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854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docx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

一、概念题

1、管理的人本性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

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位置,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仅参与创造价值,还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创新性还在于管理本身也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

通过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技术革命必然要求管理变革,科学管理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他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要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以达到系统的协调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4、职能制管理机构就是单位各级管理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所管的业务围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

优点是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缺点是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

5、管理的权变观念:

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益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其核心容是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6、管理的系统观念:

是指管理主体自觉的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7、管理的战略观念:

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

8、沟通激励:

是指管理者同群众打成一片,彼此之间感情融洽,信息沟通,相互依赖了解,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

9、尊重激励:

指的是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10、表率激励:

就是管理者以自身的模行动来激励人们,领导者的模行为是对群众的无声命令,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概括起来就是,要求下级和群众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和群众遵守的,自己必须首先遵守。

11、战略方针:

是管理主体为实现战略指导思想和长远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要求,具有针对性、配套性、可变性的特点。

12、战略指导思想:

是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因此是一个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依据,是整个战略系统的灵魂。

13、管理过程中的监督:

是指管理主体为了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施行的检查审核、监督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14、事前监督:

是指某项管理活动未实施之前,对其决策、计划、执行方案所进行的预防性监督。

15、舆论监督:

是党、国家、群众运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对机关单位、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各种社会行为所进行的监督。

特点是公开化、大众化、迅速化。

16、经济方法:

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17、管理过程中的实施:

是指决策计划形成后,未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全部活动,也就是为实现决策计划而采取的所有行动。

18、不确定型决策.:

如果决策所面临的的环境和条件(即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是不确定性决策。

二、辨析题:

1、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一切系统都是开放性的。

答:

正确。

有些系统开起来具有人为的封闭性,但实际上也不可能绝对的封闭。

系统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任何系统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存在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的涵义。

答:

战略指导思想:

是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因此是一个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依据,是整个战略系统的灵魂。

战略方针:

是管理主体为实现战略指导思想和长远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要求,具有针对性、配套性、可变性的特点。

3、决策的核心问题。

答:

决策的核心是择优,决策中所做出的决定不是任意一项决定,所确定的方案不是任意的方案,而是要从多种方案中,通过各种比较分析,选出一种较好的方案,因此决策的过程就是选优的过程,没有选优就不能称其为决策。

4、计划是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

答:

计划是为了具体实现一定的决策目标而对整个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力物力财力,拟定实施步骤方法和制定相应的策略政策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任何计划都是为了促使实现某一个决策目标而制定和执行的。

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注意力时刻集中于决策目标,计划能使目标具体化,为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需要完成什么、如何完成提出切实可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并筹划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保证决策目标实现。

若没有计划,行动就会杂乱无章,决策目标很难实现。

5、按监督的组织关系性质划分的监督类型。

答:

按监督的组织关系性质划分,可分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检查)、部监督(主体客体同属一组织系统)、外部监督(专门的国家机关和监督部门对各种组织的监督)。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经济方法是主要的,但其他方法也不能少。

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方法是主要方法,但是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定的使用围和特定的使用限度,在实际运用中要进行具体分析,合理使用。

如经济方法运用必须以经济利益关系存在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前提,否则就会失效。

经济方法调节作用有一定的时滞性等。

所以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管理中还要与其他管理方法,如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理方法等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7、在管理中要树立动态平衡的观念。

答: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事物发展过程就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平衡时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平衡更多的表现为动态平衡,在管理中树立动态平衡观念对于适当处理管理中的平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8、以战略任务来分类的战略类型。

答:

大致分为:

一现代化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为战略任务;二赶超战略,以赶超一定发展水平的国家为战略任务;三、跨越式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要求,利用自己最有利的条件,超越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直接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四富民战略,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直接目标和主要任务。

9、按决策条件和状态的不同划分的决策类型。

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就是确定性决策。

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这就叫风险决策。

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结果也无法预料,这就是不确定性决策。

10、事后监督的作用。

答:

事后监督是指某项管理活动结束后,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查、评价和鉴定。

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检查管理各项活动的正确性,如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得力、管理有无失误、制度是否严密等等,从而为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1、财政监督和财务监督的关系。

答:

财政监督是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利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所实行的一种广泛而深入的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

主要包括预算监督、预算外资金监督和财务监督等容。

财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一种主要容之一。

重点监督企事业单位是否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是否加强了经济核算,是否搞好了本单位的财产物资的管理工作。

12、管理实施过程结束之后,管理工作并没有结束。

答: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计划制定后进入实施阶段,实施活动结束后,进入检查阶段,在检查阶段,要将实施结果与计划标准相对比,发现偏差分析偏差,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存在问题和原因。

检查活动结束后进入处理阶段,处理阶段对成功经验进行肯定并制度化,对教训总结整理记录在案作为前车之鉴,处理遗留问题,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管理循环阶段的计划目标。

通过四个阶段的不断衔接和循环,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呈现螺旋式或阶梯式上升。

四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其中三四阶段对质量管理水平提高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答:

一般地说,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的:

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来管?

