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362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①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

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

身之与国,孰大孰小?

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

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

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

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

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

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

②缗钱:

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

③赏典:

指赏赐的典礼。

④名器:

名号与车服,指官爵。

⑤馈餫(yùn):

运送粮饷。

⑥苞苴:

指馈赠的礼物。

⑦规规:

浅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均之二者,皆失也          均:

权衡                     

B. 事急则籍之         籍:

登记

C. 而济其侵欺之奸        济:

帮助                     

D. 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     措:

放置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若当急而反缓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 ①岁不知其几巨万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 ①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 ①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多用于记事陈情。

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

B. 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

C. 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D. 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

(4)用“/”给文中划线的文字断句。

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②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答案】

(1)B

(2)C

(3)D

(4)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5)①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

②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

【解析】【分析】

(1)B项,“籍”,结合“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以为一时之用”等分析,“登记”错误。

应该是通“藉”,借助。

句意:

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

故选B。

(2)A项,“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就。

B项,“其”,①代词,指数目;②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

C项,“以”,介词,把。

D项,“焉”,①代词,指书信中建议;②语气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故选C。

(3)D项,“委婉含蓄”不正确,结合“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分析可知,朱熹对宰相赈灾不力的批评是严厉而不留情面的;“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倾覆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结合“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分析可知,国家倾覆是因为饥饿,但不一定是由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

故选D。

(4)“明公”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作为后面句子主语,前面应该断开;“是以”是连词,因此,联系前后语句,前面应该断开;结合代词“此”,连词“然”“则”等及句意内容分析断句即可。

句意:

因此不肯尽力去做救济百姓的工作;您忧国的念头,也不像保全自身那么迫切,因此只作谄媚迎合的打算。

这为个人着想,可以说很周到了,但就旁观者来讲,也可说是太欠考虑了。

(5)本题翻译需注意:

①“窃惟”,我私下考虑;“之”,助词,的;“无”,无论、不论;“一”,全、都;“弛缓”,松弛懈怠;“暇”,空闲、闲暇;“条数”,列举。

②“谋国”,为国家利益谋划,治理国家;“之”,助词,的;“乖戾”,违悖情理;“此”,代词,这样;“临事”,遇事或处事,指遇到急难之事;“而”,连词,表承接;“其……哉”,难道……吗,反问句。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⑸①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

②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六月八日,具位之臣恭敬地捧着信,再拜献给某官:

   我曾说天下的事情,形势有时宽缓,有时紧迫;朝廷的政务也有适宜的缓急之分。

应当缓的事处理急了,就会使事情变得繁琐苛刻,反而把大的事情丢掉了;应当急的事情却用缓的办法来处理,那就会造成懒散松懈,无法抓住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权衡这两个方面,都是失策的。

但我认为应当缓办却操之过急,害处固然不小,如果应当急办却拖延迟缓,那么它的危害就不是用语言所能所能讲清楚的了,真是不可以不看明白啊。

我私下观察当今形势,可以说应当急切对待,万不可再拖延了,但是今天的政事,恰恰相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竟会这样。

   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

姑且拿赈灾一事来说,这是天下的事中最应当急办而不可拖延的事。

在赈灾之中,有两件事,又极其急迫不可稍缓的。

一是发给缗钱,多多收购粮食。

储蓄的粮食已经很多,一旦急需,足够支用,即使朝廷另有需要,只需早上发一纸命令,米当晚就能发出。

这是第一件事情;二是迅速推行赏赐制度,激发鼓励富有人家出力助赈。

这个政策,原是用来诱导百姓,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以供一时的需要;事成之后给予酬赏,以此劝勉后人。

反过来看眼前的情形,已经大大丧失信用,今后再有紧急的事,靠什么来使唤民众?

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还来得及吗?

这是第二件事。

   但是或许有人会这样讲,朝廷应当节约开支,爱惜官爵,认为国家的大政,就在于此,上面两项请求,恐怕难以做到。

我却认为并非如此。

所谓节约开支,在于杜绝侵占、欺骗、浪费和损耗的弊害;爱惜官爵,在于抑止没有功劳而侥幸获得的滥赏。

现在预先广积粮食,替一个地区防荒作充分准备,那就不是所说的侵占欺骗、浪费损耗的弊害;推行赏赐,以显示国家的信用,那就不是所说的没有功劳而侥幸获得的滥赏。

况且国家经费,用处极广,消耗在养兵方面的占十之八九。

至于那些将帅用虚报士兵名额,来帮他实现侵占、欺骗的奸谋;负责运输的官吏,在账簿文书上弄虚作假,实施盗窃的勾当;行贿的财物,用车装载,还相互争胜,送入权贵宠臣的家中,每年不知数目有多少万。

您对这些事不加纠正,反而浅陋地去斤斤计较饥民糊口的一点东西,把这作为节约财政开支的措施,我不明白这有什么理由?

