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909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一.docx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考点针对练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针对练

(一) 文言实词

一、基础题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    涂:

通“途”,道路

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解:

通“懈”,松懈

C.秦舞阳色变振恐振:

通“震”,震惊

D.张良出,要项伯要:

通“邀”,邀请

答案 B

解析 解:

解除包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负:

辜负,对不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都督阎公之雅望B.千里逢迎

C.于是相如前进缻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答案 A

解析 B项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C项前进:

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D项行为:

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

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

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

D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并说明推断方法。

(1)冀得一归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洪武十五年,太祖召见(方孝孺),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其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见。

字形推断 

(2)深。

组词推断,深沉 (3)不周道,疏漏。

对称推断 (4)等到。

联想推断。

毛泽东词句: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5)通“赈”,赈济。

通假兼对称推断 (6)使……老成。

连文推断,语法推断

6.推断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知杭州仁和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谢平昔奖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忧者气峻而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解析 

(1)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推断。

从上文“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和下文“将之官”可以推断“知杭州仁和县”和官职有关。

可见“知”绝不是“知道”之意,应为“管理”“担任”之意。

(2)可以用语境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

从成语“今非昔比”中“昔”的含义,可以推知“昔”有“过去”之意,联系上下文所说“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今复为吏”中“先”和“今”两个时间状语,可以推知“平昔”即为“往常”。

(3)根据上文“鞠大失所望”与“于是不复冀其相知”中的“不复”可以推知“冀”应与“失望”相对,为“希望”之意。

(4)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推断。

根据上文“气峻”与下文“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可以看出“骄”与“气峻”意思相近,“压制后可以成就道德”,由此可推知“骄”为不好的品德,意思为“骄傲”或“高傲”。

参考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

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以往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

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

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

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

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

“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

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

”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二、高考题组

(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

“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

“苟,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

“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

“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知道 

(2)穿着布衣 (3)繁殖

(4)认为……好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

以耕种畜牧为业。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

“想当官吗?

”卜式说:

“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

“家里难道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

”卜式说:

“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

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

“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呢?

”卜式说: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报告了朝廷。

丞相弘说:

“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

”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

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

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

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

“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

”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

“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

”卜式做了郎官后,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

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

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

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

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他损害群体。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

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齐国的相。

(2011·大纲全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

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

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

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

辅佐

答案 C

解析 A项“长”有多个义项,如“生长”“首领”“崇尚”等,由“首领”义项可引申出“担任首领”“执掌”等义。

这里是“执掌”“掌管”义。

B项“结”也是个多义词,主要有“打结”“编织”“缔造”“聚合”等义,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

D项“赞”有“辅助”“引导”“称赞”等义,这里的解释也是正确的。

只有C项中“延”原本应当解释为“召请”“接见”,而试题却用语义相近的“招聘”来进行干扰,这从语境中看是错误的,故选C。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遣御史廉之廉:

调查,查访

B.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再:

第二次

C.释镒,以情闻闻:

使……知道

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坐:

犯……罪

答案 B

解析 A项“廉”用代入法联系语境可以推断是正确的。

C项“闻”本身是一个使动词。

D项“坐”义是常见义项,结合语境也是正确的。

而B项中“再”应是“两次”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迁:

流放

B.复以细故烦御史细故:

小而旧的事

C.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鞫:

审问

D.帝遣使慰劳慰劳:

慰问、犒劳

答案 A

解析 B项“细故”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项“鞫”用语境推断法证明正确。

D项“慰劳”是古代同义复词,故也正确。

而A项中“迁”义,初看起来是正确的,犯罪被贬到外地叫“迁”,但结合语境,原句上文只是说他们“暴横甚”,并未表明他们已“犯罪”,故这里应是“迁移”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妻屡诉不得直       直:

伸张冤情

B.报如其奏报:

报告

C.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职:

称职

D.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易:

答案 B

解析 A项“直”原义是“公正”,这里活用为动词,故正确。

C项“职”本是名词,前有“不”修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语法推断是正确的。

D项“易”既可以根据邻字推断,又可联系课本推断为正确。

B项“报”应为“回复”,根据语境推断,并结合“报任安书”可知。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

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

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

“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

”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

”熊鼎叹息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

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

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三、模拟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

“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

“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

揭开

B.去我飞亡去:

前往

C.痛吾两主使不通使:

D.叩头受罪大王罪:

惩罚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择。

A项揭:

举。

B项去:

离开。

C项使:

使者。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择。

A项“使”均为“派”“派遣”。

B项“信”均为“诚实”。

C项“亡”均为“跑掉”。

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道飞其鹄     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

B.造诈成辞诈: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出而饮之饮:

使动用法

D.财倍鹄在也倍:

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

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道路上”。

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

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义,故为使动用法。

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为“增加一倍”之义,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

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

“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它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走了。

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而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

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

(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的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

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

”楚王说:

“好。

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

”(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当诣播州       诣:

到B.而梦得亲在堂亲:

亲自

C.吾不忍梦得之穷穷:

处境困窘D.愿以柳易播易:

答案 B

解析 “亲”指刘禹锡之母。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重得罪       重:

B.死不恨恨:

怨恨

C.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刺:

任刺史

D.士穷乃见节义见:

表现出来

答案 B

解析 恨:

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