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5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请略的加强知识提纲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西方殖民国家也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随之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抗争。

农民阶级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基本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发生分化,其中的洋务派倡导了洋务运动希望利用“中体西用”的思想挽救统治危机。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俄英法日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西北边疆和西南边疆相继出现危机。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更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随后列强又掀起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时空定位】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18511856-186018641894-1895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

【知识提纲】

1、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地方,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3)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中国社会固有的矛盾,农民暴动此伏彼起

(4)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2.重要事件: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2)永安建制:

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3)定都天京:

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了政权

(4)巩固政权:

北伐,孤军深入,虽败但为西征和东征奠定基础;西征与东征的成功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

(5)天京变乱:

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6)后期斗争:

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组成新的领导核心,暂时稳定局势

(7)天京陷落:

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3.行动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目的:

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内容:

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生产资料私有)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劳动产品公有)

评价: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2)《资政新篇》:

(1859年)

内容:

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

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形势未能实施

4.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

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2、洋务运动:

1.背景: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2.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国家颓势(剿发捻,勤远略)

3.代表: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内容:

(1)“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3)兴办新式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

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5.影响: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国防特别是海防实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6.结局: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

洋务派希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

3、列强侵略的加剧:

1.边疆危机:

(1)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

19世纪60-70年代

左宗棠率军平定叛乱,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

(1883-1885)

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军大败法军,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结果:

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

2.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1)背景:

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扩大对朝鲜的侵略;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重要战役:

丰岛海战(爆发标志);

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日军进占辽东,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

进一步将中国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895年)

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义勇军一起,掀起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不屈的坚强意志。

3.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2)列强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使列强看到掌控中国的时机,迅速组成法俄银行团和英德银行团,迫使清政府分三次以高额利息共借款三亿两白银。

(3)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

强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

强租威海卫、香港新界,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法国:

强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4)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路矿权的争夺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门洞开,农民阶级抗争来。

太平天国虽失败,汉族官僚受关怀

洋务运动学器物,地主阶级开近代。

边疆危机是考验,西北东南两重天

甲午战争陷深渊,资本输出民企难。

三国还辽非善意,瓜分狂潮危机陷

【思维导图】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内容提要】

经过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以及种族和信仰的冲击融合,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中国于589年再次南北统一,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代。

这个时代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开启这一黄金时代的是隋朝的建立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唐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况。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时空坐标】

【框架线索】

【知识提纲】

一、隋唐的统一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1.隋朝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

(1)原因:

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2)意义: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1.广设仓库:

在中央和地方广设仓库。

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两都:

隋文帝令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隋炀帝令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东京洛阳城。

3.开通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

(1)时间:

公元605年至610年

(2)概况:

全长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3)地位: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起义与李唐代隋

1.隋末起义:

(1)时间:

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2)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2.李唐代隋: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

(3)文教方面: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2.武周政治:

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1)经济方面:

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文教方面:

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开武举,广泛罗致人才。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1)经济方面:

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

(2)政治方面: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3)宗教方面:

限制佛教。

(4)军事方面:

实行募兵制。

(5)文教方面:

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二)大唐盛世的民族关系

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1.原因:

(1)北方和西南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2)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

2.基本概况:

(1)唐与突厥:

①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地区。

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②东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辖。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西突厥:

640年,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唐与回纥:

①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

②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③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④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⑤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⑥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

⑦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3)唐与吐蕃:

①吐蕃是我国藏族祖先建立的民族政权。

②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③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④9世纪,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4)唐与靺鞨:

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

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②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③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历史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

(1)概况: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结束。

(2)原因:

A.政治腐败;B.军事举措失当:

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军备废弛;募兵制的实行。

(3)影响:

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①安史之乱使大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③安史之乱导致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

2.藩镇割据:

(1)藩镇的形成:

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

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2)藩镇的权力: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藩镇的类型:

张国刚《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一文指出,“安史之乱后,在藩镇林立的情况下,李唐王朝为何还能延续100多年?

有学者研究认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可以分为割据型藩镇、防御型藩镇、御边型藩镇、财源型藩镇等四个类型,而真正的割据势力只是割据型藩镇。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4)藩镇的影响:

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二)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

1.唐朝覆亡:

(1)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875~884年的黄巢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

(3)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王朝灭亡。

2.五代十国:

自907年唐朝灭亡后的半个多世纪,南北方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

【本课小结】

五把椅子留一把,隋祚虽短意非凡。

杨隋代周成一统,结束分裂现繁荣。

营建两都广设仓,开凿运河通南北。

晋阳起兵李渊反,大唐建立一统延。

贞观之治属太宗,武周政治是女皇,

开元之治唐明皇,盛世大唐续华章。

民族政策较开明,交流融合促发展。

安史之乱唐转衰,藩镇林立百余年。

黄巢起义唐祚终,五代十国赵宋来。

【思维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