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020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docx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例析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相对固定,在不同文章中表意基本相同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

现按照固定结构在表意、语气和语法关系上的不同,分类分析如下:

一、表疑问的

1、“如……何?

”“若……何?

”“奈……何?

”等。

译为“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

”“怎样对付(安置)……?

”等。

例如:

(1)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译为:

对那些土石怎么处置呢?

(2)若太行王屋何?

(同上)

译为:

(你能)把太行王屋(两坐山)怎么样呢?

如果这个固定结构中间不加任何词语,就变成了“如何”“若何”“奈何”式的,语气也相应变成询问或商量的了,译为“怎么?

”“怎样?

”“为什么呢?

”等。

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拿走了我们的和氏璧,却不给我们那几座城,怎么办呢?

(2)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刺秦王》)

译为:

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

“怎么办呢?

(3)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为:

刘邦大惊,说:

“怎么办呢?

如果“这三个固定结构中间加“之”就变成了“如之何?

”“若之何?

”“奈之何?

”式的,译为“为什么?

”“怎么办?

”等。

表意和语气跟“如何”(何如)“若何”“奈何”差不多,但有时有追问的语气。

例如:

(1)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译为:

今天这事怎么样呢?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译为:

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去笑话别人跑了一百步,那又怎么样呢?

2、“庸……乎?

”译为“哪里(怎么)……呢?

”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译为:

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迟呢?

3、“何……也?

”“何……哉?

““何哉?

”或“何也?

”“何哉?

”等。

译为“为什么呢?

”“怎么……呢?

”等。

例如: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记》)

译为:

而这山单单用“钟”命名,为什么呢?

(2)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译为:

怎么能说得完呢?

4、“何(奚)以……为?

”译为“为什么要呢?

”(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例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译为:

这是国家的重臣,为什么要攻打呢?

(2)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赵王问道:

“(你)怎么知道他(行)呢?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

长安君怎么能在赵国自立呢?

5、“何……之有?

”译为“有什么……的呢?

”例如:

(1)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译为: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2)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

(3)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译为:

有什么迟的呢?

6、“何所”译为“……(人事物)是什么?

”“有什么……的呢?

”等。

例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译为:

问你有什么想法呢?

问你有什么牵挂呢?

(2)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挽歌》)

译为:

人死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7、“安在?

”“安在……?

”等。

译为“在哪里呢?

”例如:

(1)沛公安在?

(《鸿门宴》)

译为:

刘邦在哪里呢?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

在哪里(能看出)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着急呢?

(3)安在其不辱也?

(《报任安书》)

译为:

不受污辱的人在哪里呢?

二、表反问的

1、“不亦……乎?

”可译为“不也是……吗?

”语气比较委婉。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译为:

一边学习,一边温习,不也是快乐的吗?

2、“何(奚)以……为?

”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译为:

哪里用得着上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3、“何……为?

”译为“……什么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译为:

现在人家正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以呢?

4、“岂……乎?

”译为“怎么……呢?

”“难道……吗?

”等。

例如: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译为:

日日夜夜盼望您的到来,怎么敢造反呢?

5、“宁……乎?

”译为“难……道吗?

”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译为:

王侯将相难道天生是贵种吗?

6、“独……哉?

”等。

译为“难道只……吗?

”例如:

(1)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难道只怕廉将军吗?

(2)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译为:

难道只有伶人(误国)是这样的吗?

7、“能无……乎?

”译为“怎么能没有……呢?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译为:

诚信却被怀疑,忠真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8、“安能”“何能”“何得”“何谓”“孰能”等。

译为“怎么能”。

例如: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为:

怎么能低眉弯腰事奉权贵呢!

(2)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

他的妻子说:

“您很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3)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牧羊》)

译为:

又不是(他的)亲戚,怎么能受(他)牵连呢?

(4)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译为:

“怎么能讥讽你呢?

9、“何……之有?

”译为“有什么……的呢?

”例如:

(1)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

(2)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为: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10、“唯……与?

”译为“难道……吗?

”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为:

难道冉有要治理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三、表感叹的

1、“何其……!

”译为:

“多么啊(呢)!

例如:

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译为:

(这是)多么衰败啊!

2、“直……耳”译为“只不过……罢了”例如:

直不百步耳。

(《寡人之于国也》)

译为:

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四、表揣测、商量、询问的

1、“得无……乎(与、欤、耶、邪)?

”译为“该不是……吧?

”“莫非是……吧?

”表轻微揣度语气。

例如:

(1)日食饮得无衷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

(您)每天的吃饭喝水该不会减少吧?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译为:

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2、“不亦……乎?

”译为“不也……吗?

”例如: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译为:

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是高兴的吗?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译为:

在这里寻找(落下水的)剑,不也让人困惑吗?

3、“无乃……与?

”“无乃……乎?

”等。

译为“恐怕……吧?

”例如:

(1)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为:

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译为:

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划之人,恐怕太迟了吧?

4、“其……乎?

”译为“大概……吧?

”例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译为:

圣贤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笨的人之所以始终愚笨,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

五、表指称、指代的

1、“有所”“无所”“何所”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是什么”等。

例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译为:

我们进入函谷关,任何东西不敢有什么接近的(意为占有)。

2、“有以”“无以”等。

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用来……的办法”等。

例如:

(1)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

译为:

项王没有用来对应的办法。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为:

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译为:

所以不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用来达到千里之外的办法。

(4)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

译为:

军营里没有用来取乐的东西。

六、表因果的

1、“是故”“是以”“于是”“以故”等。

译为:

“因此”“所以”等。

例如: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译为:

因此圣明的人更加圣明,愚笨的从更加愚笨。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译为:

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

(3)于是相如前进缶。

(《谦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因此蔺相如走上前递上缶。

(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译为:

所以此后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褒禅”了。

2、“所以……”译为“……的原因”例如: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我离开亲人事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追求啊。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先考虑国家的危急再考虑个人的恩怨。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中“所以……”结构的固定句式并不都是表原因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这里的“所以”是表手段、方法、依据等的,译为“用来……的”。

再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这里的“所以”也译为“用(它)来……”。

3、“然则……”译为:

“既然这样,那么……”例如:

(1)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译为: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的)快乐呢?

(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译为:

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七、表选择、并列等关系的

1、“其……其……”“……乎……乎?

”等。

译为:

“是……呢?

还是……呢?

”等。

例如:

(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译为:

是它(天)的真正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呢?

(2)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译为:

是做梦呢?

还是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呢?

(3)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译为:

儿是怕凉呢?

还是想吃东西了呢?

2、“或……或……”译为“有的……有的”……“有时……有时……”等。

例如: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译为:

有的(跑)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译为:

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3、“载……载……”“且……且……”等。

译为“又……又……”“一边……一边……”等。

例如:

(1)载笑载言。

(《诗经·卫风·氓》)

译为:

又说又笑。

(2)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

译为:

又是奔跑,又是高兴。

八、表比较的

1、“……孰与……?

”译为“与……比哪一个更……呢?

”例如: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

您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更(历害)呢?

(2)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

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

2“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呢?

”“怎么比得上……呢?

”等。

例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童区寄传》)

译为:

为两个孩子,哪里比得上为一个孩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