   大概朝廷爱护百姓的心思,不像吝惜费用那么周到,因此不肯尽力去做救济百姓的工作;您忧国的念头,也不像保全自身那么迫切,因此只作谄媚迎合的打算。

这为个人着想,可以说很周到了,但就旁观者来讲,也可说是太欠考虑了。

百姓和财物,谁轻谁重?

自身和国家,谁大谁小?

财物散失了,还可以重新积聚,民心一旦失去了,就不可能再得到;自身遭受危险,还可以化险为夷,国家一旦倾覆,就不可能再恢复了。

到了百姓离散、国家危亡、自己无处安身的时候,那么所聚有的财物,不是替盗贼积累了吗?

您看自古以来国家倾覆的原因,哪个不是从百姓反叛开始?

而百姓的反叛不知不觉的发生,哪个不是因饥饿而产生?

   希望明公能好好考虑这些话,把以前办事拖拉松弛的错误,自己在皇上面前一一列举出来,务必彻底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而对我所说有关救灾的一二件事,稍加留心。

情意迫切,直言无忌,希望您能加以考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

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

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

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

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

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

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

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

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

“吾弗逮也。

”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

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赢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

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

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

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

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

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

察谓之曰:

“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

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

清洁自处。

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

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

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白《陈书·姚察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C.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D.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著作,“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的省称,其主要职责是编纂国史。

B. 凶问,指死讯、噩耗。

“凶”,指不幸,与“夙遭闵凶”中的“凶”意思相同。

C. 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

D. 赗赙,也作“赙赗”,文中指两宫送给姚察家人用来办理丧事的财物车马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察聪慧勤奋。

他小时就有卓绝的品性,不爱玩耍,十三岁参与辩论被学者称赞;在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B. 姚察擅长著史。

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撰著史书;入隋后担任秘书丞,后又受命撰著梁、陈两代史书。

C. 姚察谨守孝悌。

战争饥荒时粮食匮乏,姚察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些分给弟妹;他志在为父亲守丧,数次推辞任官。

D. 姚察居官清廉。

他位居显要,能以清廉自处,连门生的薄礼也拒绝;他常常资产空乏,有人劝其经营生计,他不为所动。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②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

【答案】

(1)B

(2)C

(3)B

(4)①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②这个门生谦逊地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再敢送礼。

【解析】【分析】

(1)正确断句: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

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咸相倾慕”的对象是姚察,因此要与“沛国刘臻”断开,排除AD项;“疑事十余条”都是“访”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C项,“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错误,“忧服”意思是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

故选C。

(3)B项,“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错,原文“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可见推荐他为“史佐”的不是杜之伟,而是吏部尚书徐陵。

故选B。

(4)此题关键词有①流亡,流亡在外的人;反,通返,回来;轻,减轻;劝,勉励;殷盛,增多。

②逊请,谦逊地请求;冀,希望;驱出,驱赶出去;伏事者,属下;馈遗,赠送,送礼。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

⑷①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②这个门生谦逊地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再敢送礼。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

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下棋或其它的游戏,从来不经意。

勤奋刻苦精神振奋,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

十二岁时就能写作文章了。

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演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所称道。

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是以超越常礼的礼节对待拂姚察。

起初担任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

遭遇梁朝亡国战乱,当时东部由于战争加上饥荒,人们相食,无处买粮,姚察家裹人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来吃。

姚家常常经过艰难险阻,寻找供养家人的财物,粮食才能维持没断。

他又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们,以至于亲朋戚友断粮少食的都予以照顾,自己只有以食野菜为美味了。

在战乱期间,勤奋读书学业依然没有荒废。

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

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

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

“我不如他啊。

”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

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

江左的年老旧交先在关右的,都倾慕他。

沛国的刘臻私下到公馆询问《汉书》中的疑难之事十多条,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

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僧垣流亡到垦宣,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

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除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

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东宫通事舍人。

姚察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

不久命他知着作郎事。

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

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伤感。

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

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

姚察对他说:

“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

”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

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

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韶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

大业二年,死于东都,遗命薄葬,一定要遵从省俭。

朝廷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

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

累辟三府,不就。

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

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

“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

”对曰: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

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

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

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

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

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

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

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

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

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

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

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

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

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

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

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