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090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2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docx

高三语文二轮必备文言文

《3模2真+技巧点拨》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必备【重难点突破】—文言文

11.K2013·重庆卷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11.

(1)[答案]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第①句,关键词“以”“有道者”“所以”“异”;第②句,关键词“闻”“惟”“丈人”,另外还有反问语气要译出。

(2)[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

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把握句意,在此基础上,抓住重要的虚词,如“矣”“岂”来辅助判定。

【断句译文】

当年闹饥荒,乞讨者一个接一个,县府没有房子让他们居住,往往严寒的冬天遭受霜雪,在道路上受冻受饿而死去的人互相践踏,县府如果能给予数个椽子盖起房子让他们居住,难道比不上创造亭榭苑囿没有益处的景观美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与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

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

“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

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

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

“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往吴国进发。

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

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

老人把他送过江去。

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

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

“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

”老人不肯接受,说:

“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

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

”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

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

“江上的老人!

”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

却毫无所求。

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有一个耕地时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接受。

这个献宝玉的人说:

“这是我的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

“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不接受当作宝物。

”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

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一)K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

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

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

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

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

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

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

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

“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

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

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

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

安定

16.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诬:

欺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7.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也:

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

A项,且:

“并且”的意思,连词/“将”的意思,副词。

C项,则:

“就”;连词,表顺承/“却”;连词,表转折。

D项,之:

代词,指代向我求文者/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8.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对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

文中提到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时是“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并没有说“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19.[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可以根据“也”“者”“焉”等语气助词断出大部分文句;其他各处可以根据主谓搭配和句式结构断句。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奚重而不更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案]

(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句式、词类活用等)。

第一句中“其”“劳”“密”等词是难点,“劳于求”和“密于法”是由“于”引出的介宾短语,属于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第二句中“奚”“更”是难点。

翻译时应注意,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词语,以便文字翻译得更通顺。

【参考译文】

太守、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

这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

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

各个郡守县令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

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考察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

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

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

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

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被天下人留意,施教详尽到这样(细致)。

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

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的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

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

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想施教于乡里和天下,那么就无路了。

人愚笨,就(更)愚笨了!

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最终由谁来教他呢?

所以如今的贤人也少了。

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的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

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

唉!

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

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

“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

”(我)又了解南城的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

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

对于县令(而言),是得到人才了。

让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难道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

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K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

姚氏,故杭之右姓。

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

“汝亦为此恶行乎?

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

“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

敬恒对曰:

“游魂⑤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

”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

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

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

通“伺”。

④海上事:

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

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

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

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

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

使……衰败

9.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谢”应为“道歉”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项,均是连词,意思是“于是,就”。

A项,连词,表目的,是“来,用来”的意思。

/介词,是“因此”的意思。

B项,动词,意为“做”。

/介词,“替,给”的意思。

D项,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并列。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11.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名声未彰的原因是“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而并非“他是商贾”。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全文主要以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传神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参考译文】

姚敬恒先生事略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

依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中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父亡无所荫庇,成为儒学大师的。

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写的传记里。

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家,是杭州的大姓。

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

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

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

“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

我没什么指望了。

”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

一言一行,姚敬恒都服从老师的教诲,静默无为,韬光养晦,凡事一定从厚道出发。

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道:

“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应潜斋长叹道:

“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

”姚敬恒说:

“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

”(沈甸华的)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

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

“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从不义中来的啊。

”然而姚敬恒也不是敢出太多,每次等到应潜斋钱物匮乏时才给他,至死不变。

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按照古代老师弟子的礼仪操办。

姚江黄先生教诲别人很少有可意的,唯独看见姚敬恒,答应收他为徒,说:

“他是独行传中那些节操高尚,不随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

姚敬恒回答道:

“郑成功没多久就会平定台湾,但是福建兵力枯竭,您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福建总督肃然点头同意。

然而因为学习学问的缘故,姚敬恒经营的生意没什么特别增加收益的,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牢狱,宪使去牢狱看囚犯,姚敬恒朗诵《大学》,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程颢、程颐)、张(张载)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而死。

他生平做事,只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

我既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之后,又捡拾他的一些逸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像李二曲这样的人。

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所得。

K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2013·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

崇尚

B.造诣益邃邃:

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

钱财

D.勒为一书勒:

镌刻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项,“勒”应是“编纂”的意思。

9.A2013·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9.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代词,指代“经济之略”。

/代词,指代子蟠。

B项,连词,表修饰。

/介词,意思是“用”。

C项,连词,表递进。

D项,代词,指二人的传授。

/助词,意思是“的”。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

年幼的时候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讲一些书,便能背诵。

长大以后,越发勤励自勉。

成年后,崇尚周敦颐、程颢、程颐的学说。

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投到何基的门下。

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

从此以后,金履祥对学问的钻研愈加精深,造诣也越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事已经无法挽回,金履祥于是决定放弃通过科举做官的愿望。

但自负有治理国家拯救万民的才略,也不忍心立刻舍弃救世之心。

正逢襄樊的宋军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奏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么围困襄樊的大军,就可以不攻自退了。

而且详尽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可依据实行。

宋朝最终也未能采用。

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进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过的海道,与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没有丝毫差异,于是人们才佩服履祥学问的精确。

宋德祐初年,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推辞不就任。

宋朝即将灭亡,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境内的山中。

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教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不倦,尤其看重情谊。

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罪,母子二人分别发配给他人做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竭尽家产设法营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个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谈此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