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

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

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

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

14、经济方法运用的形式和手段。

答:

经济方法运用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政策二是政策工具或经济杠杆。

经济政策是指一丁点经济形势下所制定的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策略,经济杠杆则是经济政策的具体调节工具。

在实际中,经济政策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和使用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

常用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国债、信贷、税率、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微观经济政策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所运用的政策,主要为生产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其他各种经营政策等,主要工具有工资、资金、罚款及各种福利等。

15、经济监督包括的容。

答:

经济监督容广泛,种类繁多,涉及到社会静静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及社会运行的基本过程。

容主要包括:

计划监督、财政监督、银行监督、税务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监督、审计监督、物价监督、质量监督等。

16、管理客体的特征、可控性特征。

答:

管理客体的特征包括:

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可控性。

可控性也可称为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准。

如果某种事物是客观的却是不可控制管理的,就不能与管理主体发生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也就不具备成为管理客体的属性。

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客体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最后,管理客体的可控性必须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为前提。

管理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7、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

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要随组织的外环境而改变。

18、决策的准则。

答:

决策的核心是选优,选优的前提是确定什么样的选优准则。

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经济人”和“完全理性”的观点出发,提出“最优化”和“最大化”的准则。

一种是西蒙等人从“决策人”和“有限理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

人要做到完全理性和绝对理性是不可能的,“最优化”在现实中难以达到,即使达到往往也要花费很大的代价。

而“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是符合实际,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三、简答题:

1、管理的共有规律及其包括的容。

答:

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

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和围领域的限制,反应管理活动普遍的在联系,主要有:

1、管理的循环规律。

2、管理的人本规律。

3管理的择优规律。

4管理地组织规律。

5、管理的权变规律。

6管理的反馈规律。

2、管理机构设计原则中的精简、效能原则。

答:

任何管理机构不但要考虑管理目标要达到的程度,还要考虑管理成本和组织成本。

有效的管理应当是以尽可能地的管理成本和组织成本达到尽可能好的管理效果。

做到这一点,管理机构的设置就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机构尽量少,人员尽量精;所谓效能就是要尽量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每个机构和人员的办事效率。

3、目标管理理论与我们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

答:

区别只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

第二,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第三,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因而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心理上的满足,并由此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其自己的特点。

答: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一些学者把系统理论、系统分析直接运用与管理,因而又盛行起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

1、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

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派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

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此外,系统管理学派还用系统的观点来安排管理过程,系统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决定系统的创建、进行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5、监督的预防功能。

答:

是指监督活动除了要检查发现并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以外,还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各种对未来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现实因素或潜在因素,以预防、阻止各种错误和偏差的产生和出现,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管理最佳效益的获得。

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6、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它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能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

答:

管理的过程,无论是管理者做出的决策,还是制定计划,或者对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只会,都是一个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

管理的主观是否正确需要对管理效果进行检验。

通过对管理效果的评价活动,管理者就能知道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然后扬长避短,完善提高。

通过评价活动,管理的质量得到改进,管理的效益得到提高,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认识得到深化,管理水平也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周而复始的管理循环通过评价活动,使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呈现出螺旋式或阶梯式上升,管理也就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行轨迹之中。

7、管理的艺术性特征。

答:

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主要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还有不确定性的,不仅有稳定性的,还有突发性偶然性的,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的硬因素,还有观念性文化性的软因素,影响管理的因素的这种复杂多变性,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艺术一般有四个特点:

美感基础上的和谐性;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非常情况下的应变性;常规办事中的创造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

高超的管理艺术来自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科学知识。

8、管理主体能够起主动支配作用所具备的条件。

答:

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到主动支配的作用,以下两个条件必须具备:

一、要有一定的权力。

这种权力可能来自一是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二是有某种法律程序或则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三是由某种传统制度所获得的继承权;四是由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权。

二、要有一定的能力。

除了权力外管理者必须有一定的能力。

主要包括:

技术、业务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

这三种能力较强会形成较强的管理能力。

9、管理目标具有凝聚作用。

答:

