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459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评课稿.docx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五篇

篇一: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

但是除了*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点评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整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及义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

例,师:

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

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

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

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

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

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

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

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生2:

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生3:

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

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

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

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

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

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

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

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

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哪几条为什么生1:

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

生2:

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

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

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

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篇二: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老师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

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

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

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

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

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习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

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

又如:

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

再比如:

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

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

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

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

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

篇三:

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思路非常清晰,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作了有效的诠释。

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原有知识基础入手,通过学生实践体验、寻找规律、主动探究,归纳总结数量关系,拓展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

一、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参照新课程标准来制定,具有依据,较为规范。

教学目标制定难度适中,能够结合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来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在通过教学过程的活动和任务设计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

植树问题走进课堂,作为数学拓展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走进传统的解题训练上,学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棵数”与“段数”以及“总长、段数、段长”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的结论,而不知其中缘由。

这堂课老师避开了就题解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究的“脚手架”,在剪绳子过程中,“生成画图、找规律、推算的方法框架”,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感悟到方法比单一解题更重要的思想,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桥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

课一开始,老师以做动作的形式让学生猜一成语(一刀两断),并利用词语解释的方法,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

刀数+1=段数的规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三、课堂模式

加强直观教学是解决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这一矛盾关系的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充分显示了直观教学的作用。

教师充分利用了线段图的作用,用线段图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使所有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伊始,教师先请学生上来站立,充当实物教具,然后请其他同学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这样的站立形式,即显示了直观教学中的图示法、线段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了直观教学的三种不同表达形式,更主要的是利用直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迫切地想知道植树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用线段图辅助得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

最后提出植树问题中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的问题,通过擦掉线段图中的一个端点、两个端点的方法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了。

总结时,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多利用线段图,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老师整节课语言生动、教态亲切有感染力,牢牢的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节课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得上下来。

五、课堂评价

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老师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竟争、取长补短。

同学之间的评价朴实、真诚,发字内心,学生也乐于接受。

通过学生的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篇四:

这次我听了***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

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

)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

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

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

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

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当有学生回答:

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

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篇五:

日前听了*老师执教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一课,受益非浅。

本节课比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周老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改变呈现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的对教材内容入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如周老师在呈现例题时并不是像往常一样一次性出示,而是先呈现一个矩形,让学生猜猜这个方阵有多少人?

学生盲目地猜测。

接着,周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逐步出示一条条信息。

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意识——只有收集了相关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

例题的结构没有变化,但是呈现形式是多维的,开放的。

2.提供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在数学或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对所获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周老师提供的学具对例题呈现的信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先求一个方阵的,也有先求一行或一列的。

反映了不同的解题策略。

3.提供多余信息,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数学或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所需数据往往不是一一对应。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如何对繁杂多余的信息入行分析、选择,抓住所需信息,摈弃多余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周老师在这节课中也注意到了这点。

周老师设计了一个调查学校浪费粮食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学生通过分析,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