力总量年增长2.50%,人均教育年限年增长1.62%。

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劳动力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30%,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为23.61%,二者加总为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