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

共同劳动就必然有共同的目标,否则人们就难以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

目前西方企业管理中都把共同目标作为企业文化的首要容,正是充分认识到了共同目标的这种凝聚作用。

因为共同目标是人们共同价值观的反映。

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人们才会思想统一,齐心合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10、直线职能制管理机构。

答:

直线职能制又称直线参谋制。

这种管理机构类型实际上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

特点是:

1、各单位的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

2、各级管理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

但这些职能机构只是参谋助手,无权对下一级负责人发号施令。

3、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进行指挥。

这种类型管理机构优点是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但要注意克服过分强调直线指挥,对职能机构的职权不够重视的倾向。

为此,在保证直线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授予某些职能部门一定的决策协调控制权力。

11、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答: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一是做决策订计划,二是抓落实,三是检查总结管理工作全过程。

管理者制定决策计划就给下级指出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工作标准,但是管理才算刚刚开始,必须花更大精力来抓决策计划的落实—实施工作。

决策计划和实施是管理者不可偏废的两项紧密联系的工作,决策计划是根本性工作,实施是经常性工作。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定是既善于决策计划又善于抓好实施工作的。

12、经济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灵活性。

答:

经济方法调节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多种多样的调节手段,而这些手段可以在不同条件和角度下,发挥同样的作用,因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

如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是,可以采取“紧”的财政政策,也可以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也可同时采取“双紧”的政策。

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增税、减少预算支出,也可以发行国库券等多种形式。

采取“紧”的货币政策,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高再贴现率,也可以卖出有价证券等。

采取哪一种政策手段可以相机抉择,灵活运用。

13、管理机构设计中的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

答:

目标是组织机构的核心。

一个管理单位应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机构,主要取决于这个单位确立什么样的管理目标以及准备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一个单位管理机构形式的选择建立和变革,必须从经常性的管理目标出发,坚持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原则。

此外,只有坚持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才会是管理机构的各级领导和成员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使管理机构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集体。

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还必须进一步确定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担负的任务。

只有明确了职能任务,才能确定管理机构应设置哪些部门,选择什么样的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因事设人而不是因人设事。

我过过去实行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把转变职能放在首位,只是单纯机构合并人员精简,因此多次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情况,也事实说明了建立改革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其所担负的管理职能和任务的重要性。

14、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

答:

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15、管理目标制定要坚持方案选优原则。

答:

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方案选优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学决策和可行性研究,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

所谓满意,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目表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目标要有先进性,即有一定创新,有一定难度;第三,目标要有可行性,要切合实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16、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是必然的,因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标。

答: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即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

树立人本观念的这种必然性,即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

一、在管理课题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三、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

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本身不断解放和发展历史。

就任何管理活动来说,它的直接目标或许是追求较高的效率和效益,但其最终目的,则是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固然我们不能仅仅把人的解放和发展看成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手段,但二者并不矛盾。

因为只有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效率效益的不断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效率效益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作为管理活动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这是在任何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管理的人本观念中最核心的容。

五、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17、审计监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

答:

审计监督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国家财经纪律、制度、政策、法令规定为标准,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检查、约束控制的管理活动。

在经济监督中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表现在:

1、根据宪法规定,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一方面不受任何行政组织的干扰,一方面审计所做出的结论具有权威性,被审计监督单位必须遵照执行。

2、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其他经济监督是对国民经济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监督,审计监督不仅包括对社会各种经济行为的监督,还要对国家机关、管理部门及各种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和再监督。

因此审计监督在宏观调控、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政策、法令条文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在合理有效使用管理资金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8、好的管理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

答:

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目标确定后,它能使人明确方向,看到前景,因而能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制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目标实现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实现同时看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和工作的成绩,从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去承担新的任务达到新的目标。

四、论述题:

1、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职责。

答:

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

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总目标,对组织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体现管理者和大多数成员的意志以及社会发展要求。

因此管理者要能够为组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足以激发组织成员奋发向上的发展目标。

二管理者是计划者。

制定计划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也是管理者指引组织发展、调动成员力量的重要手段,一个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计划和善于制定计划。

三、管理者是组织者。

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保持组织的统一精干高效。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配备工作人员,并通过对外环境的分析预测,及时做出调整。

四、管理者是指挥者。

管理者要不断地在管理过程中发布命令,下达指示,制定措施,以此来统一组织成员的意志和行为,达到组织目标,实现有效管理。

五、管理者是协调者。

管理要有成效,各要素、各功能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这种协调的实现,需要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不断进行统筹和调节。

包括纵向和横向协调、外部和部协调,也包括对人财物的协调及各部门各环节关系的协调。

六、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要想自己确定目标方向决策正确执行实施,必须恰当的选拔干部和配备人员,知人善任,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